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有效合作,促进小班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2020-07-27李红
李红
【摘要】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的确,父母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笔者发现本班幼儿中有的父母平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那么,幼儿就会缩手缩脚,不善于与人交际;有的父母溺爱幼儿,无论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那么,幼儿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思想,动手能力差;也有的父母不注意自身的形象,遇到一点不会做的事情就放弃,那么,幼儿也就会和家长一样,养成懒惰、不爱动脑筋的不良习惯等。针对这些存在的情况,我们始终坚持经常与家长联系,共同探讨小班幼儿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的原因,并征求家长的建议和要求,寻求有效的措施,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首先,家园双方以身作则、密切配合,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其次,家园创设机会让幼儿参加不同群体活动,丰富群体活动经验。还有就是家园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促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家园合作;积极健康;人际交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笔者任教的是小班。小班幼儿年龄小,沟通能力差,在家里幼儿像个“小皇帝”,众星捧月;往往不需要幼儿说什么,家长就心领神会地做完了。这些幼和走进幼儿园后,交往能力明显较弱。该怎样让幼儿学会交往,融入到集体中去,成为我们老师、家长们关注的问题。因此,要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家园合作是必须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那家园如何合作才能让幼儿懂得怎样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怎样与同伴融洽交往,形成良好的良社会性发展和良好的发展人际关系。
一、家园双方以身作则、密切配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家长就是幼儿观察、模仿的对象,教师、家长就是幼儿观察、模仿的对象,要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幼儿说:“我爸爸是××样的。”或者“我妈妈是××样的。”同时,笔者也是一位家长,也总听到幼儿说:“我们卢老师……”“我们谢老师……”家长、教师就是幼儿社会性行为接触、模仿的重要对象。这学期,笔者教的是小班,小班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喜欢争抢玩具,还不懂与人分享。记得有一次,为了让幼儿学习与人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我们请每位家长让幼儿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回园和同伴分享。当幼儿们都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放在中间,笔者让他们先看看这些玩具,再请幼儿们选一个。如,小衡刚选了一辆蓝色的会发光的小汽车,小治马上不由分说地冲过去一把抢过去,嘴里还边说:“我先看到的。”笔者没想到他这么迅速,小衡在那流眼泪。笔者走到小治身边,蹲下来,说:“不是谁先看到就谁抢,小衡先拿到,应小衡先玩,等他玩完再到你。”小治说:“不是的,我妈妈看到菜,别人拿,妈妈也是抢到的。”后来,放学时笔者和家长说起这件事,小治的妈妈尴尬地笑着说:“不好意思,那天去买菜晚了,我看到那档口只剩下一把豆角,有位阿姨已经在那选,小治喜欢吃,我就快步走过去一抢,说我先看到的。”课室里只剩笔者、小治、小治妈妈,笔者拿起蓝色的汽车,说:“小治喜欢吗?”“喜欢。”妈妈说:“妈妈也喜欢,但我先让小治玩,小治玩一会可以给妈妈玩吗?”小治说:“妈妈也一起玩,一人玩一次。”小治和妈妈,还有笔者都笑了。
家园双方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他们学会在与成人,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不断发展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家园创设机会让幼儿参加不同群体活动,丰富群体活动经验
要讓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就要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丰富幼儿群体活动的经验。
如,我们班的小杰,从小在北方和姥姥生活,爸爸妈妈在从化,读幼儿园才回来的。在北方的时候很少和其他人、其他幼儿接触,一直是姥姥带着。来到幼儿园,幼儿因为少参加群体活动,没有群体活动经验,几乎每天都和同伴有矛盾。我们和家长交流,爸爸妈妈也是刚和他在一起,也才发现他的交往障碍。在幼儿园,老师引导他如何在集体中与人交往。在家里,爸爸妈妈除了在家引导他如何与长辈交往,还多带他与其他伙伴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让他体验交往的乐趣和如何与人友好交往。当幼儿交往有障碍时,不是少让他们交往就行,而是更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取体验群体中的活动经验,也就是多让幼儿和不同年龄的同伴一起游戏,参加适宜社区活动和聚会等等。
三、家园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促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与家园有效的沟通合作,是促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如,我们班的小培有两个姐姐,在家里家人都是包办代替,很是溺爱,家长对幼儿的各种要求轻易满足,我们经常沟通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在幼儿园,我们用故事、视频教育幼儿怎样爱爸爸妈妈、家里人;幼儿在家主动给爸爸妈妈捶背,(下转第53版) (上接第52版)我们及时交流表扬了他们;在幼儿园我们让幼儿制作爱心卡送给爷爷奶奶,还帮爷爷奶奶拿碗、筷;周末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家人去郊游,体会家人和谐、快乐的情感……每一次,我们都及时有效地相互交流幼儿的表现。家园有效沟通是建立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中,教师、家长要及时观察幼儿,一起家园合作设计“爱的活动”,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四、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强化幼儿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父母应从改变对幼儿的态度开始。对小班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小班的幼儿年龄小,不喜欢总是批评和负面的评价,他们喜欢直接的表扬和正面的鼓励。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父母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强化幼儿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小宇控制不住自己,爱打人,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已经逐渐改善。但家长有时因工作忙,家长情绪控制力也不是很好。小宇打架了,有时会简单粗暴地大声指责或者有时间会引导没时间就不了了之。老师会经常在小宇打架后与家长沟通,沟通的同时,提醒家长对不良交往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帮助他认识到不宜行为的后果。比如,小宇爱打人,小朋友都不愿和他玩,老师和家长就提醒他说:“小朋友不理你,是因为你经常打别人的缘故吗?”并在小宇犯错时能及时制止,家长和老师要他向同伴道歉、认错,激发幼儿去发现别人对自己言行的看法,提高他们在社交中的观察能力。
在日常活动中,潜藏着锻炼和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注意和引导幼儿人际关系的良好行为,随时利用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当发生矛盾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不可以直接介入,可以先观察,让幼儿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就给予引导,让幼儿共同讨论解决,减少对成人的依赖。例如,有一次,小圆想参加小昊的滚球比赛,但不知怎么参加,就呆呆站在一旁,笔者告诉他:“你去和他们说一声‘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小圆听了点点头,很快就参与到他们之中,而且小圆还说出了更好的玩法。对于小圆的成功参与,我们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从而强化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
老师和家长要仔细观察,帮助幼儿学会识别的能力,对他们不良的交往行为不是总职责或者直接取消他和同伴的交往机会;对良好的交往行为,更要鼓励和肯定。教给幼儿一些适宜的社会行为和规则,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宜行为的后果,适当采用承担后果的办法对待一些有极端行为的幼儿。双方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强化幼儿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五、挖掘家长教育资源,推广幼儿人际交往的经验,促进家庭之间互动的交流
家长是幼儿工作的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作為老师,要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的经验中来,促进家庭之间互动的交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我们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家长介绍有关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经验,组织家长畅谈交流经验,向家长们宣传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给幼儿树立友好交往的榜样,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影响。在交流交往能力的方式方法中家长们积极互动。例如,有的家长介绍:创设人际交往的机会,扩大社交范围。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实践中学习,发展提高的。多给他们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增加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如,允许幼儿到别人家去玩、串门、做客、购物、到公园游玩等等,还有家长介绍到:运用现代交往工具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幼儿使用现代交往工具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如,把老师和同伴家里的电话号码订成一个本子。当小朋友生病时,打电话问候一下;当自己不能去幼儿园时,可自己打电话请假;过节的时候,打电话送祝福等。再有例如家长介绍:要密切注意幼儿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他们谈心,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架起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小班幼儿的可塑性很大,家庭和幼儿园要密切配合,指导幼儿正确认识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从小班开始训练他们的交往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今后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素质要得到强化与提高,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活动,更重要的是家园的密切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每一个幼儿在今后的成长中走出自己亮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梅林.幼儿园工作规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