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效果探析

2020-07-26谭敏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脱贫精准扶贫

【摘  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将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业人口全面脱贫。贵州在全国贫困人口中数量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贵州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将影响全国能否取得脱贫攻坚最终胜利。本文将以黎平县为例,分析贵州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为探索建立产业脱贫长效s机制,巩固产业扶贫成效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族产业;精准扶贫;脱贫

1.产业扶贫成效

黎平县是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的国家级贫困县,截止2012年底,该县总人口为55万,其中39.62万为农业人口。黎平县作为农业大县,发展农业产业成为全县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1.1产业布局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积极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全县“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主要发展“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家禽畜牧、竹、生态稻田综合种养”8大优势产业。至2019年,全县共投产22万亩茶园、32万亩油茶,种植14万亩中药材、蔬菜114278亩。2020年,食用菌种植预计能到达0.4万亩、精品水果达到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达到19万亩。

1.2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贫困户利益获得保障

积极推进“三变”改革, 鼓励全县有条件的村集体,以入股、租赁和流转等形式,通过流转集体土地、组建工贸有限公司和村集体企业、参与社会信用担保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优质资产,激发内生动力促进集体资产集约高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实现“资源转为资产、资金变为股金、农民成为股东” 帮助贫困户增收。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每村至少组建1个合作社,达到合作社组建村覆盖率100%,帮助所有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达到入社率100%。 同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组织管理方式,抱团发展, 并按“721”利益分配模式保障贫困户收益,即:贫困户占利润70%,合作社占20%,村集体占10%。例如雷洞乡雷洞村成立朝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公司出技术,村集体出让土地,政府投入12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81户贫困户固定入股资金,建设100亩铁皮石斛基地,50亩白芨驯化基地,2018年,该合作社就向5个村81户贫困户发放13.62万元分红。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35元,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08元。

1.3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构建物流服务网络,促进农村电商与供销网点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建立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线上线下农产品流通交易平台提供基础保障。2016年以来,全县投入44.29亿元进行交通设施建设,全县公路里程达4286.27公里,40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公路”,达到30户以上自然寨100%通硬化路。投入5.66亿元改造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对403个行政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99.78%,村村通动力电。投入6.5亿元用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寨4G网络覆盖1049个,宽带覆盖950个。

1.4市场经济经营主体引进和培育初显成效

坚持引进培育并举、增量提质并重,加快培育市场经济经营主体,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全面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创新经营模式。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企业+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抱团发展产业,取得实效。

1.5财政投入方式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先后出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项目补助标准、项目评审方案、建立村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整合涉农资金、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产业经济发展基金、“政融保”资金、“特惠贷”等资金,并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奖励和扶持补助规模发展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合作社)。2016年以来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301.18万元,其中,2019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300.28万元,实施项目705个,资金备案率100%、资金报账率94.11%、项目竣工率93.22%。2016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176047万元,重点投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2.建立产业脱贫长效机制的建议

2.1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坚持以“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为指引,大力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对“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家禽畜牧、竹、生态稻田综合种养”8大优势产业进行迅速扩张,制定整体发展方案、连片开发,依托龙头企业主体引领、新型经营管理主体带动,组织农户整体营造特色有机农业产业,加快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2.2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农业人员专题技能培训,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根据农户家庭劳动者成员的就业状况,提供分类措施和精准服务。加强农民就业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强化致富带头人培训,将农业实用科技培训与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急需的关键技術、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开展指导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广泛鼓励成功人士、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发展,以催生出众多小企业、小作坊迅速发展,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2.3提升新型经营管理主体的培育质量,完善利益联结模式,完善农民增收利益分配的合理格局

加大对新型经营管理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力度扶持合作社、村集体企业等新型经营管理主体的快速发展。加大在财政、税收、金融、质量监督、交通运输、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力度,确保有关政策有效落地。大力推广“三变+特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特色小城镇”“三变+金融+扶贫”“三变+基础设施+扶贫”等发展模式,加强监督和跟踪检查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活动,维护好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和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和所占份额,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2.4结合当地实际,有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促进融合,以拓宽农民增收的行业空间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支持有经济竞争实力或品牌文化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开设农产品加工工厂,引导其在条件适宜的村镇设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到农村地区建设和运营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全链条增值。同时,结合区域特色,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村集体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用贫困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突出的民俗特色等优势,有序拓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简介:谭敏(1982-),女,土家族,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系毕业,贵州民族研究院工作。

猜你喜欢

脱贫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