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PBL 教学模式实践
——以初中生物学“猪肉为什么腐败”为例

2020-07-21严家俊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猪肉细菌素养

严家俊

(三明市第八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为宗旨”成为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它要求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检验假设等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实现从形式化、浅层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理解性的、创造性的“深度学习”,成为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课题。实践研究发现,PBL 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倡导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有价值的学习主题,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并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1]它包含几个基本要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习的内容有一定“深度”且有意义,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习的过程从问题出发,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性的学习,激发高阶思维,不只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学习的意义是超越三维目标直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本位学习”,作为一种广义的方法,它最早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医学教育,如今被多个领域采用。[2]它紧紧围绕问题或项目来推进教学过程,教师通过选择与目标培养相一致的学习单元主题,创设真实、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驱动,通过收集资料、整合资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或某个项目任务,从而获得学科知识,提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了生物学PBL 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

下面以“猪肉为什么腐败”为例,介绍PBL 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运用。

图1 PBL 教学模式流程图

一、学习单元主题的选择

“猪肉为什么腐败”单元主题源于初中生物学十大主题中的“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技术”,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编排结构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阶段,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等内容的重新梳理和整合。

PBL 教学模式中,一个单元是以解决某个Problem(问题或项目)为驱动目标,由多个彼此相关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组成的。这里的“单元”是指教学单元或学习单位,是以大概念(重要概念)为核心,站在学科整体角度规划和设定的“学习主题单元”,而不是“知识内容单元”。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目标确定

学科教育要提升高度和内涵,实现对人的真正回归。[3]学习目标设定应立足宏观的课程目标,从微观的课时目标延伸到中观的单元目标,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为:比较不同生物细胞,归纳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形成结构和功能观;再现科学史,认同问题意识和技术支持对科学发展的推动意义;亲历实验方案制定,评价经典实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通过模型描述细菌的生殖方式,利用适应的观点分析细菌的生活条件和食物的保存方法;参与肺炎、新冠肺炎等社会热点的讨论,学会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养成卫生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本节的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台展示保鲜盒内的一块腐败猪肉,并打开盒子,学生立即能够观察到猪肉的变质,并闻到腐肉的臭味。由此,引出单元主题——猪肉为什么腐败?

设计意图:问题是PBL 教学的起点,是教学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以外的第三要素。真实情景的创设不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更是引导解决真实问题的动力来源。本单元将“猪肉为什么腐败?”这一熟悉的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习变得生活化,更有实践性,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的分层和细化

在“猪肉为什么腐败?”单元主题下,教师引导学生细化问题,每个问题都直接导向概念的学习和建构,如图2。

图2 PBL 教学问题分层细化示意图

设计意图:将一个问题细化成若干小问题进行探究,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从小概念建构成大概念,并形成观念,也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第一课时)

问题一:猪肉里的细菌从何而来?

活动设计: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探究细菌的来源。根据资料提出细菌来源的两种不同观点,即自然发生和本身就存在于空气,经小组讨论作出实验假设,设计对照实验方案,观看斯帕兰扎尼实验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科学经典视频,引导观察、分析和评价,并进行表达交流,从中得出结论:细菌是自然存在于空气中的,不是在猪肉中自然发生的。

设计意图: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与科学家对话和思维碰撞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二:细菌的真面目如何?猪肉为什么变臭?

活动设计:揭开细菌的神秘面纱,分析猪肉变臭的原因。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还原细菌的发现历程;观看细菌培养的过程,了解微生物培养的一般方法;将猪肉中细菌形态与列文虎克显微镜下的细菌进行比较,归纳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对照细菌结构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细菌模型,归纳出细菌的基本结构;通过细胞比较,结合生活经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揭示了猪肉为什么腐败变臭的原因。

设计意图:挖掘课程资源,通过科学史、模型和建模,利用归纳和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渗透结构和功能观、进化和适应观等生命观念的培育。

问题三:猪肉为什么短时间就会腐败?

活动设计:趣味故事和数学模型,演绎细菌的繁殖方式。利用视频资料,演示猪肉中细菌的繁殖过程,通过“国王和棋手对弈”的趣味故事引出技能训练:假设这块肉原来只有1 个细菌,20 分钟分裂一次,计算3 天后猪肉里有多少细菌?学生通过计算演绎出细菌繁殖速度的数学模型,感受细菌繁殖能力之强和速度之快。

设计意图:通过技能训练和数学模型感受细菌的繁殖特征,增强卫生意识。

4.问题的延展

在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后续学习设置了悬念,延展出了新的问题:什么方法可以让猪肉保存的长久?细菌使猪肉腐败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细菌能使人得肺炎、结核病等,如何看待细菌和抗生素?

设计意图:对本节问题的延展,成为下个PBL 教学的起点,在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点的同时,还扩展了概念外延,使学生的知识网络更加广阔。

四、持续性评价和反馈

PBL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单元主题选择、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活动设计等环节,还要关注学习的效果,即学习层级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多样化的、可视化的、持续性的教学评价,达成“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落地。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开展了多样性、持续性的评价。比如,通过课堂观察,对学生细菌科学史资料收集、经典实验的讨论发言进行了激励性评价;对不同学习小组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分层评分;通过设计“细菌分布为什么如此广泛?”等问题对学习效果进行当堂反馈;布置“你对肺炎和新冠肺炎的认识”等课后作业,进一步检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迁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 教学以特定情境下的问题为起点,教学活动围绕“提出问题—细化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延展问题”而展开,学生在解决真实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思维,小组成员学会信息共享、合作探究和自我激励,高质高效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它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参与者,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方案的制定者和问题的终结者,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教士”变成了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或是项目的“合伙人”。其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习得生物学知识并上升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得以发展。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符合中学生物学课程所倡导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求,并且在学习起点、学习主体、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上与深度学习的基本要素高度融合,利用该模式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猪肉细菌素养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细菌大作战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细菌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