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践力培养路径
2020-07-21郑晓晖张晓霞
郑晓晖 张晓霞
(福州金山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在真实的地理实践环境中,运用适当的方式获取有用信息,策划和实施相应行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有意识、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有很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包含室内实验、室外观测、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中室内地理实验主要针对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模拟与探究,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成效突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实践中也常常出现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大量配置实验器材,大力推广实验辅助教学活动,扩大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广泛面,对如何充分运用地理实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任务驱动,锻炼观察能力
获取和解读有用信息,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首先应锻炼其敏锐、高效的观察能力。
例:表一“上升流的形成”
在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直观看到水缸中的水流带动沙土呈现循环运动的现象,但并不能认识到该现象与渔场形成的关系,若教师在实验观察结束后直接进行讲解,就会失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从而弱化引入实验这一教学资源的意义。因此,教师可在实验观察之前,设置这样的一组问题:(1)假设浮游生物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分布于海底,则该实验现象说明海水运动与渔场的形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结合实验现象,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标注出现世界性渔场的可能位置。问题链的设置指向性明确并具一定思考度,在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有效观察行为,并激发其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实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科学设计,提高思辨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本质是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实验所表现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往往体现多要素的参与,而每一要素的性质、大小和强弱又有许多变化和不同,这使得其具有真实情境的复杂性特征。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加大实验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辨别和解释等能力。
例:表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上述系列对比实验,通过改变实验过程中的多个变量,一方面,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全面综合地看待和解释地理现象;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严谨、规范地开展实验研究的基本观念,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为自主设计、开发新实验,主动开展探究行为打下基础。
三、自主探究,激发创新能力
新课标中关于地理实践力学业质量水平的最高标准,是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设计和提出活动方案的行动能力,在地理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设计实验,通过主动的实践体验,激发创新思维,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例:表三“寒暖流交汇与渔场的形成”
上述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虽然模拟了地理现象的主要过程,但受尺度等因素影响,实际寒暖流交汇时出现的分层现象并不明显。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暖流上升至寒流之上的原因主要在于两者密度不同,继而设计了在冷水一侧放入较多食盐来强化两侧水体密度差异,为了让实验现象更贴近真实情景,学生又相继提出“减少色素保持水体透明度”“缸底铺沙土”“电吹风吹动水流模拟寒暖流相向运动”等环节。学生的自主实验设计,既培养了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其探究和论证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一旦参与实验的实践过程,便常常遇到实验现象“不典型”“不稳定”甚至“失败”的情况,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失败的原因,来培养其逆向推理、辩证分析等高阶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实验作为真实的实践情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良好载体,其路径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与任务设置,引导学生在实施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发展和培养自身观察、发现、质疑、策划和探究等实践研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以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