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灵动的教育教学教研战“疫”

2020-07-27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2期
关键词:课题组抗疫教研

今年春季,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也给各级各类学校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不能正常开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秩序打乱了,广州外国语学校灵动政治教育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广州市杜良云名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员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将面对面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变成线上交流互动,以个性化的方式坚守教育教学教研阵地。

一、挖掘疫情资源铸魂育人

防疫、抗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发生了形形色色的或正面或反面的抗疫故事,生动演绎着不同道德与法治,对比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为生命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也是今年中考、高考和各年级思政课教学与考试不可回避的热点。

(一)用疫情资源教学、考试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细化到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才能真正落实。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正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和工作室要求结合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寻找疫情与教材的结合点进行生活化教学,用好、用足鲜活的疫情资源进行教学。例如,用各地党组织始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实例,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各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国战胜新冠疫情的政治保证。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每一次课堂教学都让学生或多或少的结合新闻报道或者生活中发生的防疫、抗疫故事进行深度学习,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认同国家的抗疫政策,自觉执行本地的防疫措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一次思政课考试,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宝贵机会。深入挖掘时事蕴含的学科知识,自己动手原创试题,通过考试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课题组和工作室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用某留学生回国后拒不服从小区隔离管理被处罚等材料命题,考查学对生集体规则与个人意愿、公民权利与义务、法治与自由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产生冲突时,要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和疫情防控规定的义务,应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讲好中外抗疫时事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政课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共同承担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在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我国各级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主体和宏观调控有力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内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抗疫斗争取得了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维护好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这样,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结合教材讲时事课,让学生心服口服。

其实,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享交流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作时事专题讲座的教育效果更好。组织线上教学诊断测试时,课题组选取钟南山院士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始终站在最前线、带领团队研发预防院内感染的隔离病床等原始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事例,考查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创造性思维的意义与途径等知识。讲评课之后,课题组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变式训练题:参照诊断性测试卷,围绕“向榜样学习”主题,自行上网查阅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院士在抗疫斗争中自主创新、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整理成有主题鲜明、有内在联系的背景材料。然后,根据自选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时事短评。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作业是线上教学期间质量最高的,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地将教材语言与材料语言融为一体,许多学生都有感而发甚至妙语连珠。

同时,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挖掘疫情背后的时政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协作演练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例如,用疫情资源充实基本国情和国际理解教育内涵,教育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与各国人民共克时艰;把握全球合作抗疫机遇,加强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二、防疫与线上教学两不误

疫情来袭,学生不能返校上课,教育教学活动一度从线下转到线上,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被彻底颠覆——教师在校或在家进行直播教学,学生居家通过网络线上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师生在疫情期间变压力为动力,教师并没有停教,学生停课也没有停学。

(一)探索线上教学互动新机制

以年级为单位,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通过环球直播系统或腾讯会议等直播平台,以不同方式进行线上教学,大多数师生还是比较陌生的。受教学场地和教学软件制约,线上教学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及时、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为突破在线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隔的局限,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依托“环球直播系统+QQ群”双平台,对“3H六环节”灵动教学的操作模式作了微调,编制教学课件、导学案时分别标注具体的教学环节,各环节教学时以不同的方式落实互动要求——

课前,由课代表将导学案转发到本班学习群,安排好相关教学环节代表班级展示的同学,督促全班同学课前预习,指派代表针对教学内容选编时事材料、提前2天制作时事短评课件发给老师。直播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学”环节由教师播放时事短评课件,展播学生代表录制的时事评论音频;“自学交流”环节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就前述时事材料即时设计问题并录制一段规范性语言,抽查学生将音频发到年级QQ群分享,训练学生用教材语言分析材料关键信息;“展示点评”环节让学生代表在年级QQ群展示当堂课各目题的问题设计与相应提纲,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辨析感悟”环节的课堂辩论改为判断正误的方式,让学生在年级QQ群即时反馈,再将相关判断题观点组合起来就是一道辨析题答案。“拓展升华”环节先由教师概述本堂课知识,然后由各班代表将提前完成的“课前练兵”题拍照上传到年级QQ群共享,教师再点评。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环球直播系统看到老师在教室讲课、板书,通过QQ与老师、同学交流,既便于师生线上互动,又对学生进行了学科思维训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即使空间阻隔也可以“灵手”主动、灵思互动,达到灵魂触动的境界。

(二)构建家校协同教学新常态

在线教学期间,受疫情影响的,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有同伴互助、家校联系,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方式必须调整,学生在线学习的监管更多地依赖家长。

一方面,课题组以备课组为核心,巩固教学共同体。主备教师根据分工按统一模板设计课件、导学案后,课前2天上传到备课组群,其他成员在线上审议,主备教师根据大家意见修改课件、导学案。直播教学当天,备课组成员在工作群交流教学、听课感受;课后一天批阅作业,同步向班级QQ群、家长QQ群反馈作业情况,让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另一方面,课题组强化家校合作,促进学、考一体化。全员进行线上教学,最不放心的是教学质量。我们先后组织三次在线测试,全年级统一印制试卷寄到学生家中,学生按照统一时间居家考试,家长全程监考并寄送答卷到校,扫描后由备课组网上评卷。结果表明,各班均分基本稳定在80分左右,达到了常态教学条件下的学业质量。广大家长体验监考、评卷后,如实掌握了孩子的线上学习的成效,也加深了对思政教学的理解、对灵动教育的认同。

三、疫情下教研上云端

面对疫情,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创新教研平台和形式,相约以“云教研”或其他方式战“疫”,不是在线上“云教研”,就是在通往校本研修的路上。从疫情专题研究、工作室主题研修,到课题研究、成果申报,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顶着疫情逆行而上,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捷报频传。

课题研究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疫情期间,课题组研究十年之久的《培育新时代灵气学生——灵动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灵动政治教学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列为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向全市推广。课题组和工作室倡导在应用课题成果的同时,围绕自己参加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广东教育学会小课题深化研究,《基础教育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相继刊发《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学业质量评价统一的评价体系研究与探索》等课题论文。围绕疫情防控主题,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联系高考备考和国际化教育,用唯物辩证法解读疫情防控,理直气壮地解读疫情防控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相关专题文章分别刊登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学校品牌管理》《广东教育·高中》《高中生(高考版)》。

课题组、名师工作室和教育评估机构等,为一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不同层级的平台。从2月份起,课题组和工作室联合开展线上研修,引领课题和工作室成员收集防疫抗疫资讯,巧用疫情防控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与大家分享灵动教育经验,工作室成员张敬华老师撰写的论文《应用灵动政治教育理论,提升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即将在《试题与研究》刊发。2月至4月,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先后参加广州市停课不停学初中思政课例评审、广州市高中电视课堂教学与审查,为初、高中学生线上学习和思政课线上教学把好意识形态关;参加广州市中小学思政教师评价标准研讨会,根据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研制广州市思政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灵动教育教学理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既是对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挑战,也是尝试线上教育、践行灵动教学的机遇。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主动适应、化危为机,用好用足疫情资源铸魂育人,以灵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教研,占领了教育教学教研制高点,赢得了教育教學教研主动权,让思政课真正走进了学生心中。

(本报通讯员  温铁雄)

猜你喜欢

课题组抗疫教研
“画”说抗疫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团结抗疫
抗疫作品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