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归国留学人员现状研究

2020-07-27许忠明王彦春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归国留人留学人员

许忠明 陈 露 王彦春

归国留学人员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目前,山东省归国留学人员(以下简称山东海归)在回国原因、收入状况、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文化认同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在把握山东海归的经济生活状况和思想政治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其聪明才智和创新创业创造激情的建议,以助力山东省高质量发展。

一、山东海归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由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基地齐鲁工业大学与致公党山东省委联合进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调研近五百名山东海归,问卷主要涉及山东海归的年龄、性别、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一)年龄与性别状况

据统计,受访者八成以上超过30岁,30~40岁的受访者构成中坚力量,占比超过50%。山东海归中30岁以下年轻人的比例不大,这与近年来我国青年留学生的“回国潮”形成鲜明对比。青年归国留学人员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强的主体意识,他们到山东工作的意愿不强。这就需要山东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的壁垒与障碍,提供更合适优厚的条件,让更多留学生“学成必归,报效祖国,贡献山东”。

如图1所示,除35~40岁的受访者外,其余各年龄段均呈现出山东海归男性多于女性的情况。山东海归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1,女性占比34.52%。调查显示,山东海归男女比例正在趋向平衡,近二十年来,女性比例持续走高,今后山东省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海归。从教育和人文环境看,女性在养育后代和构建家庭文化上比男性更有优势,女性海归的教育素养将会在深层意义上对山东省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图1 山东海归年龄、性别结构

(二)经济与政治状况

如图2所示,受访者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占比75.90%,20万元以上者占比34.94%,50万元以上者占比15.66%,表明山东海归的年收入情况较一般群体为高。这显示出归国留学人员较强的创业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作用。

图2 山东海归的收入水平(年)

受访者政治面貌情况如下:群众占比21.43%,中共党员占比16.67%,致公党占比32.14%,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比29.76%。山东海归的组织化程度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调查问卷经由致公党山东省委发出,有一定指向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群体的政治观念、党派意识较为强烈。调研发现,没有参加任何组织活动的山东海归依然较多,同时,山东海归的归国留学人员身份属性并不明显,他们是以融入其他组织的形式参加活动,而不是以山东海归为基调或以山东海归为主导来组织活动。

山东海归的政治追求比较积极向上。调研中,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有很高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信仰认同,入党意愿强烈,入党动机纯粹。这客观上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

在被问及“国家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优势”时,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于党的领导、国家安全系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较高认同度,这也是30岁以上受访者选择最多的3个选项。山东海归对当前中国政治的满意度较高,他们有更强的政治参与要求,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地方政府有一定批评,对中央政府非常信赖。山东海归并没有表达出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艳羡之情。

归国留学人员在全球化大潮中对不同文化有更多体验和理解,他们不仅了解西方政治制度,更能切身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如果说,国内大学生接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更多的是理论灌输和纵向比较,归国留学人员则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做出比较。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同,是经历实践对比后的自觉选择,具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二、山东海归的问题意识和家国情怀

山东海归对山东省发展充满期待,在人才政策、政府服务、社会问题、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同时,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也是他们回国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一)希望进一步完善相关人才政策

山东海归对山东省留学人才政策的认知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对政策满意者与不满意者分别占63.41%和35.37%;4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不满意度达56%;在22~30岁的受访者中,不满意者有所减少,占比41%。年轻人的满意度更高,这说明近年来山东海归有更强的山东认同,有更高的政策评价。从总体上看,山东海归对山东省留学人才政策的满意度不高,这反映出:一方面,山东省在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和相关服务方面有不足;另一方面,山东海归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对未来很高的期望值。进入新时代,山东省的快速发展给年轻的山东海归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因而他们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

调查发现,在以高校为代表的山东省科研机构中,对归国留学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的情况,存在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用人误区。尤其是现在广泛存在的指标考核量化机制给山东海归带来很大压力,他们认为优秀的科研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单枪匹马就能取得的。同时,山东海归希望用人单位能够营造更加民主、多元、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创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保护人和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

(二)热切关注社会问题

山东海归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和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选择占比63.10%,环境污染问题的选择占比60.71%。这两个问题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调研结果反映出山东海归有较强的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贪污腐败问题和房价问题也是山东海归比较关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山东海归在问卷中还提出了文化自信、依法治国、公民财产保护、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显示出山东海归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阻碍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是官本位意识和体制机制不完善,两种选择分别占比76.19%和54.76%。数据显示:22~30岁的受访者认为阻碍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依次为体制机制不完善、官本位意识、研发投入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不足;3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主要障碍依次为官本位意识、体制机制不完善、研发投入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由此可见,年轻的受访者更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认为科技创新的根本在此。年长的受访者对于山东人的官本位意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体会更深,这也是广大公职人员亟需进行自我革命的方面。

(三)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留学人员的回国原因是课题组设计问卷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从图3来看,家国因素最为重要,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占比51.81%,为了报效祖国的占比46.99%。留学人员选择回山东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亲缘和地缘关系,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家庭意识在山东留学人员归国的选择中作用巨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家国同构文化内核的巨大影响。

图3 山东海归回国工作原因(多选)

三、充分发挥归国留学人员作用,助力山东省高质量发展

归国留学人员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作为全球化经济中的要素流动形式,必然带来技术扩散效应,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生力军;他们有强烈的现代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于政治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融汇东西文化之长,与国外、国内的社交网络会形成文化圈层效应,能够促进齐鲁文化繁荣发展。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应进一步发挥山东海归的作用,把“以事业留人、以机制留人和以感情留人”三者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发展融入全省的高质量发展之中。

(一)培植红色基因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曾经针对中国赴美幼童发表社论说:“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1]历史给了《纽约时报》巨大的讽刺。139年之后的今天,中华民族步入实现伟大复兴的快车道,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给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启示。美国《新闻周刊》认为,中国正是由于打破了西方模式,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中国的新发展方针“推翻了私有化和自由贸易这样的传统思想”,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惯常打破经济教科书每一个原则的国家”,“这恐怕是少有的摆脱了从西方固定理论出发的惯性甚至包含了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加以否定的先例”。[2]此次调研结果也证明,众多的山东海归经历欧风美雨后,不仅没有迷失方向,反而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

不可否认,海外接触的负面思潮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策略容易对一部分青年归国留学人员造成腐蚀,他们的情感认同与深度认知容易出现“二元分化”,比较心理与情绪输出明显突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较低。[3]因此,应该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红色教育。可以鼓励和组织山东海归寻访山东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参加“知国情、话自信”的海归系列恳谈会、革命主题的党外人士学习教育等活动,特别是鼓励支持他们围绕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发挥作用。通过红色学习教育,培植红色基因,凝聚群体意识,使山东海归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家乡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合力。

(二)“组织起来”

归国留学人员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科教兴国和科教兴鲁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优秀人才积极推动科教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投身重大科研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研水平差距。同时,在山东省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归国留学人员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海外留学经历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公共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对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法治秩序等有着强烈的追求。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山东海归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公共意识十分强烈。因此,应该积极做好对这个群体的政治吸纳工作,依靠组织化力量,在企业、政府、社会之间为山东海归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可积极吸收优秀的归国留学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特约人员等也可在这一群体中加大推荐、选拔力度。同时,应该积极发挥欧美同学会等团体组织的作用。欧美同学会从爱国社团发展为进步社团,从进步社团升级为群众团体,正逐步嵌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架构中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应该进一步完善山东省各地的欧美留学会,构建留学生人才库,大力支持建设留学生创业园,探索创办海归协会、海归共进会、青年海归协会等各种海归组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山东省归国留学代表人士队伍。

(三)激发山东情感

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度、人才对事业的满意度及表现出的忠诚度是互相关联的。发挥归国留学人员对山东省发展的推动作用,要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随着全国范围内人才争夺大战的日趋激烈,仅仅用资金引人留人是不够的。山东海归更加看重的是政府服务、市场体制、文化氛围等方面。高效、透明、公平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公开、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诚、信、义相统一的儒商原则,是山东省商业发展的根本之道,也是吸引和留住山东海归的深层次力量。山东省应加快新儒商文化的发展,营造有利于山东海归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同时,应该呼应归国留学人员加入主流社会、报效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情感,用民族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的巨大向心力留住他们,并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在主流舞台上发挥作用。

培育归国留学人员的山东情感,还要积极发挥其在“山东融入世界”和“世界进入山东”中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归国留学人员的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他们过去主要是单向的学习,而今天更多地表现为双向的互动。对于山东海归来说,不仅要推动与国外的实体项目合作,还应该扮演好“民间使者”的角色,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富有民众情感基础的民间生态圈。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同声传译事业的开创者唐笙在英国留学时,就曾被邀请参与英国一女校的“中国日”。对方的邀请信中说:“我们佩服中国的精神,我们敬仰他的文化,但同时我们也觉得需要对这伟大的古国有更深刻的认识,有进一步的了解。”[4]这就可以看出,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时,担负着“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责任。此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山东海归仍然保持与海外的联系,他们对留学之地有很深的感情。这种情感和人脉乃是加强山东省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党委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归国留学人员自身,都应意识到这种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措施将其有效发挥。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归国留学人员融入山东省发展大局,激发他们的山东情感,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猜你喜欢

归国留人留学人员
郭沫若《归国志感》手迹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引才难留人难 西部高校如何突围
点把点的他留人
因病施治化解医院“留人难”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县级医院怎样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