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深度融合培养研究

2020-07-28邓桂兰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职业技能高职院校

邓桂兰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懂技术、会操作、能创新”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肯吃苦,善合作,乐奉献”的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只关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这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现状,并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與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186-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y, modern enterprises not only need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ho know technology, 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but also need compound talents with good vocational spirit who are willing to endure hardship, good at cooperation and willing to make contributio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oft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but often neglect or do not do enough to cultivate students' vocational spiri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usion culturing of vocational skills and vocational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fusion culturing of vocational skills and vocational spiri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skills; vocational spirit; fusion culture

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内涵与联系

(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技术和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的关注正逐渐从注重文凭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转变,那些学历不高,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正越来越受一些企业的青睐。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对于高职学生创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与工作准则,是一种对职业的崇敬、热爱乃至奉献的精神。职业精神是基于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建立在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之上的,把职业当成事业、当成人生、当成奉献的高尚情操[1]。个人要发展,企业要壮大,都离不开职业精神。

(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联系

第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共存于职业人士身上的两种职业属性,二者内在统一、相互依存。

第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即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既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责任心的人才,两者是高度融合的。

第三,职业技能为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发扬提供途径和手段,职业精神则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供动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目标指向不同。职业技能指向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时运用的技术或手段,而职业精神指向完成某项工作时的特定精神状态或心态,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第二,两者的内容构成不同。职业技能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完成某项工作的知识、使用的技术、对产品或服务的检验能力等。职业精神则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信誉、职业良心、职业理想等。

第三,两者的培养方式不同。职业技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技能比赛等加以训练和培养。职业精神的培养方式则更加多样,例如,入学教育、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途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培养职业精神的目标[2]。

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有助于其就业创业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是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高职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将教学重心不仅放在学生的书面试卷成绩上,更应该放在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学生只有经过系统的业务培养、技能训练,才能成长为合适的人才,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有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明白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对于企业来说,不仅看重员工的个人能力,更看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企业最需要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三)有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这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现状

(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对于大多数高考学生来说并非首选,很多学生是在高考失利后才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的,这就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另外,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认知活动开展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也不清楚,这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不重视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既有一技之长,又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能够创造价值的员工,特别是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倾向。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开设专门的公共课程,有的院校只是将其部分渗透到思政教育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公共课程中,不符合职业精神教育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3]。至于专业(技能)课程,则更难有涉及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高职教育仍无法摆脱传统学科型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实践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差,实际工作能力弱;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没有通过市场行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不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4]。

(四)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在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接触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而难以接触到职业活动和职业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底下学生睡倒一大片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不能全面客观认识和了解,对未来职业的热爱也就无从谈起。这种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而没有将职业精神重视起来并有效融入到教學活动中。

(五)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讲解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校内专业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然而高职院校中有相当大比例的教师是从高校本科、研究生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教育岗位的,缺乏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对职业精神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无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六)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仍采用传统的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即只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而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精神方面的考核,这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

四、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对策

(一)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保持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认识专业的途径和平台,例如多开展新老生交流会、专业交流会、参观访问等专业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对未来职业的热爱;最后,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则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不浪费时间,充实过好在学校的每一天,认真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自己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及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加强就业监督和法制建设,加大用人机制改革,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全社会形成平等公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有效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的意识和力度[5]。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长应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情感交流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规矩意识、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高职学生自身则应明白职业精神是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要积极培养自己勇于挑战、勇于担当、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和在校生调研,确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进一步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

2. 合理设置课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

程两类。(1)对于公共课程来说,高职院校除了应按有关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外,还可针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例如合肥财经职业学院把《职业精神》作为公共必修课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6]。(2)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使学生掌握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强化实践环节。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认知实习、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实训活动,实习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探索创新、敬业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7]。

(四)改革教学模式

1. 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基础和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要求,确定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对于思想政治课要增加职业精神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则要进一步增加职业精神教育的比重[8]。公共基础课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刻注意把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进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 突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本专业的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并将职业精神内容渗透到全部专业课程标准中。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要素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3. 发挥实训课在职业精神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训前,学校各专业应制订实习实训计划,明确实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实训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应与学生多交流工作心得,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要将职业精神认知、体会等体现在报告中。通过对学生实訓前、实训中、实训后各环节的精细管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4. 重视顶岗实习对职业精神培育的意义。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实习企业的相关规范管理学生,详细记录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操作情况及职业精神、行为表现等情况,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转变高职教学观念。高职院校教师要从重视知识教育转变到重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上来,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一方面可通过自我学习、学历教育、培训进修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到企业对口岗位挂职锻炼、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开展科技研究项目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3. 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既要有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校内专职教师,还要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企业和公司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他们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创造保障条件。

4. 教师要以德育人。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远远大于教师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身为人民教师,必须按照教师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教书育人,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塑造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职业精神。

(六)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1. 评价主体:应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主要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企业师傅主要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家长主要评价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则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自评不断反思和进步。

2. 评价内容:应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为核心,从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9]。评价的维度越多,对学生的评价就越客观全面,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 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即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学习任务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可根据各个学生在完成课程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行为方式、操作技能等对学生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学生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关注平时学习效果。

4. 评价手段:要改变传统的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现象,坚持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精神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衰继道.论职业精神[J].科技创新导报,2008(03):203.

[2]陆俊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异、同、合[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7(12):13-14.

[3]马瑞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路径探究[J].读天下,2017(17):35-37.

[4]王晓琦.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28):202.

[5]郭一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121-124.

[6]李立如,马蕾.《职业精神》课程开发与实施[J].教育界·下旬,2016(2):137.

[7]李延鹤,詹合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才智,2011(27):7.

[8]孙建萍,雅梅.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途径的探讨[J].职业,2016(1):137-138.

[9]杨金栓.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考察[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33(4):122-124.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职业技能高职院校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