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2020-07-27谢红梅
谢红梅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金融业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通过全面深入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梳理研判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进而提出要从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产品体系、服务渠道、风控体系等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来探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乡村金融;路径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金融系统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金融体系的主导,银行业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深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思想认识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履行政治责任的使命担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服务乡村振兴是金融支持的新方向、新行动、新征程,是金融机构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今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在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落实监管要求的必然动向
2019年初,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今年是《指导意见》规划的短期目标收官之年,必然要求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涉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支农能力明显提升。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开启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发展进入瓶颈期,城市业务已趋于饱和,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新型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第三方支付强力冲击,迫切需要开拓新市场、开辟新空间,而乡村振兴则为金融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聚集大量资源、带来巨大投入、激发巨大需求,乡村金融是金融机构不能错过的市场、不能错失的良机。虽然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网点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但谁率先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谁就能成功占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农村金融市场大有空间,大有可为。
二、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
《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五大任务要求,明确金融重点支持领域,加大金融资源向鄉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五大任务中,金融发展间接支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两项任务,而直接作用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三项具体目标,同时结合中央“六保”工作要求,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就是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以此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围绕“产业兴旺”,提供融资服务,助力农业变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据不完全统计,要落实乡村振兴5年规划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银行业要抓住机遇,围绕“产业兴旺”重点领域,在支持现代农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结构加快调整、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发挥连接供求的桥梁作用,积极提供融资服务。在“六保”中“保粮食能源安全”的要求下,银行业更要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以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做好国家粮食安全金融服务。
(二)围绕“生态宜居”,提供综合服务,助力农村变美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建设多为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突出呈现“四缺”现象,即融资缺模式、项目缺现金流、承贷主体缺实力、政策缺界定。金融支持“生态宜居”,要创新支持思路,提供综合服务,包括积极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公司自营、PPP等市场化方式保障项目融资需求;积极拓展客户渠道,大力积极支持央企、地方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积极支持实体化转型的平台公司,创新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等。同时,也要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加快创新“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村污染治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产品绿色升级等。
(三)围绕“生活富裕”,提供基础服务,助力农民变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金融支持“生活富裕”,重点是全力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和民生金融工作。不断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创业、就业、就学等合理贷款需求,并推动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全面向乡村延伸,推动支付结算服务从服务农民生活向服务农业生产、农村生态有效延伸,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六保”中“保市场主体”的要求下,重点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其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探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举措
《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机构改革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引导、以防控风险为底线,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结合银行经营需要,建立乡村金融的完整生态,要从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产品体系、服务渠道、风控体系等加强顶层设计,本文还以农行、建行的实际案例,有理有据、生动形象地探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举措。
(一)坚持专业专注,筹建完整组织体系
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要设立专营机构,进行专门管理,由各级单位一把手直接抓直接管,层层压实责任,把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作为各级机构的份内职责,作为衡量各级机构业务能力的重要参考。同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队伍,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如湖南建行,从上至下完成三级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并在基层行配备乡村金融专业团队,形成服务乡村的完整组织架构,全面对接政府“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又如农行在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管理、考评激励约束等六个方面,对“三农”金融事业部实行单独运行机制。
(二)坚持因地制宜,搭建完好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没有统一的模式可用,各大银行要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优势,创新服务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打造各自综合化、特色化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如湖南建行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以线上为主,线下以代理为主,维护以委托为主,风险管理防控以智能为主”的个人客户运维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依靠政府、平台切入、圈链拓展、分类跟进、专属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线下自主经营”的机构和公司客户服务体系,两个服务体系融为一体,已基本形成具有国有大行特色的乡村金融服务生态。
(三)坚持创新驱动,创建完备产品体系
乡村金融不同于城市金融,产品不宜简单“移植”,而要更多嫁接“乡土气息”。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三农”金融需求,围绕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新型工具的创新推广力度,确保每个支持领域都有产品配套、政策支撑、业务支持,真正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安徽农行研发推广“乡村旅游贷”“旅易贷”等产品,支持黄山等旅游景区和特色小镇建设。在进行传统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平台产品创新,为乡村振兴中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提供全场景、全覆盖的平台服务。如湖南建行积极打造服务G端的“互联网+政务+产权+金融”一体化的基层政府综合服务平台,服务B端的乡村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服务C端的金湘通村民服务平台。
(四)坚持科技引领,建全渠道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很多偏远农村的金融需求还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服务延伸、扩大覆盖面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效手段。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把金融科技渗透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延展到乡村的角角落落。如农行将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作为“一号工程”,依托“惠农e通”平台,实现网络融资、支付结算、农村电商三大服务功能,让更多县域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并积极打造“人工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工程+互联网金融+流动服务”为一体的服务网络。又如建行“裕农通”助农服务点,已基本实现全国行政村全覆盖。
(五)坚持稳健经营,构建完善风控体系
业务发展是第一要务,风险防控是第一责任。针对乡村金融服务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殊性,金融机构要平衡好追求利润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坚持信贷投放和风险防控两手抓两手硬。除政府增信、企业担保之外,金融机构在现有风控体系基础上,还要加强与农村各部门的信息互联共享,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析模型和监控评价标准,打造风险控制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如湖南建行一方面依靠“系统防、线上管”,搭建智能风控系统,实时监测服务点日常运维,及时甄别、发现和化解风险;另一方面依靠“员工防、线下管”,运用大数據筛查风险,并进行远程和现场巡检,设立电话专线和专家坐席,解决业务问题和咨询。
参考文献:
[1]王小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2)
[2]张斓弘: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农村金融业务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0.6
[3]韩国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农村金融,2018.2
[4]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课题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J],农银学刊,2019.5
[5]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