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07-23马慧莲

关键词:双师产教产教融合

马慧莲,谢 晶

(1.黑龙江财经学院 经济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上海海关学院 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204)

一 “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王义澄主任提出。王义澄先生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1]一文中提出“通过4条途径,即参与学生实习过程、选派教师到工厂实习、参与重大教学科研工作、多承担技术项目等,进而从能力和素质上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而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到的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职教〔1995〕15号),明确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它标志着对“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高度。

关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双师型”教师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双证书”说

“双证书”说,即“双师型”教师要有两证,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例如,潘书阁在《试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2]中曾指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里,有的教师既具有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既具有中级专业技术教师职务,又具有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傅经章在《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3]中亦提出,“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二)“双职称”说

“双职称”说,即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王义智在《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与体会(天津市冶金机电工业学校)》[4]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实验师、实习指导教师或技师。万碧波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5]中也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高教系列中级以上职称,同时,又具有本专业技术系列中级以上职称。

(三)“双素质”说

“双素质”说,即“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教师这一群体的理论教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和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例如,邢晖《职业高中教学问题刍议——从指导职高教学谈起》[6]就是这观点,他认为“专业教师特别是技能课教师应是‘双师型’,在专业技艺上应是行家里手,一专多能,在动手操作技能上练出过硬功夫,以才育才,以技传技”。王坷珍在《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探讨》[7]中阐述,要有一批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教师队伍,即在业务能力方面,教师必须既有较深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又要有较厚实的实践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通过上述观点不难看出,学者们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双证书”的观点是说教师不仅有教师资格证,还要求教师考取技师职业证书,但是我们要知道技师/技工之所以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是因为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而成,教师不可能像技师/技工那样要求生产、经营,尽管考取了职业证书,也不能说明教师就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8]这个层面说明“双证书”提法本身与技师/技工在知识、能力上存在不可比性;“双职称”说是指职校教师既拥有教师职称,又拥有其他(如工程、技师)职称,强调了教师的“两栖”功能,要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双职称”这种观点只是在形式上给“双师型”教师下了定义,是对“双师型”教师的狭义界定。[9]事实上,由于现阶段职称评审上的原因,教师与工程系列之间职称互评的问题,实际操作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拥有两种职称的情况很少见。而且职称的评定没有重视实践教学素质,虽然晋升了职称,仍然缺乏实践的能力;“双素质”说,把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看作“双师型”。但我们知道学校里虽然有模拟平台,但是往往因为落后于经济发展而缺少“操作性”,比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都会配备“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都是在这个仿真的模拟平台进行,但软件的更新较慢,里面的虚拟环境也无法和真实环境相比,学生就业时仍然是无法适应真实的岗位需求。所以“双素质”虽然能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但还无法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可见,人们对于“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中,其实总结起来可以对“双师型”教师这样界定:“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手段,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清楚,既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提供日后努力的方向,也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理论和实践能力双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 产教融合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然抉择

近几年,教师队伍总量增加,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人数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见表一)。

如表一所示,截至201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高等院校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岗位分类情况,全国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 616 925人,专任教师中授课内容为专业课的教师为1 230 37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有355 560人,占专业课教师的28.9%。而在聘请校外教师中,专业课的教师为445 440人,其中,双师型的教师为99 494人,占比22.3%。可见,目前“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更是提高高校教师整体水平,优化教师整体队伍建设的需要。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性质,所以更加需要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表一 高校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岗位分类情况 单位:人

在新形势下,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迅速,推动了对外贸易行业的发展和相关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据统计,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需求为180万左右,未来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缺口达百余万。为了更好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技能型人才,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作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尽快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培养成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而要想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团队成员结构,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合外贸实际,就必须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作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通过“产”与“教”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学校办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校企融合一体的办学模式。[10]结合产教融合的发展特点,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支撑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找出有效培育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选择路径,将产教融合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然抉择。

三 难以形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困境

(一)对“双师型”教师认知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双师型”这一概念认知度较低,内涵理解不到位。虽然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存在“双证书”说、“双职称”说和“双素质”说,但都比较片面,比如一些院校将“双证”持有者认为是“双师型”教师,就是对“双师型”教师内涵错误的诠释,因为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笔试获取的,考核的知识可以通过书本习得,缺乏实践操作性,像外销员证书虽然主要考核外贸业务相关知识,但考试通过者不一定就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可见,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会误导高校管理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会阻碍“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育和管理的,观念的偏差既不利于发挥“双师型”教师应有的作用,更不利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问题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虽然许多院校已经开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提出了参加专业实践的明确要求,但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来源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入职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招聘的,没有任何企业的实践经验,根本达不到专业实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讲授的知识不具有说服力和应用性,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比如说,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着重强调信用证的重要性,其实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中,很多外贸企业的结算方式并不采用信用证,而是采用汇付居多,这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就说明了教师是缺乏实践能力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限制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划体系不健全

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划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它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到企业内挂职锻炼重视程度较低,实践培训投入资金少,在培训方面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以参加专业课程培训或参与研讨会为主要形式,很少涉及对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高校授课工作繁重,专职教师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外贸企业去锻炼,而且外贸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对教师挂职并没有十分的重视,导致实际进行挂职且提高了行业实践能力的教师数量不多,目前“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划体系不健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很难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不完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不仅要有自身的认识和提高,还离不开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来推动“双师型”教师发展。但是当前各院校的相关激励政策方面还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比如在薪资待遇方面,大多数院校没有对“双师型”教师增加补贴,对已获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外销员、单证员)的人员也没有任何奖励措施,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对取得行业经验和相关职业证书缺乏动力。[11]就算有部分高校提出“双师型”教师鼓励机制,把职业职称证书与薪酬挂钩,也只是使教师一味的考证而忽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这和“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是相背离的。另外,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求中只重视教师科研能力,仍强调学历、年限、科研论文数量和科研项目获奖情况,还没有涵盖“双师型”教师的规定,这使得教师只在科研上下工夫,没有精力和时间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导致现有教师想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五)企业受利益制约,社会责任感不足

外贸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生存难,受利益制约,缺乏社会责任感,再加上没有正确认识产教融合的好处,没有看出合作的长远利益,所以企业没有参与的动力,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校企合作,更不愿意在“双师”培训方面提供培训经费和配备培训人员。企业的不积极参与会直接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继而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

四 “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的真实内涵

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基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增加广大高校和社会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真实内涵的理解,消除人们对“双师”就是“双证”的错误认知,引导高校教师队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转变。[1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需要认真体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只有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其应达到的标准,才能形成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在驱动。

(二)拓宽高校教师引进渠道,源头保障“双师”

以前,高校的教师招聘主要以学校招聘为主,主要看重应聘人员的基本素质,即教育教学和科技研发能力,这种招聘模式下的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其实践能力,高校要打破教师来源以高学历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认知观念,拓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不再只看重教师的学历,可以引进一批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的人才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比如可以考虑从外贸企业招聘,主要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后续再培养其科研及教学能力,进而从源头来控制和保障“双师型”教师。[13]

(三)校企联合打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育平台

产教融合的两个主体为企业和学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育方面,需要校企相互借助自身优势,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协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育制度,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主要侧重于“走出去”,主要是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和学生去企业实习、调研,使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受益方主要是学校,而企业直接受益较少,致使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现在可以增加“引进来”方式,引企入校,一方面邀请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来学院任教,充实师资队伍。[14]另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育制度,并吸纳企业直接入驻学校创业园,比如企业可以直接将跨境电商公司建立在学校,教师和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这既解决了工作人员的问题,也解救了办公场所的问题,这对企业的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来说,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把课本上讲授的知识实践化。所以,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问题上,需要校企共同参与,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完成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15]

(四)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要有具体的激励措施。首先,政府方面应制定激励政策,增加“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的渠道或者有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加分政策。职称评定标准的设定上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的考评,重构职称评定体系,适当降低科研指标,增加实践指标,让教师的重心从科研转向专业技能实践,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其次,在经济待遇方面,根据情况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课时费标准,另外在学校创业园工作的教师可以分绩效工资,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只有完善激励制度,才能使教师更有动力,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五)调动外贸企业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责任感

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在教师培训和学生的培育方面离不开企业的加入,一定要积极发挥其作用才能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外贸企业的吸引力,从中看出合作的长远利益,使企业有参与的动力。其次还要增强外贸企业的责任感,让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使其意识到培育学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和适合企业需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五 结语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适应培养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产教融合新形势下这一主线,理清了“双师型”教师概念,分析了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诸多困境,并结合当前教学改革新形势,提出了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路,诸如:通过拓宽高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引进渠道;校企资源共享,筑建“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增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内外合作形式;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调动外贸企业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责任感等一系列培养路径。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教师、校外企事业单位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联动效应,共同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目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德高技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