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2020-07-20张璇
张璇
[摘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兴趣自主地选定研究主题,这对尚不独立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使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研究小组;主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语文课改的新亮点,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语文综合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遵循一定的原则,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才能使其更加完善。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學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涌现出很多成功的范例,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主题的泛泛化。即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不管遇到什么文本、什么主题,拿来就研究,不考虑研究是否有价值,从而导致难的主题学生研究不明白,简单的主题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不管什么主题都拿来研究,天天研究,学生渐渐失去了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放任学生研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学生,放任学生展开研究,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一直到结论的得出和检验等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完全主宰着自己,甚至出了偏差和错误教师都发现不了,更别说及时纠正。这种以张扬学生个性为由的研究性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是问题过于深奥。有的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错误地当作学术研究,过分强调所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超越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是学习形式的表面化。新课程改革强调展示学习过程,导致有些教师误以为强调学习过程就是抛弃结果,在研究性学习中削弱了对知识的传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课堂热热闹闹、议论纷纷,可学生却什么也没学到,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一种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好研究性学习。
一是讲求趣味性。小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面对自然、社会的复杂与多彩,他们既充满好奇,有探求的冲动,又容易急躁、灰心或气馁,半途而废的事情在他们身上经常发生。加之语文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如何使它更具趣味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它所强调的是知识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所阐述或涉及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寓研于乐,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引导小学生用他们自己能够掌握的方式,通过一些力所能及且喜欢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成功、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永葆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是讲求务实性。与小学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最紧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令其困惑的问题,如不良的社会现象、说假话等问题时,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其评价的关键在于探索的过程实施和科学理念的建立,而不是所得结果的好坏或对错。因此,无论学生遇到的研究对象是好还是坏,都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如果教师与家长非要学生只研究“好问题”,而不研究“不好的问题”,就等于剥夺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上的自主权。这不仅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在困难面前畏缩甚至逃避的心态。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像科学研究那样,强调以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与精髓,并最终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三是讲求时代性。由于语文学科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比其他学科更具时代特点,而且更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要做到这点,教师要明白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东西除了具有可研究性外,还要具有时代的生命力。有了这样的思想,教师就不会在繁、难、偏、旧的课程已经改变之后,还去引导学生去钻研一些非常奇怪的问题,如某个字有几种写法,某个词有几种意思。此外,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性,还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仅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不断补充与提高自己。同时,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与学生息息相通,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师生一起进行探索与研究。
三、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呢?
一是建立合理的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建立要考虑到小组人数不能太多,一般3-5个人为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研究的机会,都能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考虑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让认知水平、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计算机素质各有千秋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各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大致相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二是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的,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量小、阅历浅,这就决定了其研究的课题只能是些简单的、浅显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可以进行如下研究:
(1)单元主题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可以考虑把整个单元的课文联结在一起进行研究,以达到单元的训练目标。
(2)单项主题研究。课文中有很多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较难解决的疑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背景、故事中的人和事、阅读方法、写作特色等方面去选题。
(3)系列主题研究。如作文系列、阅读系列等。作文系列又可以分为写人系列、写事系列、写景系列……系列主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更系统认识、掌握知识和规律,形成阅读、写作的技能。
(4)其他主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如果仅仅刻板地与教学联系,未免使这充满智慧的学习方式缺乏灵性,因而应引导学生把平时谈论较多、争议较大、与自身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话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些课题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是倡导多元化的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式,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指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应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责任感。曾有学者指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设计要体现出六个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联想,有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有利于障碍的预防与诊断,有利于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联系生产、社会实践,有利于选择和参与教学活动。
四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但并不意味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担子轻松了。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始终是停留在表面的。
五是重过程也重结果。从客观上讲过程和结果两者并无主次之分。以前的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如今大家都充分认识到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课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體验。但重过程轻结果的认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语文教学而言,结果永远是很重要的。虽然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双基”教学仍是所有目标达成的基础,是硬性的教学目标。缺乏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无法在学习中选择方法、去探究、去发现,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可能健康发展。
六是留足研究的时间。学生确立一个课题后,必须留出大量时间让其思考,到网上云查找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一起去实践、去总结,最终形成书面结论。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自主研究的时间,也只有舍得花时间,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自主研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事前必须掌握丰富的网上资源,或了解网上相关资源的分布情况,以便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监控平台,了解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课后还应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或论文写作进行调查,并作出相应的指导、评价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总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中实现全面的发展,在对语文的听、说、读、写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历语文实践的过程,形成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涛.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案例[J].文理导航,2016,(23).
[2]章娜娜.小学语文研究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语文园地,2015,(16).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