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的思想读教材,让数学如故事生动

2020-07-26孙烁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

孙烁

【摘  要】对比于其他学科,数学似乎很难变得有趣,基于新课程改革,对于照本宣科的教法、满堂灌的学法,希望能得到改善。在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得以调查与总结,把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依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加上主观的建构,是可以把数学学习变的有层次,教授数学知识变的具有连续性。把数学知识进行加工、串联、整合,为教师读懂教材、读薄教材、用好教材提供思路,进而推动小学数学学习的改进;与此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数学的学习也可以像读故事。

【关键词】整体连续;主观建构;逻辑思维

1.巧合的偶然,碰撞的思想

馬克思哲学部分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不能来决定整体,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各内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②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度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整体不是简单的对各个部分的累加。

2.结合教材,做整体建构

我从而对面前这本北京师范出版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书打起了主意,对于这些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段,能不能从整体把握教材,把知识章节做串联?于是,便有了如下的想法:

例如,在第二章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中,我是这么来设计的。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章节标题,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我们很轻松的知道,这个章节比喻成一段故事的话,那么就会有两个主人公,三角形和四边形。那么故事的开始,就要来介绍它们了。所以本章的第一节,图形的分类,就从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来分类,继续还可以根据线段围成的、曲线围成的来分类,进而再从三条边、四条边分类。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了本章两大代表性的主人公,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初步的了解三角形长什么样子,三条边,属于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是四条边,也是平面图形。教材紧接着通过小的演示,能感知三角形有一个它的特点,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有着相反的特点,具有不稳定性。而根据他们的特点,在日常实际应用中,都发挥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作用。例如:篱笆中的三角形就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电动伸缩门就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我们已经初步的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样子,想要深入去了解,那就分开来介绍,本章的第二节就开始详细的介绍三角形整个家族都有哪些成员,这就是三角形的分类。那每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定位肯定是不同的,比如李刚同学,在父母看来是儿子,那在妹妹看来就是哥哥。所以同一个三角形它在不同的角度分类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名称。所以我们再来看教材:

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了解三角形的家族构成,那么这些三角形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他们有着什么与众不同的技能呢?本章的第三节就开始讲述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经过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三角形大小形状无关。本章的第四节又继续介绍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们也可以探究得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材写到这里,对三角形的了解基本就结束了,那么回到开始,我们的主人公有两个,三角形和四边形。三角形的故事讲述完了,那就该是四边形出场了。所以本章第五节就开始讲述四边形家族的成员,向我们讲述了两个极具特色的两个主角: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3.用整体、连续性的思想激发学生

通过这样一连串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了课节与课节之间的衔接,把本来看似散落的知识点形成了有故事情节,有起承转合的生动课程。首先,这样对知识连续性地整合,可以帮助教师们对整体框架的把握,让整块知识在脑中有影像,在课时安排上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详略得当,重难点能够凸显。其次,老师以这样的思维去带动学生,锻炼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此外,也是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学默认印象中脱离出来,让课堂气氛更轻松。在实际课堂上,不少的同学从原本的消极开始变的积极参与课堂,被这样连续的故事般情节所吸引,自己也为之感到好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中表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而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完全吻合。”正是这样,教师的整体宏观的把控与细腻的布局,刺激学习的学习动机,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从客观的被动,向主观主动去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文选.马克思主义原理(绪论与哲学篇)[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张苗苗. 建有效情境 打造生动课堂——探析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4)

[3]夏俊利.情境创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

[4]王文霞.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2020(04).

[5]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探讨
浅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样化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