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及优化模式

2020-07-27王淑婕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一带一路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推进,社会组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域不断拓展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能源贸易互通、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模式也逐渐呈现并加强。本文通过梳理青海社会组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基础、优势领域,着重探讨了完善青海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化模式,以期为实现社会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設“走出去”过程中扬长避短、行稳致远提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社会组织,对外交流,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D822;D632.9;F12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0

作者简介:王淑婕(197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弱势群体与区域发展。

1 青海社会组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基础

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目标的一支依靠力量。尽管国家层面主要对社会组织参与“民心相通”的作用给予了较大期待,但事实上在“一带一路”建设已有成果中,社会组织在各个目标阶段性成果中都有所贡献。青海融入“一带一路”的功能定位及目标成效是更多青海社会组织在省域战略上寻求“走出去”的定位与合作基础,也是总结“走出去”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合作实践成效,探讨优化模式的重要基础。

1.1 青海融入“一带一路”的功能定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处于中国与中亚经济板块中心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和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的必经之地,是进疆入藏的主要门户,也是古代中西交流大通道上重要的贸易文化交流中转地。2015年3月,国家针对青海在历史、人文、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需求,特别强调青海省要发挥民族人文优势,打造沿线国家交通物流、商贸枢纽和人文交流基地[1]。

青海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五通”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总体定位要求,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2],为落实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省级层面的功能定位,除了上述交通物流、商贸产业、人文交流外,还提出要着力构建丝绸之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大机制”,努力让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搭上我国发展快车道[3]。

1.2 青海融入“一带一路”的目标成效

青海省通过6年来的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基础设施到改善民生,从贸易往来到文化交流等一批重要举措和成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2.1 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政策基础

立足国家层面对青海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功能定位,青海省政府挖掘发展潜能,分解目标任务,结合《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了《青海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青海省2019年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对接稳步推进,积极参与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4];先后缔结35个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关系;借助青海国际藏毯展、青海绿色发展投资洽谈会等国际交流平台,西宁市、海东市分别与土耳其梅尔辛市、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市建立友好城市协议书,一些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沿线国家达成合作共识并签订合作备忘录及协议[5],有效拓展了未来合作领域。

1.2.2 打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设施联通基础

铁路通道建设持续推进,格尔木西至敦煌,南至库尔勒铁路建成投运;西宁至成都、昌都铁路已经开始前期工作[6],通过中欧班列联通中亚、欧洲的铁路网正在形成。空中廊道建设取得较大成效,青海至“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航班陆续开通。自2014年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口岸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西宁航空口岸先后开通了西宁至曼谷、首尔、吉隆坡、芽庄和普吉等10条国际(地区)航线。2019年,西宁航空口岸累计保障国际航班1252架次,出入境国际旅客29321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26.6%。继续完善公路网络建设。“六纵九横二十联”的公路网正在建设,西塔高速改扩建、大班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万公里。

1.2.3畅通“一带一路”国际能源贸易互通基础

青海通过全面创建国家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省,联通能源东输管道(输气输油)、通信光缆(联通西北)、电网输变电(青藏、青新)等重大设施,力争未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方面有实质性进展。青海省以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为契机,采取铁海联运方式,加强口岸综合功能建设、挖掘新的外贸增长点,加大对外投资合作,提升国际产能合作水平,2019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5.4亿美元,外商在青项目投资总额7933.8万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总额3.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达4.7亿美元[7]。

1.2.4 拓展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基础

青海省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人文交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青海省利用藏族、撒拉族等世居民族人文优势,加快建立人文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首先,加强“一带一路”智库建设,先后成立了青海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其次,出台青海省高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支持和鼓励政策,拓展教育交流合作领域;再次,通过对已有国际体育赛事、文化交流活动等品牌项目提档升级,拓展人文交流民心相通。

1.2.5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基础

青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生态品牌效应逐年扩大,2015年在国内外广泛关注下,《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审议,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已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多方交流合作机制,用以加强生态保护人才培育。世界首个全球性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持续关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藏羚羊种群恢复状况;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通过将可可西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青海省世界遗产空白。2019年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召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公园代表共同参与探讨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创新和发展,为青海又打开了一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窗口。

2 青海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领域

民间组织是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8]。随着青海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青海藏区社会组织审时度势,围绕青海省参与“一带一路”《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省域经济社会布局和特色产业优势,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和专业优势特点,加快“一带一路”走出去步伐,在国际贸易、商事服务、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性别平等、公益救助等领域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交流,不仅较快提升了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能力,也拓展了青海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朋友圈”。

2.1 国际贸易领域

以青海第一家“中字头”行业协会中国藏毯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商业联合会,发挥专业优势,集聚“一带一路”沿线发展要素,精准对接国内外相关国际组织和专业商协。中国藏毯协会以国际藏毯展为“媒”,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地毯产业合作与发展圆桌会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毯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多场高质量的会议论坛,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加盛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9],促成了一批外商投资项目在青海落地,为世界藏毯行业发展搭建了深化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利融合发展。

2.2 涉外商事服务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青海省涉外商事贸易日益活跃,“走出去”企业越来越多。成立于2004年的青海国际商会,作为一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涉外商事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的社会团体,通过提供贸易投资目的地国法律咨询、规避投资风险;与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进行沟通协商,提供所在国商务信息,仲裁调解贸易纠纷、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欠债追收等涉外商事服务,为青海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保驾护航。

2.3 国际藏医药研究领域

2015年8月在西宁成立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藏医药专业委员会是国际学术社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中联”)下属的一个以研究藏医药及产业发展的专业委员会。成员以西藏和青、甘、川、滇四省藏区的藏医药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为主,覆盖中英美俄等13个国家和地区,现有50个会员单位,576名会员,其中外籍会员70人。自2015年成立以来,借助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这个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高规格专业中医药学会的品牌与资源,藏医药专业委员会成功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包括世中联会员国在内的20余國家的参与,开创了藏医药产业国际发展的“青海模式”,不仅为传统藏医药最新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提供了展示舞台,也提高了藏医药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10],也探索形成了融入国际化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发展模式。

2.4 文化交流领域

为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宣传“大美青海”,近年来青海省文化交流类社会组织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支持指导下,多次成功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邀请国际文学艺术、学术组织和知名诗人、摄影家齐聚青海,关注人类命运和自然生态,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成效,同时,借助果洛格萨尔藏戏、玉树热巴舞蹈、黄南热贡唐卡绘画等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鼓励民间艺术社团、民办非企业、非遗传承中心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

2.5 公益慈善领域

联合国是社会组织“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11]。“联合国组织已经成为一个评量非政府组织运作是否有效的观察站[12]。”成立于 2012年的西宁友成公益联合援助中心是一家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助学、助养、助残以及弱势群体救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成立7年来,以其宽广的国际视野、清晰的减贫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赢得了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青睐,先后执行了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多个公益慈善项目,创造了“七彩织梦”“护航未来”“无限可能”等多个公益品牌,获得了UNDP亚太地区青年创客、慈展会金奖等9个国际组织、全国性奖项,为青海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合作项目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6 合作框架领域

为深化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近年来中国藏毯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海省分会、西宁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团体与英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商协会、联盟团体通过国际展会平台,加强沟通协商,成功签署了多项国际机构合作备忘录及协议[13],为社会组织国际间加强沟通协商、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人文交流达成了合作共识。

3 青海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化模式

青海社会组织为实现社会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期待, 在“走出去”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商发展理念,发挥社会组织“民间外交”优势,以务实的态度获得认同与信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增进共识,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与沿线多个国家建立多领域交流合作。但是,青海社会组织规模体量小,国际化水平较低;“走出去”目标计划不明,国际化影响力较弱;资金获得形式单一,缺乏有效资金支持;涉外专业人才匮乏,能力建设不足等短板也非常明显,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过程中扬长避短、行稳致远,探讨完善青海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可行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1 参与国际组织合作项目借力发展模式

青海社会组织“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离不开成熟的国际化模式支撑。作为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组织,起步晚、底子薄、专业人才匮乏、国际化水平低,单靠自身力量摸索发展,很难走出去。目前,最直接有效且可行性较强的国际化模式就是参与国际组织项目合作发展模式。如,通过申请联合国项目、主动寻找国际组织合作项目,特别是争取拥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咨商地位的机构项目的参与机会,充分学习借鉴国际组织在项目运营、项目管理、资金运转、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品牌建设、社会监督等方面积累的成熟经验。借助他们的国际化经验,快速学习消化吸收,提升国际化专业水平及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青海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藏区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发展之路,借助国际组织项目合作,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借助国际组织项目合作带来的影响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能力与水平。

3.2 “中字头”社会组织指导协作发展模式

社会组织通过民间外交积累了一定国际化经验,激发了自身“走出去”的内生动力。为更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继续与现有相关中字头社会组织保持联系,对接资源,寻找合作机遇,努力实现合作共赢,还要积极响应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倡议,借助中促会力量,实现国际化发展。中促会作为我国目前国际化组织中规模最大、资源最集中、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民间组织联合体。自2005年10月成立以来,特别是2008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全面咨商地位后,中促会积极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妇女峰会、中非民间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在国际社会发声,传播中国民间组织声音,在联合国系统和国际组织间享有较高的声誉和民意基础。未来青海社会组织应积极加入中促会,成为中促会成员单位,借助中促会资源和人脉,提升能力建设;借助中促会“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优势,寻求合作伙伴及合作项目,实现稳步发展。

3.3 政社互动发展模式

社会组织“走出去”离不开地方政府及相关涉外部门的支持。社会组织“走出去”首先要了解掌握地方政府和涉外部门有关“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和“走出去”扶持政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方政府和相关涉外部门也要主动作为,将对社会组织的“放管服”落脚于强化服务上,对社会组织“走出去”进行高效规范引导。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走出去”能力建设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国别政策和风险防范培训,让广大有“走出去”意愿社会组织牢固树立国际化意识、合规经营意识、能力建设意识、风险防范意识,防止社会组织“一窝风”,盲目“走出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地方政府和有关涉外部门还要加强统筹规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涉及环境保护、减灾扶贫、国际商事咨询等领域的社会组织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组织管理经验,在开展对外民生和公益项目时,主动对接、委托社会组织实施项目,以扩大青海在项目所在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沿線国家项目实施与服务对外开放间良性互动。此外,地方外事部门、商务部门还可以通过联系所在国中国使领馆、所在国中国商会、青海商会、青海同乡会,为青海“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社会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减少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保障项目的正常开展。

3.4 社企联动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在实施援助项目和合作项目时,由于部分中资企业缺乏所在国融入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出现一些违反当地环保及劳工法律,和当地社群、环保组织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出现了项目被所在国中途叫停、中断的现象。究其原因,固然有所在国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有部分中资企业在运营建设中习惯于用国内思维解决国外问题,缺乏企业社会责任,习惯于用企业的思维解决与所在地区所在社区产生的权益、利益纠葛。这种现实困境,也为社会组织发挥民间交往及专业优势,求同存异,实现“民心相通”,保障援助及合作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机遇。青海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驻地青海)、青海核工业地质局等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单位,近年来在“走出去”过程中都遇到过环保、劳工权益及社群社区融入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青海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应当借助青海相关涉外社会组织专业优势,互为补充、联动发展。对外投资合作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青海社会组织“走出去”开展业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培训、安保等运营支持;社会组织利用专业优势和民间声音,通过与当地社会组织、环保机构、劳工组织、社群社区沟通协商,求得最大公约数,争取理解,达成谅解。同时协助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受企业委托实施一批饮水、健康教育、环境保护等惠及当地民生的公益项目,赢得当地政府、社会组织、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为青海对外投资企业项目顺利实施扫清障碍,提供保障服务。

3.5 伙伴共赢发展模式

青海藏区社会组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过程中,与所在国社会组织建立属地伙伴关系,实现合作共赢是一种实操性强、信任度高、互惠互利的发展路径。在今后的发展中,青海藏区社会组织一方面应当与所在国有关经贸组织、商协会、青海商会、青海同乡会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双方重大经贸活动和国际展会,互通有无,开展双向投资,实现资本项目聚集,经贸合作通畅;另一方面,青海藏区社会组织应当通盘考虑、长远规划,与所在国当地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形成社会组织合作网络,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维护、商事咨询服务、调解仲裁服务、本土化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减少双方因政治背景差异、法律差异、经济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等因素引起的对抗冲突,最大限度维护好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民众之间的关系,促进双方正常经贸往来和互利共赢。

3.6 智库共享发展模式

青海藏區社会组织沿“一带一路”沿线“走出去”,除上述模式外,还应当建立社会组织与官办、民办、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类智库间智力共享发展模式。面对政治体制、宗教文化、经济发展迥异的相关国家,需要与各类智库开展积极合作,谨慎谋划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组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方面发挥智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别研究的智力优势,充分借鉴相关智库开展国别研究的智力成果,听取各类智库对青海藏区社会组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走出去”的可行措施和政策建议,补齐短板、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通过智库对“走出去”社会组织的跟踪观察与研究,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要通过加强沿线国别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青海乃至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库服务保障。

4 结语

社会组织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好现有资源,在优势领域中深化互利合作,求得最大公约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要发挥社会组织亲民灵活的特点,沉下身子,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律、宗教、习俗,了解掌握当地民众发展意愿,深化与中资企业、当地社会组织、劳工、环保等机构的务实合作,扩大民意基础;更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以改善当地民生为抓手,打造民心相通的高端平台,提升各国民众的获得感,维护中国形象,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赵宗福.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李永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编写组.潮起博鳌:博鳌亚洲论坛全记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4]全力推动青海“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N].西海都市报,2018-09-27.

[5]丝绸之路沿线国际友城峰会召开[N].海东时报,2019-07-22.

[6]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西海都市报,2019-05-14.

[7]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西海都市报,2019-05-14.

[8]江源国家公园:系列原创性改革助推其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N].青海日报,2019-08-19.

[9]习近平向首届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论坛致贺信[N].兰州日报,2017-11-22.

[10]国圆桌会议共谋藏毯发展[N].西宁晚报,2018-06-03.

[11]藏医药学术年会在京召开[N].中国中医药报,2018-08-08.

[12]闫海潮,杨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7(6):38-46.

[13]Keohane R O,Macedo S,Moravcsik A.Democracy-Enhancing Multilateralism[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9(01):1-3.

Abstract: With the overall advanc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Qinghai Province has continued to expand and deepen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Most fields, such as policy communication, facility connectivity, energy and trade interoperability,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ve achieved phase results. The multi-participation model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strengthened. By sorting out the achieved foundations and advantageous areas of Qinghai social organizations' integration into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optimized model for improving Qinghai social organizations further participating in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Key words: One Belt One Road;Social organization;External communication;Optimized model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一带一路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