机械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运行机制研究
2020-07-29李学光王淑坤高艺许颖王红平王金龙邓春霞
李学光 王淑坤 高艺 许颖 王红平 王金龙 邓春霞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的重大改革项目。2018年教育部发文正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卓越工程师教育欲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校企之间的高度合作,建立实施运行机制及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体制上保证企业的高效参与,从校企双赢的角度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持续有效运行。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运行机制;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084-04
Abstrac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is a major reform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Mid and Long 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utline (2010-2020)" and the "National Mid and Long 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Outline (2010-2020)" project. In 2018,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a document to formally implement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Version 2.0)", with the goal of train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xcellent talent trai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realiz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system, and to guarantee the education plan of excellent engine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win-win situation for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Key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s; operating mechanism;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人才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证明,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其实施面及范围。2017年6月9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作书面报告并指出加快发展新工科教育,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2],强调各高校要加大“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培养力度,落实工程教育认证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会上也指出要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和未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新工科,同时指出新工科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清华大学林健指出“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教育部相继发文“将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3]。
中国已经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当前的工程教育应该适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适应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制造强国转变对人才的战略需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着力培养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卓越人才,提升国家的硬实力及国际竞争力[4]。
一、目前“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卓越计划”实施的初衷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日益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
人才培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的办学目的之一就是人才培養,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其目的是要获取利润,如果不能把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获取利润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则“卓越计划”将无法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教育部或高校单方面去提倡“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企业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和束缚力,企业也无法做到心甘情愿来为“卓越计划”服务,所以,企业为什么要参与“卓越计划”这个前提必须弄清楚,才会有后续有效的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机制缺失
企业没有“人才培养”的义务,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机制来确保企业心甘情愿地参与该工作至关重要,单纯通过高校或个人的关系达成校企之间的合作是无法长久运行的,因此必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和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卓越计划”企业实习内容不完善
目前,学生在企业进行“卓越计划”实习过程中,由于合作机制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同时,企业在实习导师的配备上也有一定的随机性。学校和企业之间无法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也缺乏持久性合作的动力,导致学生“卓越计划”实习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卓越计划”实施运行机制,促进“卓越计划”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卓越计划”实施及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卓越计划”的实施绝不仅仅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这么简单,要想让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变得“卓越”,应该从根源上查找问题所在,从校内的“课程体系”建设到校外的“卓越计划”实习,都应该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具有统领作用。“卓越计划”2.0背景下工程专业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要面向产业化发展、面向国际化进程、面向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5]。
长春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均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多年实施了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在第五学期进行卓越班学生的选拔,每个专业选出一个卓越班,单独建立班级,单独进行管理。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在课程体系方面,前五个学期的课程体系是相同的,从第六学期开始,部分专业课有所不同,卓越班的学生由于要在企业进行集中实习,所以理论课学分有所减少,这部分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所取学分进行置换。在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普通班的总学时为2388学时,总学分为184.5学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普通班的总学时为2396学时,总学分为185学分。两个专业卓越班的总学时均为2356学时,总学分均为190.5学分。同时,为了确保集中实习时间充足,卓越班在第六学期的前八周集中授课,从第九周开始全部到企业进行卓越计划实习,这样既确保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又保证了实践具有充足的时间。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环节运行机制
1. 以“科班人才”为交集的校企“卓越计划”运行机制
如前面所述,企业的目的是最求利润,同时促进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确保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有了更多的利润,企业会投入更多到研发,从而促进技术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然而,能够确保这个良性循环能够持续不断前进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企业要有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人才从何而来,高校的办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才,这样就找到了解决企业参与“卓越计划”这一痛点的途径,如果能够把“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定向输入到所实习的企业,既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但是,如何做到在企业进行“卓越计划”实习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到企业去工作,则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协调好。因此,从高校培养人才及企业招聘人才的角度,可以激励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在进行卓越班学生到企业实习派遣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就业意愿、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尽量把合适的学生派到合适的企业,尽量让这部分学生成为这些企业潜在的员工。
2. 以“继续教育”为交集的校企“卓越计划”运行机制
“卓越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培
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讲学,也可以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或深造提供便利条件,这样也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同时,高校的青年教师也可以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以企业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或预先研究项目作为科研攻关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既锻炼了青年教师,使其具备工程背景,又可以切实为企业解决技术难点和问题,实现校企之间的双赢。
3. 建立多方协同运行机制
如何能建立企业持久深度参与“卓越计划”運行机制是“卓越计划”能够长期运行的关键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一定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企业在参与高校“卓越计划”方面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并增加部分成本,如果政府或其他厅局等上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在项目申报上给予一定的指标倾斜,也会激励企业持续参与这项工作。所以,如果单单只是教育部下发一个文件或高校凭借私下关系去跟企业联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部门协调、协商处理,更需要建立一种常态化的激励机制,来平衡企业的付出,让企业的付出和回报保持平衡,才能使“卓越计划”校企合作长久运行下去。
三、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为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及评价机制,定期对卓越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实施过程化管理,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后,能够在工程实践、工程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高校和企业要联合成立“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合理配备高校师资及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通过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全覆盖。
(一)质量监控组织架构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成立校企联合工作组及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评价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二)质量监控的评价内容
为确保学生的“卓越计划”培养效果,校企之间应成立质量评价工作组,对“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及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学习情况、工作情况定期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学生在企业实习之前、期间、之后分别完成实习计划、实习记录、实习总结等文件的填写,以此来实现过程化管理。
實习环节是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才能确保培养过程高效进行,学院通过实习计划也能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与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和掌握。校内、外导师根据实习企业的具体情况按照本专业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要求,合理安排,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对其卓越计划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法等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学生按制订的计划进行学习和实践。实践计划一旦确定,应认真遵照执行,原则上不予更改。因特殊情况确需更改者,需经校内、外导师和学院同意后报学院审批备案。实习记录确保学生在企业的每一天工作都能追溯,通过实习记录可以直观展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及每天的完成情况。实习总结是反映学生在企业实习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必须完成个人实习计划的全部内容,总结实习情况,撰写实践总结报告,总结报告中包括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实践内容和实践计划执行情况等,经校、内外指导教师审阅并给定成绩,实习单位和学院均需签署意见。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当前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尤其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造大国”转变,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建立合理可行的“卓越计划”运行机制及质量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卓越计划”长久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2]新工科建设形成“北京指南”[EB/OL].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网站.2017-6-10.http://www.moe.edu.cn/jyb-xwfb/gzdt-gzdt/moe-1485/201706/t20170610-306699.html.
[3]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4]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9-17[引用日期2018-10-18].
[5]杨印生,王瑞,张强.“卓越计划”2.0背景下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9(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