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探究性学习管窥生本课堂构建

2020-07-29周雄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生本课堂探究性学习

周雄

[摘   要] 构建生本课堂,真正实现“学为中心”的目标,实现课堂模式的转变受到了越来越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文章就生本课堂实施策略、实施过程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9-0060-0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目标单一,过分强调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能成为教学的附庸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生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真正贯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生本课堂理念的学习体悟,笔者以探究性学习为抓手,为推动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做了一点粗浅的尝试。

一、意义概述

在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过程中,笔者尝试以问题为探究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自主创设与所学历史内容有关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探究性学习是成功的、有效的,那就会改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化、本位化的学习环境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与处理历史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二、实施策略

(一)问题选择的策略

首先,問题应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在书本内容范围内提出问题,如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等等;也可以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如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现实意义,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集,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文物古迹等多种课外资源,探究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如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美国的“新单边主义”、英国的“逆全球化措施”及它们对世界的影响,贸易冲突和单边主义抬头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企业应如何面对等等。而探究问题的形式也不能拘于课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问题的探究应具有可操作性。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由高中生进行探究,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问题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有的学生对抗日战争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感兴趣,但要全面研究,对专业知识、材料储备的要求过高,对高中学生来说可操作性不大。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过于明了简单,否则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兴趣。所提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和价值,同时还要注意在材料收集、活动范围、所需时间等方面是否具备条件。

(二)活动规划的策略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构建平等、民主、开放、活跃的课堂环境。生本课堂的构建则需要营造包含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等元素的人文课堂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倡导生生之间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互动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解决问题,发展自己。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探究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

(三)评价标准制定的策略

生本课堂必须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个性、价值观多元,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期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评价中,不仅要看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对集体的贡献、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的进步;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评价他们情、意、行的发展;不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教师提出建议和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同时,教师要采用发展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这样才能激励学生超越自我、不断成长。

三、实施过程

通过一定时期生本课堂教学实践的开展,笔者认为以探究性学习为抓手的生本课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下面就以笔者所上的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两次国共合作》为例进行阐述。

(一)学生自主创设问题导学案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 “二次开发”,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并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最终形成课堂所用的导学案。

两次国共合作的内容穿插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16课《抗日战争》以及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三课中,学生在高一、高二已经学过,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但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也不能很好地从本质上理解国共关系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现实的关系。在复习本课之前,笔者就先让学生准备了相关的视频资料。有学生筛选出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2008年以来数次访问大陆的场景,使全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是国共又一次合作的先兆,有学生说这推动了两岸友好关系的发展,也有学生认为这只是普通往来,不能说明什么。看到学生都对国共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问道:“你们知道这是国共的第几次握手吗?”学生纷纷回答:“第三次。”“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历史上国共的两次合作,并展望国共关系的未来。”

(二)确定问题并明确探究方案

确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学生自主创设情境之后,笔者应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国共关系的历史这一课题提出小组内感兴趣的问题。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不断举手提问,一下子提出十多个问题,如“国民党叛变了国民革命,中共为什么还要与他合作?”“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只认识到军阀的力量,后来怎么又与代表广大人民、反对军阀的中共合作了?”“如果没有国共的十年对峙,日本会全面侵华吗?”“国共关系的第一次破裂是偶然还是必然?”等等。这么多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刻进行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最终明确研究方向:第一组,整理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第二组,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第三组,归纳国共关系演变的特点和原因;第四组,探究从两次国共合作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并对国共关系的未来进行展望。

(三)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明确各小组的研究方向后,学生开始采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第一小组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包括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军阀混战的史料,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的图片及文字材料,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作战的情况及国际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和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相关史料。其他小组对各类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精讲点拨”的角色。如第二组的学生在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时,开始只能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如第一次是党内合作,而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第一次合作中途破裂,而第二次坚持到最后抗日战争胜利等,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规律不能完全揭示出来。笔者就精确点拨,指導他们分析中共对蒋介石先后发动的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皖南事变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共对国民党采取的不同方针反映出中共的成熟状况。

在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能干涉过多、越俎代庖,而应变“授人以鱼”为“授之以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他们学会用史学家的研究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四)当堂反馈,效果评价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整体效果怎样呢?笔者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围绕教材知识的填空题以及四道以高考原题改编的选择题。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也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当堂检测,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检测内容,力争做到精心编制;对于检测结果,立刻统计分析差错;对于错误率高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反馈矫正。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自批、互批,查找知识漏洞。课堂结束时,笔者又布置了分层多样化的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巩固和预习),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会学乐学。

纵观这节课,以问题探究为抓手,始终贯彻“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让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学生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以上是笔者作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根据“生本课堂构建”的要求,在生本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抛砖之言,还望同行、专家多赐教!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生本课堂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