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基建”提升广西新经济的“高度”

2020-07-23陈智霖尚毛毛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基建广西人才

黄 凯,陈智霖,尚毛毛

一、“新基建”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基建”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发力于科技端,有别于传统“铁公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主要包括5G、特高压、城际交通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主要是集中在科学技术给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提升。事实上我国很早就重视“新基建”的发展,如在2018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新基建”的思路,2020 年3 月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发展“新基建”。2020 年3 月5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基础设施补短板“五网”建设三年大会战总体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11 号),提出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强力推进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以下简称“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信息网等即属于“新基建”。2020 年4 月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文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二、广西新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新经济发展现状

1. 新经济招商力度不断加大

首先,广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三大三新”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广西。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重点产业百日大招商行动、“双百双新”产业大招商攻坚突破年活动,针对信息技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招商,主动策划项目推介和项目洽谈等相关专项活动,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成效明显。其次,建立重大项目动态监测机制和督查机制,建立月报制度,实现项目动态跟踪,加强项目推进工作的督促检查。最后,依托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大力推进广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各项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试点,其中梧州市万秀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设“云家庭”服务中心,列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精选案例之一。

2. 新产业集群集聚效果显著

近年来,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和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北海为龙头、南宁与桂林齐头并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柳州和玉林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桂林和河池发展的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已经发挥效益,南宁和梧州节能环保产业以及贺州和崇左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效果初现。广西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和带动效应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打造柳州、桂林、南宁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北海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园、百色生态型铝产业基地等一批极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基地,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河池、贺州等8 个市规划建设了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山水休闲型、滨海疗养型、长寿健康型等“候鸟式”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

3. 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广西着力加快南宁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复合型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分选、机动车尾气后处理以及新型高效环保材料和环境监测技术等产业化项目。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推动产业高端化不断取得突破,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年产20 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项目合金中心、大型材挤压中心、中厚板热轧中心的投产,完成了世界最大直径的硬铝合金、高铁、地铁和C80 煤车等型材、板材的研发。

4.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社会资本进一步向信息产业集聚。2016—2018 年广西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计划扶持的项目共112 项,安排财政补助资金5亿元,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和产业化、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项目获得重点支持,企业资金困难得到缓解。2018 年,广西全年安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1794 项,资助经费26.26 亿元,其中科技重大专项经费15.571 亿元,重点研发计划经费2.574 亿元,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经费1.312 亿元,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经费5.194 亿元,自然科学基金1.609 亿元。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 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 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 家、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563 项。

5. 重大政策措施支持度提升

“十三五”以来,广西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 年)》《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广西产业大招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 年)》《“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引导支持“三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

(二)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新经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基础支撑能力弱

广西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瓶颈期,新动能尚难支撑经济增长。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倒逼转型,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还没有培育壮大。广西传统优势产业中“两高”行业多,受政策环境影响大,广西石油、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火电等传统产业都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近年来,广西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采取关停并转、兼并重组、异地搬迁等方式整合2000 多家“两高”企业,淘汰落后产能2400 万吨,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规模以上企业。虽然广西在一些新经济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但新兴产业经济总量不大,规模效益不突出,在规模和效益上与传统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短期内形成支撑整个经济增长的重任还难以完成。另外,有些地方迫于走出低谷、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降低了传统产业准入门槛,“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影响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培育。另外,新兴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中度低。2018 年中国企业500 强,广西仅有6 家入围,而江苏、山东、浙江、四川分别有51、51、48、15 家入围。主营收入超1000 亿元的广东有21 家,浙江有14 家,而广西只有广西投资集团和上汽通用公司2 家,广西6 家5O0 强企业营业收入总共只有42.6 亿元,不及苏宁集团一家公司。在2018 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中,广西入围4 家,不到广东的十分之一。

2. 新兴企业数量少且实力弱,企业竞争力不强

2018 年,广西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仅700 家,高新技术企业1868 家(广东33356 家);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周边广东、湖南、江西等兄弟省份(均为20%以上)。根据《2018 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全国共有203 家独角兽企业①独角兽企业是投资行业尤其是风险投资业的术语,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 年、估值超过10 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北京地区的数量最多,达到87家。全国共有2857 家瞪羚企业②瞪羚企业是银行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广西只有34 家,而广东有346 家,江苏有300 家,湖北有126 家,远远超过广西。全国各省区招商引资竞争加剧,广西原有的一些产能大的项目出现外流,新引入的项目不多,需要一定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产业增长动能不足。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外,其他产业多数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以模仿生产、组装加工、贴牌生产为主,关键和核心的技术及部件依赖进口,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在《中国制造2025》大力提倡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广西仅有汽车、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3 个行业入围。

3.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创新投入较低

广西新兴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广西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仅占总数5.5%。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资金不足、动力不强,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高层次创新平台少。新兴产业基础相当薄弱,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力量比较薄弱,高水平的创新研发平台少、层次低,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创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广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19 家,占比不到全国的1%。高技能人才匮乏,占比仅为技能劳动者的16% 左右,比全国低10 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广西只有3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0.87%、0.86%。广西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不到总数的10%。创新投入强度偏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017 年为0.77%(2018 年数据未公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26 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4%,居全国第29 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和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27 位。

4. 新兴领域人才短板严重,科技成果转化度差

广西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强,只有广西大学1 个学科进入“双一流”,仅有5 家国家部委和央企所属科研院所,各级政府部门所属120 家科研机构普遍规模小、研发基础条件较差、高端人才缺乏。创新人才供给不足。广西的研发人员队伍研发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偏少,高端人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特别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智力支撑有待增强。由于高端创新人才的缺失,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缺乏竞争力,获得国家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都较少。许多“985”“211”名校的毕业生,特别是理工类毕业生大多数优先选择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愿意去企业或创业的较少。已引进的人才,常面临“跳槽”风险,“留才难”问题突出。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缺乏协同,2018 年广西登记的2469 项科技成果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44%,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数量偏少。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体系和机制还不健全,多数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服务能力不强,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比较短缺,人才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在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广西在“基础研究、商品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中,中间环节非常薄弱,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分散,有限的创新资源聚焦不够,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创新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偏离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大量科研部门的成果无法转移到产业部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技术转化率不高,未能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机互动、有序衔接。

三、广西以“新基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三大关注点

无论是传统基建还是“新基建”,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各地市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要统筹兼顾,坚持“新旧”并举、“软硬”兼施和“四新”并重。

(一)坚持“新旧”并举——“旧基建”复苏,“新基建”加力

“新基建”和“旧基建”的本质区别在于“新基建”是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然而,我们在发展“新基建”的同时,不能忽视“旧基建”的作用,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托底社会就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到让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发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引领。

(二)坚持“软硬”兼施——“硬基建”强起来,“软基建”硬起来

除了要推动硬的“新基建”,还要注重软的“新基建”。此次疫情暴露出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卫生领域应急体系的建设。因此,我们在加强“新基建”领域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软的“新基建”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

(三)坚持“四新”并重——新的区域、主体、方式、领域并重

区别于传统思维方式和建设重点,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四“新”:一是针对城市发展的功能分区,有区别、有重点、有选择的启动“新基建”,不能“一刀切”或“一把抓”。二是要适当放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进入标准,特别是针对投资主体,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三是明确资金来源,规范PPP 模式。四是围绕明确的“新基建”领域,及时调整投资领域,在传统“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等基础上重点投资新兴领域,特别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的“新基建”领域。

四、对策建议

(一)借力“新基建”优化新经济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

1. 加快新经济政策的动态调整

良好的政策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保证,新经济是新生事物,本身具有新时代、新技术、新模式的特点。广西要针对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的“新基建”建设领域,在制定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将“新基建”的核心发展方向和重点纳入,不断审视以往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否符合新经济发展的诉求,对不符合甚至制约新经济发展的政策、规章和法规要及时清理,提出替换方案和建议对策。进一步发挥行业标准的引领推动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新经济领域高水平发展企业标准的积极作用,建立新经济企业产品标准“领跑者”制度。适度放宽不同新兴领域的相关限制,降低准入门槛,将传统的信用评级与政府扶持政策匹配到新经济领域,逐步提升进入新经济领域相关企业的政策获得感。进一步完善新业态的社会保证政策,特别是对企业员工的社保、养老等关乎民生的领域要有适当的政策倾斜,积极吸引在新经济领域有高技术专业能力、能够灵活就业的人才入桂,不断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 加快新经济主体的梯度培育

一是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对达到总部基地、行业龙头等标准的行业领军企业给予奖励。二是瞄准“新基建”发展标准,建立符合“新基建”发展导向的企业培育名单,支持其发展壮大。重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实行“宽进严管”,健全认定管理程序,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性补助。三是积极孵化培育中小科创企业,一方面通过对广西传统的现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引进科技企业,开展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种子资金等支持措施,加速提高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数量,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关注和发现“独角兽”企业,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

3. 加快新经济环境的深度优化

一是持续推进政策环境的优化创新,特别是对标对表国家针对新经济领域的扶持政策,制定广西产业负面清单,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新经济发展的自主更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辅助进行维护新经济发展环境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加强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建设以及考核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更加科学、更加高效、更加完善的新经济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提升对科创企业的服务水平。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等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程跟踪式服务。三是建立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审慎包容机制。特别是对于初创的新经济中小微企业,要有一定的政策包容机制,成立初期1—2 年采取柔性监管方式。

(二)借力“新基建”构建新经济发展体系的总体框架

1. 重点聚焦“三大三新”产业

以引进“四新四高”为标准,聚焦“三大三新”①四新四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高科技、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三大三新: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重点产业领域,因地制宜,开展有序竞争,形成特色突出、错位互补的产业招商新思路,重点以产业链招商为主,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招商资源,开展重点企业大招商,积极引进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特别是着力抓好“央企入桂”“民企入桂”“湾企入桂”,引进一批新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补链企业、优质项目。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5G 应用、区块链技术等新兴领域发展,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培育百家小微企业示范园。

2. 重点发展四大新兴业态

重点发展夜间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重点加强治安防范,细化便民服务。为夜间出行的市民提供医疗、公共雨伞、公共卫生间、交通等多方服务。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思维,鼓励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经济,促进服务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支持物联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丰富服务内容和形态,推进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平台经济:重点完善创业环境,大力培育发展中小微平台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在众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开发应用软件和平台的发展。体验经济:推进如当当实体书店等体验中心式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做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支持相关领域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体验场所设施的质量和安全监管。

3. 重点推动三大新型模式

重点推动形成“互联网+、智能+、大数据+”新模式。“互联网+”重点培育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智能+”重点围绕“智能+”家居、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重点发力,大力支持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的发展不断改善和提升生产生活水平。“大数据+”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支持在各个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物联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丰富服务内容和形态,推进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

(三)借力“新基建”打造新经济培育发展的支撑体系

1. 打造高质量“新基建”创新平台支撑

谋划建设中国—东盟创新港。借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发展模式,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由核心区与产业区构成,核心区约5000 亩,整合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围绕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建立23 个研究院和100 多个研究所,各类平台向全社会开放。与世界500 强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工程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形成国际化的产业创新基地,成为“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技术与服务的结合体、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体。推进中国—东盟创新港建设,使其立足“科技创新港、产业新高地”,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创新通道,打通更具综合意义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以北部湾国际枢纽港为引领、中国—东盟创新港为平台、中国—东盟信息港为通道的“三港一体”全面开放合作格局,更加有力地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更有利于推进孵化新兴企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外资企业等在广西建立培育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

2. 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支撑

一是实施“大数据+人才”“互联网+人才”发展策略,建立人才项目库和大数据平台,搭建人才建设大数据监测和分析服务体系。鼓励采取众包或在线合作模式,实现“智在全球,为桂所用”。二是深入推进“双创”,实施广西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行企业首席技术官制度,采取“领军人才+团队+项目”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把中心城市打造成为新经济人才的聚居地,提升中心城市市场化程度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特别是在人才的待遇、经费标准等方面出台精细化、人性化的政策。四是把高校作为人才发展的蓄水池,奋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夯实人才平台载体。围绕人才发展绘制“学科树”和“人才树”,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广西各个城市要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制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广西部分城市新经济人才发展方向见表1。

表1 广西部分城市新经济人才发展方向

3. 把高校作为人才发展的蓄水池

高等院校是一个地区人才事业的“蓄水池”,一个城市高层次的人才体系往往得益于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一是奋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不断蓄满人才发展的“孵化池”,夯实人才平台载体。二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三是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

猜你喜欢

新基建广西人才
广西贵港
人才云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