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融入式建筑教学实践探索

2020-07-28姜乃煊倪琪侯兆铭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姜乃煊 倪琪 侯兆铭

摘  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向,以服务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为使命与责任,强化办学特色与民族院校社会功能发挥相结合。以融入民族地区建设的建筑教学创新实践为切入点,凝练学科特色,探索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将育人与育才相并重,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结合资源优势,培育参与式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多元交互的教学组织,实现文化一教育-经济协同发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院校;教学实践;文化传承;民族地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082-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talent training of ethnic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 as the direction, serv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as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thnic universities.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and how to 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by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talent training, teacher team,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universities; teaching practice; cultural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是十九大报告关于城乡关系的新提法、新思维和新定位。乡村是中华文明基因的载体,是集生活与生产、社会与文化、历史与政治于一身的文明体。乡村振兴战略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新时代的重要战略。[1]在国家乡村振兴戰略背景下,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向,以服务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为使命与责任,强化办学特色与民族院校社会功能发挥相结合。[2]

一、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凝练民族院校建筑学科特色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坚持服务导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努力形成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局面。[3]民族院校建筑教育在完成建筑师职业需求的普适性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一方面承担着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义务,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承担重任;另一方面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聚焦于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强化民族地区服务意识,彰显民族院校的社会价值。

民族院校建筑教育处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的社会链条之中。民族院校学科特色定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一方面需从全国建筑院校的角度,去定位本校建筑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引导,指定目标任务,确定实施路径,强化对标管理。[5]

另一方面,要突出民族院校的学科特色,结合时代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背景下,聚焦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因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民族文化的保存之所,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中华文明基因的载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最直观的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状况。自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6]截止2019年已命名了3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共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2000多个。保护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民族传统民居、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特色人居环境、巩固民族团结成为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保护与振兴的焦点。

民族院校建筑学科特色发展定位,以服务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为链接点,突出应用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5]以建筑类专业大平台为依托,充分的考虑城乡规划、建筑学与风景园林等一级学科之间的融合度、关联性和独立性,强化学科支撑、拓宽专业视野,使学科特色建设既高瞻远瞩又切合适宜。

二、面向民族地区建设,探索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

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应回应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承担起保护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院校大部分生源为少数民族,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建筑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涵盖了56个民族中的31个少数民族,大多数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但这些生源也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对民族文化、地域环境、民俗风情较为熟悉且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能够把个人成长同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振兴统一起来。在民族院校建筑专业教学中可适时、适势、适事的引导,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建设人才。[7]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8]程泰宁院士也指出,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建筑教育更应该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从现代语境去解读、去思考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层内核,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将民族文化纳入民族院校建筑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习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健康向上的民族意识,塑造正确的民族历史观、民族宗教观和民族社会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唤醒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9]

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外教学与科研的广泛交流,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拓展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与传播,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创新。[10]有助于开拓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民族建筑教育提供更广的学术舞台。

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培养,专业人才的人文情怀和创新能力、“仁爱之心”以及“奉献国家”“贡献社会”“服务民族”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应贯穿于专业建设中。

(二)执业能力与“匠心”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将普适性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满足执业建筑师培养的同时,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框架。以学生的民族建筑意识、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建构了以社会实践、应用设计实践课程为主线、理论与原理、工程与技术、人文与修养为支撑的教学体系。

以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支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促进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创新能力、设计与工程整合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执业能力的提升,还侧重对学生“匠心”的培育,将民族文化主题融入建筑专业教学中,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促进养成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常怀敬畏之心开展学习与实践工作。此外依托德育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学校共青团委的社会实践等公益活动,开展“探访少数民族村寨”、“走入我的家乡”、“观展民俗博物馆”、“制作民族文化宣传片”等课外实践活动,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实践平台,开展对民族遗产、民俗、民风、民族生活的体验、为学生“匠心”培育建构多元的教学环境。

(三)强化平台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其生命所在。[11]民族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开展多学科融合、学科与科研融合、教学与地方团队合作,强化平台建设,强调人才、学科、科研相结合的创新能力提升。

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創新,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3]在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层面,利用优势资源加强与民族地区的合作与协作,促进协同发展,加强探索民族院校与民族地方合作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族院校与民族区域外层面,加强与其他综合性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师资、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搭建更高的办学平台,进行定向对接,提升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2]

三、育人与育才相并重,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李·舒尔曼(Lee Shulman)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包括7个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宗旨目的和价值以及关于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12]在民族院校建筑教育中,尤其要强调教师对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宗旨目的和价值等知识的储备。组织教师培训,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及民族政策,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会,建立培养人民建筑师的观念。促进教师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以适宜的方式应对教学中的文化多样性。[12]

多角度的整合汇聚教师人才队伍,整合院校与企业、院校间的师资流动与交流,聘请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地方政府基层负责人、设计师、专家学者、乡贤等,参与授课与科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考察并进行科技服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双师”能力,促进思考将专业与地区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强调教师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高度的专业敏感度和综合素养,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专业所长。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促进教学改革。完成人文教育、通识性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传统营建技术教育等多元化教学目标。

四、结合资源优势,培育参与式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依托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科特色,校缘、地域文化优势,以专业设计为核心课程,结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面向民族地区建设的现实问题,搭建适应城乡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群体系,设置基于民族特色传承、专业兴趣培养、设计思维建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等目标的特色课群,优化课群知识点,体现课程的思政性、专业性、民族性、文化性与实践性。

(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致力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采用渗透式的教学设计,在各个教学阶段,形成既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课程,又形成知识链相互贯通的教学体系。通过理论、技术知识的横向支撑,和建筑设计课程与民族特色教学2条纵向的路线组织,形成整体、系统而又具开放性的纵横交织的特色教学体系。[13]

强调将思政内涵于专业教育中,依托建筑学科大平台,在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传统民族建筑的保护意识,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能够服务于民族地区建设的专业人才。

(二)参与式教学,以问题导向的逻辑关系建立系统知识体系

融入式的民族建筑教学开展依托于对实践的认识与参与度,加强在地实践教学,采用真实地形或项目,结合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挖掘——发展创新”的主线,强调以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支点解决综合性问题,通过问题导向的逻辑性关联,通过模块的组织,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认知方面,引入横向与纵向两条路径,横向层面使得学生了解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掌握房屋权属、村落形态、公共空间、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建筑结构、设施、交通联系、土地使用、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模式等内容;在纵向层面,让学生通过村志、历史资料查询或卫星地图变迁等方式,获取村落形成、发展及演变的过程,从而建立村落发展的时间观与历史观,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对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做出合理的预判。[14]

在文化挖掘方面,面对真实的用地情况,引入社会、行为分析等方法,从民居到整个村落,从历史文化到现实生活,从物质文化遗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对“文化载体原型的寻找”到“民族文化的呈现”,深入探讨村落物质形态表象形成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凝练民族特色文化基因。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民族特殊历史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等现实问题;基于在地空间与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民族地区人居环境未来发展的规划定位,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向,以及新时代下民族文化与特色建筑传承与发展的应用。

五、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模块交互的教学组织

选取民族地区的真实地域,开展现地授课,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从民族地区社会调查和民族建筑的技术信息的采集、在地设计直至实体建造的全过程参与,促使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促使其在不同立场的思考。教学打破原有的师生的固有界限,强化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多元教学方法贯穿其中,通过理论讲授模块、实态调研模块、辅导交流模块、模型制作模块、情景营建模块和过程评价模块组织教学环节。

1. 理论讲授模块,将设计过程分解为以不同专题,通过展示知识、案例引用,实例导入,促进交流,引导启发。如建筑形态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关系、民居的形成与演化,建筑营建技术等,引入科学研究成果等来传授新知。2. 实态调研模块,学生分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历史的文案调查与检索、开展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普查、选定测绘实习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开展现地测绘测量、现场完成部分数据整理、形成完整的数据采集图形文件、整合调查信息撰写出报告。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和实地调查感受体验民族生活、文化、习俗与建筑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习了如何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建模、总结、研究,并寻求出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出设计应对措施。3. 模型制作模块,对重点的、有特色的民族建筑形态、空间、结构或构件进行建模制作,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建筑的建构方式与建造方法。4. 情景营造模块,在当地选择真实场地,对具有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建筑进行在地营建,邀请当地的建造工匠、具有传统建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来实地授课,解决了对民族建筑形态构成、建造技艺、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建筑技艺、建造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如大连民族大学目前已经在海南省东方市黎族白查村、五指山市初保村、贵州归柳等地进行了实体营建。此外选择当地废弃民居或闲置公共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造,基于现实问题入手,使得在地营建能够面向民族地区解决实际问题。5. 设计辅导模块,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通过分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6. 课程评价模块,强调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更加侧重设计前期调研和解决问题策略的课程评价体系。邀请不同主体介入,如民族地区本地居民、政府、开发商、设计师和教师等,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反馈,使学生认识到设计不仅是物质空间的优化,更需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各方利益的平衡,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反思设计问题,并为后续设计寻求切入点和关注点。

整个课题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调研考察、讨论交流、集中授课、分组指导、针对指导、案例评析、评图展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参与思考的热情。

六、根植民族地区,实现文化一教育-经济协同发展

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等各类各层次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开放共享,统筹好各渠道资源,加强行动间的系统衔接,形成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合力。[3]民族院校的建筑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培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恰切”人才,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教育一文化一经济”的协同发展,注重以自身特色优势学科来推进学研产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服务、创新项目、创新成果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与振兴的对接。提升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人力资本,[10]把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现代技术应用到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文化发展中,搭建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建造技术和民族当下生活的桥梁。在深入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中,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民族村寨的保护,传统民居的修缮与改建、民族文化服务设施等在地项目为依托,通过设计介入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建设,改善民族村寨的人居环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新兴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张孝德.十人谈乡村振兴[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5-7.

[2]戴林富.关于区域性民族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06):26-30.

[3]《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04/content_5354819.htm.

[4]上海农村经济编辑部.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J].上海农村经济,2017,2:1.

[5]孙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境遇及定位审视[J].民族教育研究,2020(2):116-124.

[6]罗黎明.立足新起点争做新贡献[J].中国民族,2012(5):56-59.

[7]杨胜才.试论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J].民族教育研究,2012(1):11-15.

[8]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华夏出版社,2004:194.

[9]曲纵翔,田宁.复杂性社会中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5(4):39-44.

[10]張学敏.侯佛钢.“内生-协同”发展方式下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6(10):31-37.

[11]林庆,李旭.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护[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7):24.

[12]张静,张俊豪.民族院校优秀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的叙事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2:107-115.

[13]姜乃煊.面向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建筑学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2019(6):97-100.

[14]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地域、民族、特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9):445.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