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理论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居民城市融入困境研究

2020-07-23李翔贺芒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

李翔 贺芒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村庄变为城市现代化社区,村民也变为村改居社区居民。以村改居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借助角色理论对村改居社区居民城市融入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社区对居民的角色期望与居民实际的角色扮演之间产生的矛盾——角色困境,来分析村改居社区居民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以期能促使村改居社区居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词:角色理论;村改居;城市融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7.036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7—0163—04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的《2020年社会蓝皮书》也指出,2019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这一关键节点。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上亿农民正在或即将经历角色转换,走在从乡土性向现代性转换的路上。一方面乡土性的价值体系不断受到冲击而走向衰退,另一方面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成为新市民的村改居社区居民体验着适应新角色而引发的角色紧张、冲突甚至失败。如何建立新的社区秩序和治理结构,让村改居后的农民适应现代化社区的生活环境,形成较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当下社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社区治理的现实课题。

关于村改居社区居民城市融入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第一类是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的研究,探讨国家规训权力与反规训空间主体的互相博弈,剖析居民自下而上的需求实践与社区自上而下的建设之间的矛盾;第二类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的研究,解释村改居社区居民城市融入困难的原因,强调发挥社会资本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第三类是基于文化相关理论视角的研究,从文化堕距,文化习性、代际文化等角度分析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城市融入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从自我认同视角研究村改居社区居民城市适应性,从社会排斥视角讨论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的排斥与融合问题,从元治理视域或多中心治理视角探讨村改居社区文化治理问题等。

笔者对两处村改居社区——重庆金竹苑社区和巴中市西锦社区进行长期调研,发现村改居社区居民受过往乡村生活的影响较深,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依旧保留着较浓厚的乡土性特征;而现代化城市社区要求居民遵守社区行为规范,影响甚至改变居民固有的乡土性特征,使之适应现代性社区生活,符合现代性社区的规范。那么如何使村改居社区居民更好地融入现代性社区中,解决其城市融入问题,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社区对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指村改居社区居民扮演角色的行为符合社区的期待与要求。本文研究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现代型社区要提出符合居民身份的期待与要求,角色期望要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角色期望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居民角色扮演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价值大大降低。

第二,居民角色扮演对社区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期待与要求要做到心领神会,并且身体力行,这样村改居社区居民才能扮演好自己所处的角色,符合角色期望。

(一)素质期望

指社区对居民担当现代型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个性特点、文化素养、身体条件等方面的期待与要求。过去村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婚礼要大操大办,生娃要“多子多福”,有些村民依旧有着“女子無才便是德”“读书无用论”等思想。现代型社区要求居民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做到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尤其是对青少年社区会提出更高的素质期望,鼓励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塑造积极向上的三观。

(二)形象期望

指社区对于居民作为角色扮演者的个性特点、行为风格、言行习惯、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衣着打扮乃至相貌等所提出的期待与要求。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村改居社区周围有很多商品房小区,居民们晚上会在周围的休闲广场或公园一起跳舞或者乘凉休闲,但商品房小区的居民和村改居社区居民很少交往,大家普遍反映村改居社区居民文化素养较低,穿着“土气”,不注意个人卫生,兴趣爱好不同,说话说不到一起去等。现代型社区要求居民说话用文明用语,搞好公共卫生,积极参加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等。

(三)义务期望

指社区对村改居社区居民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期待与要求。衡量居民角色扮演的效果不是以他的自我表白为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履行义务为标准。村改居社区居民能够忠诚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社会对他就会产生满意感和幸福感,反之则不会。没有职责和义务的履行,社区就不成其为社区,居民扮演的角色就不成其为角色。社区要求居民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团结一心,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行为期望

指社区对居民担当现代型社区居民角色的期待与要求。居民所处的社区所期望于他的一系列行为,是被社会规范化了的行为,表现为希望他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由此可见,角色期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的、明确的,居民可以按照社区期望来行动。居规民约是社区对居民最直接的行为期望,从各方面对居民的行为提出了期待与要求,例如要学法、知法、懂法,自觉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邻里互助,争做社区“五好家庭”等。

三、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指村改居社区居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按照社区角色期待和规范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角色行为。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居民扮演角色的数量。不同于城市居民或者村民的单一角色扮演,村改居社区居民可谓是在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在新的城市社区中扮演新市民角色,言谈举止要符合社区规范;另一方面,在熟人关系圈中,又扮演着以往村民的角色,保持着乡土性特征。

第二,居民扮演角色花费的精力。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居民在角色扮演中应对自如,而有些则感到心不从心。究其原因,这与个体之间的知识、经验、个性等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实际上,居民在角色扮演中花费的精力越少,则说明其文化适应能力越强。

第三,居民扮演角色花费的时间。在不同时间段,居民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其角色扮演的熟悉程度。例如,有些居民以前虽然是村民,但他们如果进城务工多年,基本适应了城市生活环境和工作节奏,那么他扮演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角色所花费的时间就要相对少些。也就是说,角色扮演时间的多少与环境复杂程度、个体角色技能都有着密切联系。

(一)角色定位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根据自身条件和社区需要而选择自己适合扮演的角色。居民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务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有些居民难以找准自己定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将自己的定位过高,高于自己实际可以承担的角色定位;二是定位过低,低于自己实际可以承担的角色;三是角色错位,定位与自己实际应当承担的角色不符。根据自身条件和社区需要,居民们进行了不同的角色定位:有些原村庄里的政治型乡村精英在社区中继续担任楼长、社区居委会干部等职位;有文艺兴趣爱好的居民担任了社区文艺骨干;还有些道德品质高尚的居民担任了社区志愿者等。总之,不同的居民自身条件不同,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首先都要做好角色定位工作。

(二)角色学习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掌握社区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差距的过程。居民只有通过系统的角色学习,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与掌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义务、权利、态度情感和行为要求,才能成功地实现从乡土性到现代性的角色转换。因此,正确的角色学习既是居民角色扮演的基础,又是其实现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角色学习有其特殊性:第一,角色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这就要求村改居社区居民既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与社会经验,还要具备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条件。第二,角色学习在角色互动中实现。村改居社区居民在与城市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的社会互动中,了解并学习现代型社区居民角色的权利、义务与规范,并把优秀居民作为参照对象作为角色学习的榜样,不断规范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第三,角色学习经常性地随角色变化而进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居民个体会适时提出不同的要求,个体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居民。

角色学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规范,这是角色的“硬件”;二是学习角色的知觉、情感和态度,这是角色的“软件”。例如,要真正成为现代型社区的合格居民,不但要知道居民享有的权利、需要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社区行为规范,还要热爱社区,团结邻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三)角色实践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按照角色定位和角色期望创造角色的过程,是角色扮演的关键阶段。在角色实践过程中,许多不同的村改居社区居民能够准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社会互动中积极创造出各种角色。例如,在重庆金竹苑社区,喜欢文艺活动的居民会扮演文艺骨干角色,逢年过节会组织文艺表演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喜欢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会扮演社区管理者角色,在日常社区卫生、安全、邻里关系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居民会扮演社区志愿者角色,开展“编卡包”等义卖活动,筹集善款资助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角色实践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会遇到很多困难,村改居社区居民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也在努力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加强角色学习,积极投入到角色实践中。

(四)角色评价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在某一时期内完成某一任务或实现某一计划,实现预想的目的,对角色实践进行评价。拉尔夫·H.特纳认为,角色评价包含内部与外部双重标准。如社区文艺自组织有考核制度,包含考勤、工作内容完成情况、队内贡献情况等多重考核。社区也会根据文艺骨干的表现,酌情进行表彰,对社区文艺活动的举办贡献大的个人或者团体,社区会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作为对居民角色扮演的评价。

四、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角色困境

村改居社区对居民提出了角色期望,对村改居社区居民融入现代型社区,成为城市新市民提出了诸多角色要求;村改居社区居民按照社区角色期望进行角色扮演,缩小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但在居民实际角色扮演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会偏离角色期望,即原本的角色期望与现实角色扮演之间产生矛盾,陷入角色困境,包括角色緊张、角色冲突、角色错位与角色失败。

(一)角色紧张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因时间、地点、精力和义务分配上的冲突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的状态。借鉴顾迪(William J.Goode)有关角色紧张的研究,可以把村改居社区居民角色紧张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强制性。在角色要求不繁重不困难的前提下,居民扮演角色仍要受到时间、地点等多方面的限制,这种强制性会导致角色的要求不会顺其自然。第二,冲突性。居民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就要同时承担不同的义务,这便会造成义务分配上的冲突,使双重或多重角色之间不适应。第三,差异性。不同的角色关系要求不同的活动与反应,但彼此之间又不一致。第四,多样性。多种角色关系会构成“角色群”,一个人可以与许多人建立角色关系,角色关系不协调便会产生角色紧张。

以调研中笔者访谈了解到的金竹苑村改居社区王姓楼长为例,这名楼长35岁左右,高中学历,在村改居之前就已经进城务工10余年,为人忠厚老实,被大家推举为楼栋长,他也很愿意为大家服务。但由于工作原因空余时间太少,时间受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要抽时间履行楼长义务,扮演多重角色使这名楼长的角色扮演有些不适应。多种角色关系集于一身,不同的角色有要求不同的活动与反应,这名楼栋长坦言自己有些力不从心。

(二)角色冲突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内部角色、角色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角色内冲突,指同一角色的内心冲突,多由居民对某个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所产生。例如居民希望社区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和睦,但同时又期望社区能够给自己提供可以晒被子甚至养鸡等“私人空间”,习惯在熟人圈子里交往相处,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这种相互矛盾的角色期望会使居民紧张焦虑,纠结尴尬,产生角色内冲突。第二,角色间冲突,指居民身兼几个角色所发生的冲突。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会对他提出不同的期望与要求,在无法同时满足各方面期望和要求时便会产生角色间冲突。例如,在社区里某个居民可能是文艺骨干,在组织居民文艺活动的时候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还可能要配合街道或者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平时在熟人关系圈里,无论是心理情感还是行为习惯,可能又回到乡土性用以表现自己的“合群”。在身兼文艺骨干、社区活动组织者、熟人圈里的老乡等多种角色的时候,他可能会被“挤在中间”,顾此失彼,甚至陷入严重的角色困境之中,产生剧烈的角色间冲突。第三,角色外冲突,指当一个人发生角色转换时,过去担任过的角色与正在面临的角色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例如一个在农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农村老人,突然住进了城市社区,成为了新市民,会陷入无根的“精神乡愁”,身上依旧保留着乡土“文化习性”,对原来的角色念念不忘,对村改居后的新角色不能短时间内适应,这就是新旧角色之间产生的冲突。

(三)角色错位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实际表现与社区的期待和要求不相符合的行为。要想扮演好自己担当的角色,就要“在其位谋其政”,恪守角色准则,否则就会产生角色错位。造成角色错位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有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客观原因有政策落实力度、法律操作规范、角色期望符合度。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对于农民身份的认同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便已经住进村改居社区中,但很多居民依然保留着很强的乡土性、宗族性、传统性的思想观念,这就导致居民“无意识”的乡土性行为与现代性社区的期待与要求不相符合。客观原因方面,社区提出的角色期望过于模糊,没有具体到行为要求细节上,对居民的思想教育不到位,培训力度不足,这也使得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实际表现与社区对其角色期望之间有差距,产生角色错位现象。

(四)角色失败

指村改居社区居民由于多种原因半途终止或最后退出角色的行为。角色失败包含两种情况:第一,角色扮演者半途终止其角色表演。第二,角色扮演者最后退出角色表演。由于過去长期生活在乡村场域中,长期的文化环境、社会关系、所受乡村教育等使乡土性根植于居民内心深处并难以剔除。尽管社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居民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也渐渐关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但居民文化活动参与度依旧不够。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步应用于村改居社区基层社区管理之中,中老年群体因为基数鸿沟与学习能力的欠缺,无法利用新渠道及时获取信息。久而久之,他们又回到原点,过着乡土性生活,不再接触新型事物,最终造成角色失败。

[参考文献]

[1]杜培培.从差序、离散到融入——“村改居”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J].城市规划,2019(06).

[2]张钰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刘红,张洪雨,王娟.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8(05).

[4]吴莹.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06).

[5]刘超.城镇化中的空间排斥与老年人地位的边缘化——基于山东省M镇“村改居”社会学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7(03).

[6]黄海平.城镇化道路上的夹层:城乡结合部“村改居”社区考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level continues to increase, more and more village into a modern city community, the villagers also changed with the village community residents changed into village community resi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help of role theory, the village changed city community residents into issues to delve into the community of residents role expectations and the actual role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role predicament,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rural village and modernity,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village changed community residents to encourage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urban life.

Key words:role theory;the village changed;integrated into the city

[责任编辑:刘爱华]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客关系”:兼论城市融入研究的理论和视角
进城农村青年社会认同问题探析
河南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影响分析
农民工“农转非”个人决策影响实证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困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