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
2020-07-20赵文鸽
赵文鸽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许昌 461000)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童常见特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柯萨奇A组病毒是致病主要原因,夏秋季节为高发疾病[1]。患病后体温明显上升,食欲不振,咽峡部出现黄白色疱疹引起咽痛,疱疹周围可见明显红晕[2]。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6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1~10岁,平均(5.5±1.9)岁;病程3~10天,平均(6.5±1.2)天。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1~8岁,平均(4.9±1.6)岁;病程2~9天,平均(5.5±1.0)天。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拒食,咽痛,流涎,发热,吞咽受限等。体格检查悬雍垂私膜、软愕、愕弓、咽部存在灰白色疱疹,疱疹直径范围为1~3mm,疱疹周围可见明显红晕,1~2天后部分疱疹溃烂,出现黄色溃疡,并伴随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偏低。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口腔护理后给予退热药物、西瓜霜喷剂,利巴韦林注射液5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日2次。
观察组加用解毒利咽汤治疗。药用金银花、连翘各8g,贯众、黄芩、牛蒡子各6g,桔梗4g,山豆根、甘草各3g,藿香5g,玄参10g。发热加石膏10g,大便干结加大黄3g,黄痰、咽痒加瓜蒌5g、川贝3g,呕吐加竹茹6g,流涎加黄连1g,风寒化热、无汗恶寒加荆芥4g。加水煎至150mL,每天1剂,连续用药1周。用药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和足够休息。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咽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
用SPSS25.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2天后发热、咽痛、拒食、咽峡疤疹完全消失,复查未发现溃疡和红晕。有效:用药3~5天后发热、咽痛、拒食、咽峡疤疹明显改善。无效:发热、咽痛、拒食、咽峡疤疹无改善或加剧。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咽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咽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咽痛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比较 (d,±s)
组别 例 咽痛消失时间 退热时间观察组 33 4.46±0.83 2.77±0.68对照组 33 5.37±1.12 3.85±1.42 t 3.750 3.941 P 0.000 0.000
6 讨 论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时间多在2~4天,患病群体多集中在1~7岁儿童群体,患病后咽峡部出现黄白色疤疹,损伤口腔黏膜,影响咽喉部局部功能。随着病情加剧,炎症细胞浸润加剧,毛细血管出现扩张,血管壁形成玻璃样血栓,导致患儿咽喉部产生剧烈疼痛,无法进食,出现哭闹[4]。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多因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1-5型感染所致,病毒变异性相对较大,单用西药治疗无法快速缓解咽痛、发热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属中医“喉疳”、“口疳”、“喉痹”范畴。《素问·阴阳别论》[5]和《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6]中提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疱疹性咽峡炎属于风热喉痹,多因复感风邪、邪热积聚、风邪化热所致,具有传染性、季节性、流行性特征。表现为由表入里,再由浅转深,逐渐病情加剧,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热因毒起为病变核心。治疗主要以利咽消肿,清热解毒为主[7]。清解利咽汤方中黄芩、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玄参、牛蒡子、山豆根利咽、清热、消肿,桔梗解毒利咽,藿香醒脾开胃、芳香化浊,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利咽消肿、清热解毒功效。如有咽喉肿痛、体温升高、大便干结、食欲不振、呕吐、流涎等症状,再根据临床表现酌情加浙贝、大黄、竹茹、石膏、荆芥等,以增强利咽消肿、清 热解毒功效[8]。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进展快,随着病情加剧可能出现变证,邪毒伤及心肾、流注关节,引起浮肿尿少、关节肿痛、心悸胸痛等症状,因此疱疹性咽峡炎中快速控制病情,避免传变是治疗关键[9]。清解利咽汤不仅清热解毒效果显著,且可快速消除咽部体征,恢复体温。
综上所述,解毒利咽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