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临床观察
2020-07-28赵恒飞田春燕张献辉胡彬彬卢先彬
袁 庆,吴 毅,赵恒飞,田春燕,高 龙,张献辉,胡彬彬,卢先彬,郑 芳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408300)
功能性排便障碍(FDD)包括的范围除盆底肌肉不协调收缩即盆底失迟缓(Pelvic Floor Dyssynergia,PFD或Dyssynergic Defecation,DD)(F3a)所导致的排便困难外,还包括了排便时直肠推进力不足(Inadequate Defecatory Propulsion,IDP)(F3b)所引起的排便困难。本研究用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盆底诊疗中心治疗患者,经球囊排除试验、肛门直肠测压及排粪造影进行确诊。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33~76岁,平均(53.42±11.69)岁;病程1~14年,平均(7.23±5.45)年;失弛缓型16例,直肠推动力不足24例。对照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34~76岁,平均(53.73±11.28)岁;病程1~15年,平均(7.46±5.28)年;失弛缓型14例,直肠推动力不足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功能性排便障碍罗马IV诊断标准[1]:症状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出现持续至少3个月。①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②有以下至少2种表现:a.依据球囊逼出试验或影像学检查,有排便困难的证据;b.测压、影像学或肌电图检查发现盆底肌(肛门括约肌或耻骨直肠肌)反常收缩或肛管舒张压小于20%;c.测压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排便推动力不够。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用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仪(莱博瑞,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将脉冲波宽设置为200~500ms,电流强度设置为0~60mA,频率设置为10~100Hz,以患者感觉到肌肉强力收缩但不出现疼痛感或盆底肌肉出现跳动感来对电刺激的强度进行调节控制,每次治疗30~40min,每天1次。
观察组加用电针治疗。取八髎(上髎、中髎、下髎、次髎),中脘,天枢,关元,腹结,气海,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脾俞,大肠俞,三阴交,长强穴[2-3]。先排空小便,然后取仰卧位,用3寸毫针直刺中脘、天枢、腹结2~2.5寸,其他穴位直刺或斜刺1.2~1.5寸,关元、腹结行捻转补法,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后连接电针,其中天枢配足三里、次髎配下髎穴互接,前后交叉,用疏密波,频率设置为2~100Hz,30次/min,共计30min,每天1次。
两组均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
采用肛肠压力检测仪(合肥微电所迈迪克电子公司,型号ZGJ-D3)检测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肛管测压指标主要包括肛管静息压、力排结果、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排便压等。
4 疗效标准
治愈:大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性状和次数有1项恢复正常。有效:大便性状和次数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变。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直肠肛门测压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直肠肛门测压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直肠肛门测压指标比较 (±s)
指标 观察组(40例) 对照组(40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肛管静息压(mmHg) 57.3±6.4 58.2±7.3 57.6±6.9 58.1±7.5力排结果(%) 24.1±6.2 33.6±8.7 24.3±5.9 28.3±7.2肛管最大收缩压(mmHg) 130.5±8.7 141.8±12.1 129.3±9.5 138.8±10.1直肠排便压(mmHg) 36.3±6.1 42.8±5.6 35.9±6.2 38±4.9
6 讨 论
功能性排便障碍是因盆底肌功能发生紊乱,排便的时候肛门外括约肌以及耻骨直肠肌无法进行适应性的舒张,出现收缩时肛门口的不松弛,以及直肠的推动力不足,导致便秘或排便困难的一种功能性便秘。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主要通过听觉反馈或视觉反馈的方法教会患者采取盆底训练,让不协调的盆底肌逐渐恢复到正常的松弛程度,并且能够保持肌肉的协调性,让患者慢慢掌握正确的排便生理,从而形成自我控制排便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排便方式[4]。
功能性排便障碍属中医“便秘”范畴。病因与脾胃功能和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相关。脾胃、大肠经腧穴电针可培元固本、通降腑气,针刺长强穴能让针感直接到达痉挛的肌肉[5],因此可改善肛门肌肉紧缩和排便乏力[6]。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