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探究

2020-07-21张俞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角四边形观念

张俞清

(福州市仓山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指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抽取出空间图形;由空间图形反映出实物;由复杂的图形分解简单、基本的图形;由基本的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由文字或符号作出或画出图形等五个方面。[1]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感知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积累了对空间观念的认识,进而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但当前大部分学生空间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有: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动手实践,不会梳理教材知识间的联系等。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应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空间感知,让不同的学生在空间图形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亲身体验情景,感受空间观念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是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显著特点。人教版教材设置了许多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特征,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然而,有些情境图与自己所教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难有真实的感触体验。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校园情境图:早晨一名学生面向太阳,站在学校操场中间,正面(面向太阳)是东方,背面是西方,左面是北方,右面是南方。这幅图与学生班级座位朝向存在差异,学生心智不成熟,凭空想象比较费劲。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操场,让学生面向太阳,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受空间观念,这种真实的体验会让学生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印象深刻。

像这样从生活中走进数学的导入,正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知特点,既新鲜有趣,又激发起矛盾冲突,让学生真正感受空间观念。

二、注重关键点的衔接,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包括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等特点,前后知识间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呈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瞻前顾后,了解知识结构,注重疏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生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衔接点,帮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做好铺垫。

《四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作为“问题解决”展开教学的,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已经经历了从“直观辨认”到“探索图形”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并结合新旧知识,明确要面对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讨论、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求三角形内角和方法的影响,把所有角撕下来拼一拼。也会有学生得出: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求四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转化成求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教师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添加一条辅助线解决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不同之处在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对图形内角和的初步探索,可直接通过几何直观——拼一拼来完成。而《四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承载着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几何推理。即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基本图形,从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回顾与反思,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巧妙地把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三角形,通过问题情景唤醒学生,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获得转化思想在几何中应用和几何推理的经验。

几何教学在小学各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按照从“直观辨认”到“探索图形”的过程来安排(1)“直观辨认”基本按照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角—线层层抽象出来。(2)“探索图形”正好反过来从线的平行相交—角的特征—三角形—多边形—立体图形,最后六年级学习曲线图形,体现了从直线到曲线的认识过程。教师们只有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让空间观念落教学到实处。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内核,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内驱力。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学生能够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甚至是多边形的内角和。课前,教师可以先抛出第一个问题“你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通过师生对话,笔者抓住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一普遍认知,接着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你确定吗?”在得到学生的答复后,笔者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能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在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考力不断地被激发,学习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自发的“学”,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以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不再“随波逐流”,而是力争“知其所以然”。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随着数学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提升。

四、动手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空间观念的培养往往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更好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在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用一样长的学具棒,设计PK 环节,一、二两组拼三角形,三、四两组拼四边形。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四边形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体会到怎么摆都只能摆一种三角形。于是,教师追问: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那如果三条边大小不一样?然后,出示三根不一样长的小棒,进一步引导学生操作,发现怎么摆,还是只有一种。从这两次操作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边的长度确定了,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接下来,通过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在互动中,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四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相对稳定。接着,笔者再追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想办法把四边形框架加固吗?”在一步步追问中,学生逐步领会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内涵,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借助媒体变式,内化空间观念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优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材采用发生式定义的方式介绍三角形的概念,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画一画、说一说是无法达到效果的。于是,在学生尝试画一个三角形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环节后,教师出示判断题:这些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如图)接着,笔者借助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希沃提问:“明明这两个图形都是由3 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为什么不是三角形?请你上来移一移,使它们变成三角形”。通过多媒体动手操作,移一移,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由3 条线段围成的(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自然而然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猜你喜欢

内角四边形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三角形分割问题
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健康观念治疗
四边形逆袭记
4.4 多边形和特殊四边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