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2020-07-23邓丽香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活动课堂教学课堂

邓丽香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数学教育不再单一要求学生“会考试、会解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課程标准要求,每一节数学课都必须是有效课堂,那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呢?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要实现这一目标,只靠过去一些单调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学校引进的智慧课堂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几点自己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看法:

一、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但是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例如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会涉及大量的计算,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们会抽取部分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他的在本子上做,然后在一起看黑板上的,这样一来,上黑板做题的学生如果有问题就能及时地暴露出来,当堂改正,但是有些不能上黑板做的学生就直接不做,或者做了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错在哪里,达不到练习的目的。现在有了智慧课堂,我就可以把相关的练习设计成主观活动,同时把正确规范的解答过程也写进去,上课时到了练习环节,我就将其推送给学生,学生将解答过程写在纸上,然后拍照上传,不但可以查看解析,核对自己的答案,同时也不会出现先做完的同学没事情做捣乱,因为他们核对完自己的答案后,同学之间可以互评,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一来,同学们既不会因没事做而感到无聊,又能从他人身上学到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数据,实现师生完美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实践证明:反馈越及时,教学成效就越大。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让学生做练习,抽取个别学生的回答来推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对于剩下的大部分学生,最多只能通过让学生自己举手或观察学生的表情确定解答习题的正确率。或者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测验才能了解到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并且不全。而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智慧课堂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应用过程中,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可以将相对应的题目推送给学生练习,学生在自己的PAD上选择答案,系统终端马上就能判断对错,并且把学生做题情况分析成具体数据通过互联网成功传输,既可以满足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小组互帮互助能够及时解决,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实现师生间双向、及时、反复的多次沟通。这样一来,有问题就能及时解决,慢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很难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还容易形成“满堂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现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学生有了PAD,他们在完成相应的练习后,系统终端马上就能判断对错,并且把学生做题情况分析成具体数据通过互联网成功传输,我们老师就能看出哪些题需要整体讲解,哪些题只需要作个别辅导就行,讲完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分层推送不同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周末或者假期中,我们也可以给各层次的学生发送不同的学习资料、练习,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翻转课堂

我提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上课时用3—5分钟的时间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再根据预习情况调整教学。这样就可以做到“三讲三不讲”,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虽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融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也能够扩大我们的课堂容量,但也要注意有所取舍,科学有效地使用。在课堂上,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任由学生发挥其主体性,那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孟旭东:《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初探》

pt; msN t d - л? p Z :10.0pt'>

教师在活动中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活动前的准备,及时进行归类、提升,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教学问题设计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归类互动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

4.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激发思维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四、重视活动中学生的首席地位,推动全面参与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老师预设,学生看、听、记、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问题,即便是遇到问题也是老师帮着“迎刃而解”,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条件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打破这种僵局,真正的开放、实践、合作、探究,真正把学生推向学习的首席。

1.尊重学生的问题,让他们会质疑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质疑,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问题。活动刚刚开始或刚刚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许显得比较生疏,万事开头难,能迈出第一步就是最值得鼓励了,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越来越强,也会越来越精。

2.尊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会思考

由于每一位学生看待问题和处事方法不一样,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尊重他们不同的感受,让他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一件物品从不同的角度看或许有不同的收获这也说不定,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思考,柳暗花明转眼就是。

3.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跨领域或是跨年级的,性格不同也让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各不相同,无论是哪一科老师,不要仅仅把学生局限在自己学科的小小范围内,鼓励他们走出去,寻找与自己兴趣的合作者,通过磋商、探讨,共同完成、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要上好综合实践课我们就不能将学生局限于学校,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真切地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要因地制宜,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中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文卓  《教学探究与实践》  2019.10

[2] 李锐     百度参考           2016.12

猜你喜欢

活动课堂教学课堂
“活动随手拍”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写字大课堂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