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谷”背景下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2020-07-29易庆平朱德艳施俏春李璐胡永峰
易庆平 朱德艳 施俏春 李璐 胡永峰
[摘 要]“中国农谷”是湖北省荆门市实施的重要省级战略。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农谷”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农科人才。本研究系统介绍了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希望为地方院校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农谷;农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147-03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和“两圈一带”结合部,农业资源禀赋丰富。自2010年来,荆门以“中国农谷”省级战略、荆门实施的要求,全力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取得了斐然成效。为顺应荆门市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于2011年启动了“深化校企合作,服务‘中国农谷,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示范区项目,实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从人才培养方案切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和激励措施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中国农谷”背景下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农科专业如何培养造就创新创业人才,如何让农科人才投身农业、下沉农村并有所作为,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创新创业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这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道路[1]。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高校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热点,成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2]。
(二)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农科创新创业人才
2018年2月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号文件,用“三个让”描绘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当前农村创业创新势头强劲,正在兴起新的热潮,农村是创业创新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急需一批有着专业知识做依靠,善于动手,独立创新,能够提高当代农业生产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也就需要涉农高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3]。作为开设农科专业的地方高校,其具有为农业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当代农村传授最新的农业知识的重要职责,创新创业教育也因此显得必不可少。
(三)“中国农谷”战略对创新创业农科人才的需求缺口进一步加大
荆门市是实施湖北省省级战略“中国农谷”的主战场,是湖北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抓手和重要平台。近年来荆门市农业科技进步明显,但与建设“中国农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4]。这个差距具体表现在:(1)农业科技投入少,造成荆门市农业顶尖人才缺乏,原创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不高。(2)农业科教资源缺乏。目前荆门市无农林专业高等院校,甚至连涉农的中专、技校也没有。仅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先后开办过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等,现有涉农专业为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和园林技术1个专科专业,累计培养涉农专业人才2000余名。(3)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新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转化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撑。随着“中国农谷”战略深入实施,对创新创业农科人才的需求缺口进一步加大。
二、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认知、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授课方式上有了较大调整,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育的实践性。荆楚理工学院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坚持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校生物工程学院围绕“如何为‘中国农谷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展教育思想和教学工作大讨论,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为导向,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思想,构建“中国农谷”背景下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发展主体地位。
(一)围绕生涯规划,彰显专业就业前景
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自我认知容易模糊。面对大学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若不能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无法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就容易造成学习动机下降、专业归属感低。因此,我院在大学新生阶段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入学教育,将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我们成立了大学生花木协会、茶藝协会、花艺DIY协会、营养与健康协会等,组织科技、文化、志愿者等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我们参观学习专业相关龙头企业,邀请行业内企业家、优秀校友等先进人物来校做报告,为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成功范例,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知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效,从而激发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产学研结合,院企行业协同育人
建立校企行业深度融合理事会长效机制,发挥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资源,每2年一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确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3大课程平台,构建了有利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个性发展课程平台设置了专业学术类、专业应用类、交叉复合类、创新创业类4种类型的个性发展模块课程,每个模块20~25学分,凸显个性化人才培养。我院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创新创业过程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融合。
(三)突出能力培养,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性是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主线,要求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都必须着眼于“用”,而“用”是必须靠实践来解决的[5]。对于农科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我们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平台“农产品加工与安全实验中心”和“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2.12%,改革实践课程内容,形成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以及生物学基础实验模块、专业技能实验模块、综合设计实验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集中实习实训模块的“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6](见图1);二是以大学生科技项目和湖北省生物技能竞赛为载体,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实现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践教学活动“竞赛化”。三是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实践教育体系。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由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含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学科竞赛、论文成果等)、开放性实验、社会实践、技能考试、素质养成等组成,可进行学分认定。
三、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我院紧密结合“中国农谷·荆门”战略需求,深化校企行业合作,积极构建适应“中国農谷”建设需要的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显著提高
近3年来学生申报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共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31项,校级项目39项,项目数量与质量均具全校前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之一“多彩植物组培”是第一批入驻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项目,成立了荆门市楚沃花卉苗木有限公司,2016年8月作为荆门地区唯一入选项目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暨“我是创客”创业明星的复赛。我院积极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兴办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园、农产品加工厂、生态旅游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如2012届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李平怀着创业梦想先后到钟祥彭墩集团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寿光荷兰瑞克斯旺种子公司工作,2014年回到荆门创办京山县修远蔬菜育苗专业合作社,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获2015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支持。截至2018年底,李平的工厂化培育西红柿、辣椒、黄瓜、甘蓝苗、西瓜等各类瓜果蔬菜苗2200万株,为彭墩集团、钟祥旧口镇、柴湖等提供优质果蔬种苗,辐射面积5000多亩。
(二)合力助推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团队和个人能力提升
我院开展学生科研导航活动,教师义务为学生担任科研导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创新实践,开放实验室及科研课题。我院成立了科技创新协会,吸纳教授、博士、优秀学生参加,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师生搭建创新交流平台。团队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荆门市科技局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60余项,先后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团队中有博士13名,团队培育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湖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女职工”1名,荆门市把关人才2人,荆门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荆门市“优秀青年”称号1人,荆门市青年岗位能手1人,荆楚理工学院教学名师1名。团队教研相关成果“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获2017年荆楚理工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发挥涉农学科优势,科技服务地方经济
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学院设立了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行业企业、优秀校友合作共建实验室、服务站、实训实习基地、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本研究院发挥教师团队的产学研优势,先后组织经济作物育苗团队、农产品深加工团队赴荆沙蔬菜种植合作社、湖北洲和农业、荆门青禾农业等企业开展铁皮石斛育苗、萝卜深加工等专项技术帮扶活动,组织了荆门市农业领军人才培训会、农村电商业主培训会等专题培训会,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落实湖北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精神,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6年以来学院先后有10名教师入选省、市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协作创新、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如李先良博士结合荆门产业开展荆半夏支农项目和暑期“三下乡”活动,带领科技支农帮扶团来到沙洋县沙洋镇三峡村开展调查、座谈和种植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农企改良土壤土质,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定的典型性经验和长效的工作机制。但是农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目前农业处于弱势行业、创新创业实践周期长、总体回报率较低的背景下还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农业院校要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科创新创业人才的价值必将得以快速实现,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兆信, 刘燕楠. 众创时代高校如何革新创业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23):41-46.
[2] 祝超超, 张继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 2016(3):24-26.
[3] 张国磊, 夏鑫.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6):96-97.
[4] 丁建军, 李新阳. “中国农谷”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5(3):4-6.
[5] 冯晓. 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农业教育, 2016(6):1-4.
[6] 施俏春.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 荆楚学刊, 2017(6):77-8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