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三全育人路径研究
2020-07-23黄超伦周美辰欧少亮
黄超伦,周美辰,欧少亮
一、学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工作的内涵
2019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校园教育教学,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三全育人”①“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工作中,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境外一些媒体对客观事实的扭曲报道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学生对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四大自信”是校园工作者立德树人工作的中心工作。为了加强通过“三全育人”进一步促进学校把立德树人工作融入到各类教育中,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规定,在制度层面给学校提供了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育人工作,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应坚持立德为核心,培育学生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敬业奉献、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学校应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作为育人工作的要务,树立学生高尚的道德理想。“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2],学校应通过立德树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的理想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理想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练就过硬本领,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所蕴含的时代要求。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目前,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他们思想和情感的锻造是事关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成长中的青年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此外,移动互联网和多元文化带来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资讯的同时,也容易使分辨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进行三全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理想信念,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将德育贯穿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对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提出的内在要求。在学校教育中,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学校党政领导、团委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后勤管理人员、图书管理人员、宿舍管理员等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形成产生深刻影响,要贯彻学校全员育人的工作要求,要求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者都要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任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实时跟踪他们的思想动态变化,思政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后和假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品格的养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校园工作者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
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立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特色,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立德树人是贯穿始终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也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取向,一直都在中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校园工作者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保障。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教育方针之一即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方针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内涵丰富,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党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培养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更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育,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建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坚实的基础。高校立德教育囊括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理想信念的塑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德树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关键。
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校园三全育人。首先,要明确德育为先、德才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新时代建设者的培养,在注重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育,让学生的专业素养“有灵魂”,使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其次,要构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了解国内和国际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将德育嵌入专业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全过程,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最后,要创新立德树人育人手段,面对新变化、新挑战,立德树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因事而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课”等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今后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法提供了借鉴。新时代校园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方法、新手段提升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兴趣,让德育理论更直观具体、更贴近学生,真正达到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
(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 培养党的忠实拥护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013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了拥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提出理想能够引领一个人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在要求。
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对党忠诚、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①2013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新华社北京2013 年5 月4 日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持续奋斗,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工作是校园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2.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在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一个人的本分,也是一个人的职责,新时代青年爱国的最大表现就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时代要求。
高校工作者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要让学生“立”什么样的“德”。一是要让学生立助力国家复兴、社会发展之“大德”,把自己的梦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相融合,励志做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新时代青年。二是立维护公平正义、坚持社会法治的“公德”,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和全社会都讲法、守法的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要立慎思慎行慎独的“私德”,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同时,牢牢守住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3. 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过硬专业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立德是育人的根本,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现实要求。校园工作者应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的培育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协同工作,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德育理论学习与德育实践学习之间、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壁垒,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育的德与能之间的融合。
校园教育工作者要引领青年学生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提高道德素养的“营养”,引导学生在成长中不断提高“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认同这个国家、热爱这个国家。对国家的认同是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是维护国家繁荣统一的根本,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能够获取道德力量。通过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学生的专业素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把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
三、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实现三全育人的模式
立德树人工作是校园工作的中心环节,应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校园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中。把立德作为全员育人的核心、将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贯穿于校园教育全过程、构建校园“十大”育人体系促进全方位育人,是提升校园三全育人成效的路径[4]。
(一)把立德作为全员育人的核心
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团委学生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都有广泛的接触。因此,所有校园工作者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课堂授课的教师要把立德这一育人导向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任课教师自身应掌握新时代知识传播的新特点,应利用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性。例如,将慕课、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展现的国家风采、优秀民族文化的短视频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祖国认同感,提高学生对社会主旋律的认可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时代新人”[3],应通过创新思政课程体系①思政课程体系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构成。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程的互动性,将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开展“新时代新青年——做社会主义的践行者”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解自身的切身体验和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主动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有针对性地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贯穿于专业知识当中,把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渠道拓宽拓深,不断满足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期待和成长需求。思政课以外的各门课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与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导向相向而行。
团委学生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是学生在课堂以外接触最频繁的校园工作者,同样也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使命。团委学生会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②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习空间范围包括教室、社会和家庭。实现立德树人工作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同步推进,通过举办种类丰富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辅导员班主任应积极开展立德树人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在平时与学生的谈心、聊天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图书管理员以及宿舍管理员等校园后勤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不断学习进步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1],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爱实践、爱劳动的好习惯。教育工作者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实现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立德树人工作相衔接,共同推进校园全员育人。
(二)将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贯穿于校园教育全过程
学生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天开始,校园氛围中蕴含的精神风貌无形中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应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课程教育和学生放假期间实践教育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管理、课堂教学、生活管理、实践活动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协调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育人过程模式的创新,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的同时,还能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能力。为此本文构建了图1 的全过程育人框架。
图1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全过程育人框架
开展学生在校期间的立德树人工作,应完善德育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将德育知识贯穿始终,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同学们传播德育相关理论。在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校园党政领导干部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定期为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舆情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将德育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付诸实践,例如通过开展国家资助宣传政策主题班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体系,培养贫困学生自信、自强、正直、善良的良好品德,促使其自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团结同学、报效祖国。
另外,应积极利用课程教育以外的时间开展实践教育,构建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可以制订假期爱国教育基地、红色景区走访计划等,在实践当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常不少学生会利用假期打寒暑假工、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指导,学校就业中心应给予相应的帮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让学生在面对一些校内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能够找到思考的方向,树立学生正确的实践观。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跟踪,在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
(三)构建校园“十大”育人体系促进全方位育人
应充分发挥校园内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升校园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
1. 提升课程科研育人能力
构建思政特色专业群,打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争取达到一课一品牌。思政课程在强化学生对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加强舆情引导,“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当今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让人应接不暇,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观点的表达更加快速便捷,新媒体平台成为不同观点和声音集散地,思政课程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目前的国际国内局势,让学生更加明确自身今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更加具体地了解自己要以什么样的信念和精神状态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领域的内容中蕴含的良好思想内涵提炼出来,引导学生不断对自身的错误认识进行纠偏。应加强科研育人,例如鼓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积极申报思政课题,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的育人理念,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让学生在增强学术科研能力的同时,树立不抄袭、不盗取他人科研成果的良好品质。
2. 扎实推进实践育人
学校应多方面开展实践育人活动,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就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中下足功夫。学校可以建立并拓宽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在校园、社会基层、农村、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广泛开展劳动实践,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社区清洁、校园清洁等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团委学生会可以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①指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的普及。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还能在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的交流中获得许多校园里学不到的有用知识,在看望父老乡亲、帮助父老乡亲做农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2019 年12 支三下乡队伍180 名同学的回访调查,96%的学生认为三下乡活动让自己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90%的学生认为三下乡活动使自己的实践本领得到了提高,强健了自身体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此外,应对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给予充分的辅导,比如开设面试培训、礼仪培训等课程。
3. 切实加强文化网络育人
学校应定期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可以举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活动周”,打造校园文化新风尚,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涵育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辅导员班主任自身首先应掌握新媒体平台的用法,了解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机制和传播特点,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微信、抖音、易班、慕课等不同的平台,多角度多维度地传播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
4. 深化心理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
校园心理咨询中心应建立每一名学生的心理测评档案,辅导员和校园心理工作者应积极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辅导,及时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加强自身对心理辅导理论的学习,以积极向上的工作姿态和良好的心态影响身边的学生。还应建立健全依法治校、依规管理的校园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制定立德树人工作流程。校园工作者要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里,真心实意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每个学期组织开展2 次以上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将安全教育与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学校应完善医疗、安全制度建设,尽力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5. 优化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体系
学校应严格把控奖勤助贷工作流程,保证公平公正,在评比国家奖学金等各级奖学金过程中把好关。在国家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评比小组选举、评比小组评议、班级公示的会议记录,保证国家帮助贫困生的资金足额发放到相应学生手中,还要培养受助学生知恩感恩的意识,让学生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暂时的困境。还应积极发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每个学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党的先进组织文化走进学生党员心里,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的良好道德品质。“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学校应发挥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优势,把学生党员培养成将自身工作实际与共同理想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4]。还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组织育人功能,打造组织育人品牌项目,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融入优秀班干部、团干部、优秀班团组织的评选当中。此外,应通过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团结意识,让学生在历练中成长,培养出能担负时代使命的好青年。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校园教育教学,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7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学校应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中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校园教育中心环节,把立德作为全员育人的核心,将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贯穿于校园教育全过程,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个维度的育人工作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使三全育人工作产生实效,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