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0-07-23李楠王天娇寇福生

商情 2020年3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课程思政高校

李楠 王天娇 寇福生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现状,探究了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并对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进行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实践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课程思政”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和探索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现实需要。工科院校的专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更为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一、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现状

2020年以来,教育部等部门连续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在此背景下,高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持续开展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工科院校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到价值维度,让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礼和情感陶冶,做到智育与德育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专业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2018年以来,学校相继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及建设工作方案》,印发《沈阳建筑大学“十大育人”综合改革及建设工作方案》,逐步确立了“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育人为特色,以党建育人为引领,以学科育人为推动,以管理服务为保障”的“五位一体”育人新格局。在课程育人方面,全面梳理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对接机制,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二、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1)“课程思政”工作合力不够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配合还不够。经过调研发现,目前,部分工科高校还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安排、同步部署,责任落实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工作力度有层层递减的现象,“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课程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工科院校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发展任务,“课程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学科间育人价值缺少勾连,教师与行政管理者课堂内外缺少联动,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不够科学规范,这些都是制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3)“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增强。在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长期存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的路径和途径尚属新课题。符合工科学校特色、易于学生接受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拓展。“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尚需时日。

三、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1)将工科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工科院校要创新文化育人表达形式,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把学校特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当中,因地制宜,形成“课程思政”特色。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切实开发以突出体现建大精神、工匠文化等育人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建筑中国”系列课程,自2018年开始依托雷锋庭院、校史馆、八王书院等校园景观开展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建设、形成了以学校“十大文化”为特色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

(2)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在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人文艺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3)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标准与评价制度。工科院校要制定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与评价制度,发挥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健全“课程思政”管理运行机制,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评价内容,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结论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工科院校须创新文化育人表达形式,进一步打造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深挖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健全课程育人标准与评价制度,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形成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王晶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06:54-55.

[2]台红蕊.初探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成效[J].科教文匯,2019(1):41-4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课题编号:L18BSZ014。

作者简介:李楠(1989-),男,讲师,沈阳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宣传理论科科长。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课程思政高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