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研究

2020-07-24钟奇峰吴启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杏花村池州译介

钟奇峰,赵 鹏,吴启雨

(1.池州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2.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安徽池州 247100)

杏花村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郊,晚唐大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行至杏花村为该村美景所吸引,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从此杏花村名扬天下,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杏花村,留下了千余篇诗文佳作。郎遂,清朝康熙年间杏花村人,收录编辑了自晚唐至清朝关于杏花村的古诗文,耗时十一年完成了《杏花村志》十二卷。我国的志苑种类很多,自古便有山志、通志、府志、县志,但为村立志的寥寥无几。《杏花村志》是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可见该志的重要性。2012年池州市政府大力开发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按照《杏花村志》复建古杏花村,对外推广杏花村这张特色城市名片,因此作为《杏花村志》重点记载的十二景译介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十二景译介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对《杏花村志》研究。

一、研究现状

通过对知网含有“译介”的文章进行检索,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人员或硕博生对译介研究颇多,主要集中于文学译介、译介学、译介特征、译介活动、译介与接受方面研究。如从文学译介角度,于桂玲[1]以《失乐园》在中国的译介为例,分析了译入国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政治模式等因素对外国文学译介及传播的影响;胡道华[2]在《边城》译介研究中,基于拉斯维尔的传播学模式,从译介效果、译介受众、译介途径、译介内容、译介主体五个维度分析了英译本的得失,为国内文学作品译介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译介学的角度,苏鑫[3]有针对性地分析沂蒙区域文化对外译介,对区域文化进行翻译以及对外译介模式进行研究;周彦[4]对译介学中的“译”与“介”进行概念阐述并分析;蒋剑峰[5]对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从译介特征角度,许明武[6]以20世纪70~80年代出版的国别区域史系列译著为主题,对其译介特征进行分析,随着“一带一路”推进,沿线国家国别史译介可作资料参考;朱静宇[7]对王蒙作品的海外译介及其译介特征展开讨论,对王蒙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进行尝试性系统阐述;从译介活动角度,周炎[8]总结翻译界对萧乾的译论、译著、译事等译介活动,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从译介与接受角度,于辉[9]从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得出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有巨大的影响。

上述研究从译介角度出发,涉及杏花村及《杏花村志》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从历史文化的研究视角来看。知网检索结果表明,既涉及到杏花村历史文化的本体研究,也涉及到《杏花村志》中昭明信仰和十二景所记载的文化复古开发及保护等。方蓬[10]的《人神之际——昭明太子信仰研究》重点介绍在安徽池州地区的傩戏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昭明太子神,昭明太子是贵池乡间人尽皆知的神灵,被奉为“土主”“鬼神师”“案菩萨”,《杏花村志》中详载了官方、民间对昭明太子的傩祭信仰;纪永贵[11]的《论杏花村的文化属性》重点探讨杏花村文化是象征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共生的产物,它的起源并不具有史学特征,约于明代中期(公元1500年左右),安徽贵池城西才出现与《清明》诗和杜牧有因果关系的杏花村;金晶、谈家胜[12]合写的《贵池杏花村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探究》一文对杏花村的历史及其十二景观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刘俊[13]的《中国唯一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杏花村志〉中的昭明信仰和十二景》较详细地介绍了杏花村的山川形势、名胜古迹、建置丘墓以及其他相关情况;吴世民[14]的《杏花村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及不可复制性》对杏花村文化内涵的分析,对其历史文化的独有性和排他性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上述研究为本文《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译介研究提供了部分较为坚实的学术基础。第二,从文献研究的视角看。这部分多涉及杏花村志里记载的十二景景点的介绍。如郎永清[15]的《杏花村志版本源流与比较》,探讨了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郎遂撰贵池《杏花村志》聚星楼刻本,同年又有金陵十竹斋刻本问世。民国年间刘世珩搜寻郎遂《杏花村志》原刻本,以唐石移刻本刊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多家出版社将《杏花村志》影印出版。2009年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重印《杏花村志》唐石移刻本。由《文化贵池》编撰委员会组织、纪永贵撰写的《文化贵池》[16],该书深入挖掘、整理贵池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展示贵池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主要介绍杏花村的文化内涵、来源、布局、文学、史料、遗址复建、旅游开发等;张敏慧[17]的《〈(康熙)杏花村志〉的社会影响与价值》文中阐述《杏花村志》为中国古村志中的佼佼者,乾隆间被收入《四库全书》,它对旅游文献资源的搜集、民俗文化的描述、职官考试的记录、以及编辑体例的设置等,都无不反映出其丰富的文化蕴含和很大的社会价值,为后世子孙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研究。上述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既为安徽池州杏花村景点的复建和文化品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也为本文研究,尤其是十二景译介研究奠定了丰厚的资料基础。第三,从文旅开发角度看。项桂娥[18]在《产业化: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安徽池州杏花村古遗址资源多角度开发的启示与思考》 中重点探讨拓展无形元素有形化创意,将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路从有形元素延伸到无形元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弥补与转化;郑红杏[19]的《池州杏花村乡村文化景观的营造》,重点探讨运用乡村景观,发扬乡村文化的技法,营造出具有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唐朝风韵、田园风格、市井风味特质的杏花村乡村风貌,通过保护、恢复、新建、传承的理念延续杏花村的乡村文化;胡程[20]《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杏花村文化品牌研究》提出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深度挖掘杏花村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杏花村生态文明优势来“复建杏花村”。上述的文旅开发文章皆涉及到昭明信仰和十二景观的再现内容,但目前涉及到《杏花村志》中十二景相关的译介研究尚是空白。从外宣角度看,以杏花村文化信息为载体的译介成果只有叶春玲[21]的《池州杏花村旅游公示语错误例析》一文,文章指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旅游公示语存在着文化、篇章方面的失误以及拼写、词汇语法错误。

上述研究出发点多样,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通观学界研究成果,针对《杏花村志》译介类论文缺乏。除上述研究之外,因《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包含诗文、历史、方志、家谱等多方面,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相关的历史文化英文辞典及古典文化诗词英文专著也是本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工具①。

二、《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存在的问题

(一)十二景翻译标准缺乏

对十二景的翻译目前比较零散,外文的翻译仍然以英文为主,景区个别公示语或者相关研究人员对十二景翻译的标注不一,如白浦荷风景区公示语用Baipu Hefeng,有研究人员用Baipu breeze;平天春涨pingtian rise;西湘烟雨 xixiang rain;茶田麦浪 tea field wheat wave;三台夕照Santai sunset;栖云松月Qiyun Songyue;黄公酒垆 Huanggong Jiulong;铁佛禅林 Tiefo Buddhist forest;昭明书院Zhaoming academy;杜坞渔歌duwu Fishing Song;桑柘丹枫Sangzhe Danfeng;梅洲晓雪Meizhou Xiaoxue。上述翻译有的用汉语拼音,有的用汉语拼音加专业术语,有的全用专业术语,没有形成统一的翻译标准,不利于外国游客深入了解《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也不利于杏花村对外推广,本文参阅相关研究专著[22-23],尝试建立十二景标准英译(见表1)。

表1 《杏花村志》十二景标准英译

此外,因杏花村偶有韩国游客造访,对十二景韩语的翻译不够,不利于《杏花村志》十二景对外多元化宣传。

(二)十二景外宣力度薄弱

理论上,《杏花村志》十二景包括每个景点的标识物(见表2)局限于少数研究人员的书面阐述及关注[16],对外宣传力度与广度不及池州九华山,甚至知网检索不到关于十二景外宣资料,致使本文缺乏可资参考的第一手资料。事实上,《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外宣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必要重视。这与杏花村的声誉非常不匹配,对于杏花村走出去战略非常不利,也失去了与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机会,无法彰显十二景真正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杏花村志》十二景研究及古十二景复建得到了池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相关高校和民间机构也成立了杏花村研究部门,但数量极少。如池州学院成立了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以纪永贵教授为主组建了相关跨学科研究队伍,但该中心重点从事杏花村学术方面的研究活动,对于杏花村十二景翻译及宣传研究为辅;池州市杏花村文化研究院在池州民政局登记注册,属于民间社会组织,业务受池州文广新局监管,主要参与杏花村文化旅游规划及决策,同时参与外宣杏花村。上述组织虽然直接或间接参与杏花村研究,但外宣工作严重滞后,没有正式的《杏花村志》十二景外宣资料,也没有正规的外文网站,严重制约了杏花村十二景的对外交流,不利于向世人展示《杏花村志》十二景丰富的内涵。

表2 《杏花村志》十二景标识物

三、《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提升对策

(一)组建十二景译介团队

《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括诗文、历史、方志、家谱等,要准确地把握《杏花村志》中十二景观的文化内涵,并准确地译介出来,需要历史、英语、旅游多学科参与的跨学科研究,这既是本文研究的创新,也是难点,基于此,需要组建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十二景译介团队。

(二)采用多种译介研究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借鉴学界有关杏花村文化及《杏花村志》中十二景研究的成果,夯实本文研究的学术资料。重点研读《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资料,洞悉其文化形态及文化蕴含,为《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2.语言分析法。对比现有的译介资料,重点对比其中的语言措辞和语法结构,力求准确地对《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里的诗文、方志、杂记等进行译介研究。

3.直译和意译交叉译介法。直译是既能保持原文内容,又能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译介方法。本课题运用直译与意译交叉翻译,最终力求对《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研究能够最大化地反映原本的内容。

4.全译与变译比较法。全译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限度的相似,主要体现在译文转换时与原文相似性的最大化。变译对原文内容在译介时进行改变,从形式和结构作适当的变动,更加体现译文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本课题运用全译与变译比较法,寻找相似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的最佳融入点,展现出对《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研究的最大精确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外宣平台

确定翻译管理部门,形成标准化翻译,在杏花村十二景树立外文公示语,做到标准一致,并对公示语译文定期进行维护。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利用移动网络终端APP,建立官方的外宣平台,定期向游客推送十二景介绍及变动情况,拉近游客和景区的距离,让游客能够充分了解杏花村十二景蕴含的丰富内容;定期向海外纸质或电子媒介宣传杏花村十二景,制作静态或动态的图片和短视频,让游客可以直观感受十二景,让《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走入游客的心灵。

(四)组建三方互动模式

建立杏花村景区与社区居民、游客三方参与机制, 让社区居民、游客共同参与十二景译介,采纳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同时接受各方监督,形成三方互动模式(见图1),推动杏花村十二景译介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图1 杏花村十二景与社区居民、游客三方互动模式

1.建立完善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社区居民对杏花村的传说、典故等民俗文化感触很深,对杏花村十二景所蕴含的历史也非常熟悉。景区在进行十二景译介时,要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如设立杏花村社区接待办公室,合理规划,适当允许社区居民在十二景各处景点参与旅游业发展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提供就业岗位包括景区讲解员、景区绿化维护、景区环境维护等;每年举行的杏花村文化旅游节,主办方要主动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旅游开发入股分红等。只有发挥了社区居民主人翁精神,他们才会更加关心杏花村各方面的发展。

2.强化游客参与意识。建立游客反馈的多元化渠道,对目前十二景译文存在的问题,积极收集游客

意见并及时改进。另外在景区网站发布十二景译文征集广告,进行有奖征集活动,对于入围的译文及其作者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奖金和免费的杏花村景点活动门票(免费乘坐游览车、免费游船船票等),让游客切身感受到杏花村十二景复古建设不是闭门造车。

四、《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意义

对知网2003—2018年关于《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研究进行检索,没有任何结果,因此对十二景进行译介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和必要性。鉴于此,杏花村相关管理机构要组建专业的关于十二景及其景点内容介绍的翻译队伍,提升目前的翻译水准,拓宽翻译渠道,利用现代移动科技便利快捷的特点广泛征集十二景方面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同相关高校旅游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完善《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涉及的诗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以便准确地对十二景进行外文翻译。

池州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旅游景区景点达400多个。近年来,池州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挥池州地方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进行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既涉及文化因素,也体现了旅游的因素,池州提出“旅游强市”发展战略,目的是做大做强旅游业,杏花村作为池州名片之一,必然要深入挖掘十二景旅游和文化资源。通过外文翻译,借助外文媒介,对外大力宣传,杏花村十二景的复古和重建才能让外部世界认可。因此,对《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进行译介研究非常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在对外宣传中构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天下第一村”的旅游和文化形象。

以《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为研究对象,因其中包含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促进杏花村历史文化的传播;以《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为研究对象,有利于促进杏花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对《杏花村志》中的十二景译介研究会拓宽杏花村形象的国外受众群体,对杏花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杏花村文化的传播大有裨益,是杏花村借助旅游平台来推动杏花村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 如:赵长江主编的《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HistoryofChineseculturalclassicsinEnglishTranslationin19thCentury)(2004年)、曹建新译审的《汉英中国文化词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ChineseCulture)(2005年)、施颖洲翻译的《中英对照读唐诗宋词》(ChineseandEnglishContrastReadingofTangPoetryandSongCi)(2007年)、冯修文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文化英文版》(TraditionalCultureinChineseClassicalPoetry)(2015年)、 许渊冲翻译的《唐诗三百首》(ThreeHundredTangDynastyPoems)(2017年)。

猜你喜欢

杏花村池州译介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池州印象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
推进池州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神州几多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