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课中学情前测的设计、分析与运用

2020-07-26吴晓亮

求知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学习方法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需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情前测是了解学生学情的主要途径。本文探究学情前测的设计、分析与运用,例谈教师如何通过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现象观察、学生访谈等方法掌握学生的经验水平、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学情前测;经验水平;知识基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6-0079-02

引 言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学情分析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通常从教学参考书上照搬内容,没有经过真正的数据分析,不能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1]。这样得出的学情分析无法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学情前测可以帮助教师得出真实、准确的学情分析。

学情前测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纸笔测试、现象观察、学生访谈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很多学习信息,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如何设计、分析与运用学情前测,将学情前测真正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灵活判断。本文探讨了学情前测在教学中分析与运用。

一、问卷中掌握学生的经验水平

问卷调查,即教师设计一张问卷(或表格),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这种学情前测的方法一般适用于概念课和起始教材的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预设适合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导入方案与活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

① 你听说过千米这个单位吗?

② 你在哪里见过千米这个单位?

③ 你知道一个人跑1千米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吗?

④ 舉例说说1千米大约有多长。

⑤ 你知道千米和我们学过的米有什么关系吗?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千米这个单位,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程度,在生活中是否接触过这个单位,在哪里接触的,有哪些了解。这些学生信息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教师整理问卷答案:全班有39人,听过千米这个单位的有38人;能举出的千米的例子比较单一;对跑1千米需要的时间预估接近的只有5人;举例说明“1千米有多长”中,所举例子接近的只有13人;知道1千米与1米是1000倍关系的有29人。

分析这些数据,笔者基本了解到,虽然大部分学生听过这个词,但对于1千米有多长并没有概念,不知道1千米有多长。基于学情预测得出的信息,教师如果只通过教材中几张图片引入教学,难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千米的概念,必须让学生对“1千米有多长”形成一定的认识。据此,在课堂教学时,笔者把学生先带到操场上,让每位学生都走一走、量一量、比一比,实地了解“1千米到底有多长”,为学生建立千米的概念,再教学单位之间的换算。

由于问卷调查的繁杂性,问卷调查很少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为加强问卷调查的便捷性,在设计问卷题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简洁易答,采用科学的调查方式。

二、测试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习题测试,即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在课前让学生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逻辑,根据教材内容分析所需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出合理、能检测出学生实际情况的测试题。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笔者设计这样的测试题:

① 80÷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 68÷2=?98÷2=?97÷3=?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③ 986÷2=?用竖式计算。

这套测试题的设计思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课知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是基于基础知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其次,口算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掌握程度,题②中三道计算题分别为没有余数、首位有余数、末位有余数,可以分层次反映学生对“除法竖式”的掌握程度。最后一道题考查的数学知识是本课将授的内容,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用这套试题对班级学生进行课前测试,教师可以得出结果:第一题的正确率是100%,能说出两种想法的2人,一种想法的27人,说不出来的10人;第二题中的三道题目的正确率是94.2%,答案错误的学生基本不会做这三道题,答对的学生都能说出计算方法;第三题的正确率是12.8%,全班只有5位学生会做,其他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基本是第二步186一起移下来,或遗漏余数1。

通过分析测试结果,笔者认为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因为两位数在有余数时只有一个数可以下移,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首位有余数时,后面还有两个数字。由此可见,本课内容的难点是移位。在学情前测中,说计算方法时,学生习惯只说算法而不说算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将算法与算理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清楚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试题测试可以得出具体数据,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前测方法。这种前测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了解知识体系的编排,设计合理的试题,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学情。

三、观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样适用于学情前测。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了解,单靠问卷、测试这种结果指向的方法,教师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基于此,观察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问卷、测试题、平时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设计适合的学习活动,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图过程,发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数格子时把起点一起数进去;

问题二:数格子时数空格而不是数点;

问题三:画完图形后不会与原图做对比。

通过分析以上问题,笔者发现在教学该内容时,虽然教师在讲台演示了错误的做法,意在让学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但是由于一些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只看到错误的结果,反而误导了学生,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忽视了教师的演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远不如鼓励学生主动追寻答案取得的教学效果好。于是,笔者马上改变策略,展示学生产生的真实错误,让学生自主探索平移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在不同答案的对比中,让学生自主探寻为什么两位学生的答案会不一样、谁错了、为什么错了等问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远比被动跟随教师学习得到的学习成效更好。

现象观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

四、访谈中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

学生访谈是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学情前测中,访谈同样适用。特别是在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时,教师必须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笔者提问: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① 我认为是相同,因为都是躺着的。

② 它不用尺,而是用圆规画的。(3人)

③ 它没有角。(14人)

④ 有无数条对称轴。(2人)

⑤ 圆不能密铺。(7人)

⑥ 都很圆。

⑦ 圆是用圈来画的,不是用直线画的。(2人)

⑧ 圆没有边长、长、宽。

⑨ 圆是对称的。

⑩ 算平面图形比算圆容易。

? 圆是圆的,其他图形不是圆的。

? 圆是随便画的,其他平面图形是用尺画的。

? 圆的面积最大。(2人)

? 圆有无数条高。

? 其他图形有3条边以上,圆只有1条边。(2人)

? 其他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圆却不是。(2人)

? 圆比以前的平面图形好看。

? 圆非常难画。

通过这个问题,教师想了解学生在接触到新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从访谈结果分析:试图从边、角、大小这些特征去思考的学生有22人;试图从“轴对称图形”“密铺”等已学知识去思考的学生有10人;其他的学生是从最直观的角度去思考的,如难画、很圆等。通过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学生未能在平面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图形知识的方式,其学习思维仍是最原始的形态。因此,如何让学生知道面对图形应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研究,成为本节课新增的教学目标。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活动,通过问题“对于圆,你们想研究什么?”笔者收集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将其分类、整理、归纳为特征、画法等研究角度,为学生展示研究图形的过程,引导学生建立研究图形的思维方式。

语言的交流更能反映学生的想法。学生访谈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好方法。教师经常将其运用于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忽视了其在学情前测中的重要作用。

结 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等学情,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设。学情前测作为了解学生学情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学情前测的方法多样、内容迥异、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各有不同,因此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信息精心设计、合理分析、巧妙预设,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于毓青.以学情前测看小学数学课堂调整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6(22):37-39.

作者简介:吴晓亮(1981.7—),男,江苏苏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学习方法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小学英语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心得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