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

2020-07-28后超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提升对策

后超

摘  要:民办高校辅导员是履行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其职业认同紧密联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缺乏管理经验、专业知识不足、职业规划模糊、相关机制不健全、角色认识不清晰是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应从岗位职责、目标制定、提前规划、完善机制、准确定位等方面进行提升,进而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071-04

Abstract: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s are professionals who perform their job duties.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it was found that lack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uzzy career planning, incomplete related mechanisms, and unclear role recogni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ors.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other aspects have been improv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s towards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expertization.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 counselor;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s

一、概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目前民办高校750所,在校生达649.60万人,比上年增加21.14万人,增长3.36%。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民办高校实验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质量、师生人数稳步提升的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教师的身份,还承担着对学生管理和展现学校风采的重要角色。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随后,教社政[2005]2号文件中对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调查和研究,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内化,帮助民办高校辅导员掌握规范的行为模式,从而为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工具说明

本研究抽取云南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九所民办本科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300名辅导员进行施测,回收问卷295份,其中無效问卷2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3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9.3%。调查问卷根据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制定,采用Likert 5分等级量表,即:1为“非常不符合”,2为“比较不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符合”,5为“非常符合”对所列18个条目按照岗位认识、责任目标、情感意志、职业能力和自我评价五个维度进行测量。经过实践研究和检测,该问卷可以作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调查工具,问卷同质性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3,分半信度系数为0.871,信度较高。问卷结构效度良好,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在0.524-0.748之间,各因子和总分相关系数在0.801-0.926之间。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情况

利用分析统计工具SPSS19.0对调查问卷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42%,女性占58%;从年龄分布看,24岁及以下占31.4%,25-30岁占43%,31-34岁占18.8%,35岁以上占6.8%;从职称结构看,未定级占29.4%,初级职称占38.9%,中级职称占28%,高级职称占3.7%。从学历类别看,本科学历占34.8%,研究生学历占65.2%。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对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三)缺乏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

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特别是民办高校每年新入职的辅导员教师中,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所占比重较大。在从学生角色向辅导员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实践岗位的锻炼和一定的社会阅历,导致了年轻的辅导员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区。一方面体现为灵活性和技巧性的不足,另一方面欠缺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应对新时代环境下教育对象思想新变化的情况。根据数据显示,仅有51.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够从容不迫的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各项问题,而38.4%的辅导员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处理处置过程中会显得手忙脚乱,难以有效应对。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和行为准则引导的重要角色,必然会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遇到不可预料的艰难和险阻,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受多元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具有独立自主和开朗叛逆的性格特点,给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的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社会阅历的不足、管理经验的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是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较低的原因之一。

(四)专业背景与目标需求有一定差距

据不完全统计,占87.6%的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大多为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一定程度上缺乏在学生管理中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导致在学生毕业季来临时对其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岗位提供的帮助较少。另一方面,不少民办高校青年辅导员在进行专业进修的同时,由于繁重而又琐碎的工作事务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进修浅尝辄止,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难以真正的钻研到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中去,最终难以达到高效的满足学生和社会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深切期望。长此以往,会给民办高校辅导员带来一定的身体疲惫感和心理压力,容易在工作中导致缺乏积极性、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利于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除此以外,一些硕、博士毕业生就业动机较为复杂,他们仅仅把从事辅导员工作看成是进入高校的一种途径,因此在工作中敷衍了事、积极性较低、缺乏足够的热情对待学生的日常事务,出现消极怠工的行为。专业背景知识的不足,职业定位的模糊、工作内容的复杂多变等影响下,使得民办高校辅导员对美好目标的需求与现实的差距日益变大,是导致其对辅导员职业认同较低的因素之一。

(五)理想信念和实际情况相冲突

数据显示,近90%的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对职业工作的美好憧憬选择了这一职业,他们不仅热爱教育事业,更是树立了坚定的职业理想,以献身教育事业、引领学生思想和服务学生成长为己任。他们不仅要求自己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且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同时,也严格、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学生。他们有信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工作的实际情况中,一些民办高校辅导员并未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外部环境的重视,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感到模糊,由于理想和现实的较大差距,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职业成就获得感、工作幸福感较低。主要表现为,岗位晋升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晋升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较长年限的工作时间和职业经历一般到最高行政级别正科级,只有较为优秀的才能晋升为副处级,并且耗时长、难度大。教学研究方面,由于辅导员繁忙和琐碎的日常工作,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难以形成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职称待遇方面,由于较低的职称导致辅导员岗位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造成家人、朋友对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工作很忙但收入很少的抱怨和误解。最终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不仅认为自己身心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而且产生理想信念和实际情况落差较大的心理感觉,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之一。

(六)选拔、领导、考评、激励等机制有待提高

在大部分民办高校选拔机制中,大多采用单独招考的方式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选拔,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导致所考查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覆盖民办高校对辅导员教师要求应具备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道德情感和突发事件处理措施等相关职业内容,而且缺少对应聘者职业素质,如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相关内容的测评。导致部分招聘的辅导员教师在实际接触工作时由于准备不充分引起较大的挫败感,对职业的认同较低。在学校的领导机制中,69.33%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认为自己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还需兼职完成院系中如学风建设、学院管理等多项任务工作。身兼数职的工作任务让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感觉压力剧增的同时,也影响了对职业的认同。在考评机制中,近80%的辅导员教师认为自己所在高校注重考核的结果和取得的成绩,忽略辅导员在管理和工作过程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些辅导员侧重于帮助学生提升专業知识、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工作,类似的工作不仅难以量化为定性指标,而且转化为工作成果需要较长的时间,过于主观的考评和缺乏弹性的机制致使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高压环境下产生职业认同感较低的现象。在激励机制中,76.2%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表示所在高校未提供进修或出国培训的机会。从中反映出,多数民办高校不重视对辅导员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激励。相比专业教师而言,高校往往把宝贵的学习机会、出国进修机会、在职培训机会等激励措施倾向于专业教师的群体,往往忽视了辅导员队伍需要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提升职业化能力。在实际情况中,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主要来源于岗前学习,而入职后的学习与进修较少。长期缺乏常规培训,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辅导员教师在工作中很难以饱满的激情和充足的知识储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有时显得手足无措,从而产生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对职业认同较低。

(七)角色认识不清晰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承担着繁重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时刻警惕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并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的积极引导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需要对在校大学生政治思想动态有着清晰的把握和认识。通过调查数据显示,69.3%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认识较为模糊,错误的把自我工作岗位定义为大学在校生的“高级保姆”,认为只要和学生相关的一切事物都需要辅导员完成,面对繁重而又缺乏创造性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辅导员队伍中形成一种负面的消极情绪,会产生两种效应:一些人选择离开谋求其它职业,这也就是辅导员队员人才流失较为普遍的原因;另一些人继续坚守岗位,但由于对自身角色认识的不清晰,很难以积极的心态从日常事物过程中寻找工作的乐趣,从而导致了部分辅导员难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也就是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原因之一。在对某民办高校的三位辅导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均提到职业前景迷茫的问题。其中一位民办高校辅导员这样诉说,“自从研究生毕业以来,我满怀激情的投入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已经五年了,每天工作中不仅事务繁多,而且有时需要三更半夜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这种心理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大,疲惫感也在上升,发现自我的提升较为缓慢,专业技能的收获也寥寥无几,有时会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产生怀疑,也曾出现过谋求第二份职业的想法”。民办高校辅导员出现自我认识性的偏差,绝大部分可以归因于是对职业岗位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辅导员接受新的、具备难度的工作情况时,由于相关的关联技能缺失,未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最终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教师对职业认同较低。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提升对策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实施要点刍谈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如何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