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想法,带出思路,放出成果
2020-07-27罗吴兰
罗吴兰
在数学课堂中,面对教授较难的知识,往往难以着手,让我深感困惑,在阅读了陈昱老师关于“数学画”教学实践与研究后得到启发,何不试着反其道而行之,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灵感和火花在课堂上迸发,或许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亲自参与“数学画”的设计与制作得到学习体验,不仅借助PPT和实物投影等比较常用的多媒体设备,还运用了更高效、易操作的信息技术,达到了更优质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笔者执教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画加法——求未知加数》一课为例谈一谈,整节课围绕“画加法”进行,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课堂展评,能直观地看到学生对“求未知加数”的理解成螺旋式上升,凸显出课堂的真实、灵动和新奇。
一、立足知识衔接,创造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细心研究教学预设,努力捕捉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和“互动性资源”,了解学生爱圈圈划划的特点,知道学生掌握了加法的含义和运算,于是重组“生成性资源”,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设计了制作“数学画”这一环节。这并不是简单的教案执行式推进,而是用一个小游戏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课堂条件,学生开心地初步画出了心中的“求未知加数”,通过展评清楚地感知加法的含义,在情感与态度方面产生共鸣。
【片段一】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加法,请说一说“加法”在你心中的样子。
生:加法就是合起来。
师:请举个例子。
生:左边3个苹果,右边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师:那是多少个呢?
生:合起来一共5个,3+2=5(个)。
师:回答得真不错,还有同学说一说吗?
生: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8只,一共是多少只小鸟?
生:5+8=13(只),合起来13只小鸟。
师:同学们真有想象力,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入了“加法”的情境中。既然大家能说,那今天来玩个游戏吧!(板书:画加法——求未知加數。)
学生们一片欢呼声,一双双眼睛水灵灵的,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师:请看题!(板书:9+=12)看着这道求未知加数的算式,请把你对这道题的理解画在纸上。
【思考】本课的难点之一就是运用加法的作用解决求未知加数的问题。于是,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一是明确加法的意义以及各个加数在算式中表示的含义,“和”表示两个加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二是抛出求未知加数的题目,让学生动手将对这道算式的理解用图画的形式画下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算式具体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为后续逆运算减法奠定基础。
二、算理化虚为实,无线直播展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学生非常喜欢亲自动手的操作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片面到全面,从“形”到“数”,再从“数”到“形”。课堂设计的一大特点——“画出来”,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是教学效果的反映,充分明确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创生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在制作“数学画”中,不仅重在算法探究,也重在算理理解。在“画出来”之后,及时的分享作品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既不影响学生继续进行创作,又能及时展示学生作品,此时选择手机无线投屏技术展评就有明显的优势。无线设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在座位上便可分享成果,教师可以通过手指进行放大、缩小、移动等细节操作。当分享作品数量较多时,大大减少来回走动的时间。如若甄选作品不合适可一键删除,不打扰小画家的后续创作。当然,展评需要较为流畅的网络环境,对硬件设备要求比较高。
【片段二】
师:(手机无线投屏展示图一)同学们看得懂吗?
生:他画了9颗爱心,抄写了题目的算式。
师:好像这位同学还有些疑惑?请小画家给大家说一说!
生:(在本子上操作,并全程手机无线动态直播)我是这样想的,9颗爱心表示第一个加数9,横线表示还要画几颗,才能得到一共12颗心呢?我们只需要一边顺着往下数数,一边接着画,10、11、12,好,画好了!所以再画3颗就凑够12颗了。
师:原来小画家是这样想的!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这里也有一个小设计师设计了一幅精美的数学画,请大家欣赏(展示图二)。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幅作品。
生1:他画了一张积分卡,有12个格子,其中有9个盖了印章。
生2:他用了直尺画线,整洁美观。
生3:我一眼就看出来还差3个印章就集齐了!
【思考】学生的这两种画法其实是同一种思路,把已有的9个物品画出来,按照数序边数边画就能得到答案,是最直观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画法。在学生独立动手制作“数学画”的过程中,发现在学生的数学认知里,数的顺序这一内容牢牢地占据着重要位置。笔者在巡堂的过程中,遇到精彩的作品,便立马拍下,手机直接无线投屏到大屏幕上,速度之快,无缝对接,既不影响学生的制作过程,也能及时展评成果,让学生享受到分享的乐趣。
三、利用课堂生成,突破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资讯发达的时代,耳濡目染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早已获取“加法”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喜欢挑战有难度的算法算理项目。教师需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面对“活”起来的课堂,乘胜追击,开拓思路,启发学生搜索更多资源和素材,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当一连串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翻腾,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已有经验对于教学而言,开始发挥促进作用,这是课堂设计的另一大特点——“带出来”。
计算的核心是推理,推理就是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之中进行的。教师用手机直播座位上的学生对作品的修改过程,做到既不影响小画家的发挥,又可以达到分享的目的。不仅直播作品的创作过程,还插播课堂表现好的学生的面部特写,极大的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老师从舞台的中心退到幕后的策划,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在数学的顿悟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从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中迸发出数学的美妙,科技的课堂一直刷新着学生的认知,有一股神奇的逻辑感和自豪感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心满意足!
【片段三】
师:同学们长着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为你们善于思考的大脑骄傲!老师还发现一位小艺术家的作品,你们能看懂吗?也请小艺术家给我们讲一讲。(展示图三)
生:左边9面旗子,右边是未知的,一共12面旗子。所以表示9加一个数等于12。
教师突然打断了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回忆:像这样的画法,以前我们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呢?
学生齐声回答:减法!
师:怎样列式?请你写下来。
生:(手机无线直播学生的书写过程)12—9=3(面)。
师:通过这种画法,我们找到了解决9+=12的另一种方法,把加法转化成减法!
【思考】学生们恍然大悟的表情让整个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原来自己动手可以发现这么多奇妙的解决办法!学生能顺着加法的思路画下来,这本身就是知识的一种内化。跳出“求未知加数”的思维,用从前的眼光分析这幅作品,突然发现原本是用减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惊喜的课堂,意外的生成!再用手机无线直播的方式在大屏幕上展评,学生无需离开座位,直接完成算式的书写,全程直播学生书写的动态过程,高效又有趣,学生们对直播跃跃欲试,纷纷埋头继续投入创作!
【片段四】
师:(展示图五)这里还有一位小建筑家的作品,能看懂吗?
生1:在直尺上找到9和12,写了出来。
生2:还找到了0,我们学过0表示起点。
生3:9加几等于12呢,在直尺上数出来是3!
师:同学们,你们太能说了!这位小建筑家运用手中的测量工具——直尺,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9+=12这道难题,而且一目了然,大家都看得懂!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思考】学生的思维跳跃的能度和广度是笔者想象不到的,学生们总是能带来惊喜!借助身边的物品和测量工具展示出对加法的认识,未知加数也蕴育其中,这是善于观察,思维活跃的表现,师生产生共情,课堂气氛越来越灵动,越画越想深挖!
【片段五】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这一位小数学家的研究成果,请看!(展示图六)
师:仔细看看,你能看懂吗?
生1:红花表示1,月亮表示2,这个用刚才的方法就能算出来!
生2:先想9加几等于10,再想10加几等于12。
生3:最后把红花和月亮加起来。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种方法有点像之前学过的什么法呢?
生:凑十法!
教室里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对!就是凑十法!先想方设法凑成十,再思考用十加几得到12,方法简便。这位小数学家把凑十法用这么漂亮又富有逻辑的方式展现出来,真了不起!
【思考】班里总是有个别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并且自学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运用代数知识搭建出两道等式,通过凑十法的思想完成难题的分解,从而得出未知加数的结果,不可不谓妙哉。
四、不断研磨素材,在互动中升华
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感受、认识、体悟、表达和改变自己的机会,所独有的路径与视角、逻辑与思维、方法与策略,帮助着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这就是数学这门学科存在的“育人价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基于“发现——反馈——研磨”中升华得来的,借助信息技术展评将发展中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经验的理性重构,体现了课堂设计的第三大特点——“放出来”。
【片段六】
师:同学们画了这么多求未知加数的 “数学画”,来个更有意思更具挑战性的吧!来,动手画一画!(板书:7+<12)
师:(展示图七)这是什么意思?你們还看得懂吗?
图七
生:切蛋糕,一共切成了12块,已经吃了7块。
师:还可以吃几块呢?
生:5块!
师:不留一块给老师吗?
生1:4块!
生2:还可以吃掉3块,
师:对,可以不吃完的。
生3:又没说要吃完,吃完了老师就没了。
生4:对,我们要留一块给老师!
师:所以还可以吃几块呢?
生5:4块、3块、2块、1块。
生6:0块!
生7:0块!我们吃饱了,不吃了,都留给老师!
课室里哄堂大笑!
师:谢谢大家这么有心,至少留了一块给我。这道题的确是这样的,不能填5,为什么呢?
生1:因为填了5就等于12了,左边要小于12的,必须比12小。
生2:左边得数要比12小,那填的加数就要小于5。
生3:可以填4、3、2、1。
生4:还有0!
师:同学们真棒!难度升级也难不倒你们,有你们这样的学生真让老师高兴!这种题目要注意,哪个数不能填,哪个数能填,要填完整。
【思考】一堂令师生满意的课堂得让学生吃得又饱又好,抓住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抛出一个思维更发散的问题,吊足了学生胃口,学生沉浸在思辨的课堂里,整节课得到了升华,打造出了一堂令人回味无穷的数学课!
这节课分配给学生动手设计“数学画”的时间、空间比较多,打破了之前课堂教学的时空配置与运行过程,整节课着重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深度对话等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展评作品,同时呈现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生动再现了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展示发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多向互动”,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数学成长的空间。虽然课堂成果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但有丰富的过程状态的生成,打心底里为同学们的智慧鼓掌!
怎样将既平淡又枯燥的加法变得有魅力?怎样使加法找到知识体系上的归宿?怎样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怎样将求未知加数的方法有效区分有效使用?怎样让学生对求未知加数产生深深的“爱”?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潜在条件有着充分的把握,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展评,及时迅速地实现资源成果动态呈现,收获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喜爱,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实践证明,科技课堂是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学生在“有向开放——无线反馈——聚焦生成”中培养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锻炼了语言表述,独立动手的学习能力,为科学严谨态度和数学深度思维的养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