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黄河故事 颂民族精神
——临县道情新编历史剧《大河古镇》述评
2020-07-19于小军
于小军
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在山西省的演艺团体中是一个显著的存在,它的显著表现在,作为一个县级剧团,它的创作能力很强,曾多次登上了央视春晚、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等重要舞台,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很多作品搬上舞台后都能引起很高的关注度。近几年来连续推出几部大型舞台作品,歌舞剧《山里娃》、舞剧《吕梁英雄传》《打金枝》、临县道情戏《吕梁护工》《大河古镇》,其中有四部作品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舞台剧资助项目。它的显著还表现在,剧团内部严格的仿军事化管理和具有人文情怀的建团机制,培养造就了剧团人能吃苦、肯拼搏、敢打硬仗的精神。它的显著更表现在建团之初离乡创业的决绝和剧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难成长经历,是业界无人不知的传奇故事。
所以,对于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的新创剧目总是有些期待。上述五部作品除《吕梁英雄传》至今无缘欣赏外,其余四部都是看过的。新创临县道情新编历史剧《大河古镇》是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剧资助项目,虽首演于2020年1月,但笔者于今年的12月11日才有幸一睹。该剧取材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志》,讲述的是清代黄河岸边小镇碛口镇商会会长陈三锡经商有德,意欲重建碛口码头,稳固碛口的商贸地位,但不幸的是码头未建好,就遭受洪灾,于是陈三锡倾其家业,救灾济民,扶持同道。因理念不同,他与其弟陈三多发生抵牾。后在伞头艺人的往事陈情和陈三锡的情感解剖下,陈三多醒悟。兄弟二人与众商家携手,鼎力重振碛口商贸。该剧人物构思巧妙,紧紧围绕陈三锡意欲重建碛口码头展开剧情,用伞头艺人诙谐幽默且富含哲理的临县三弦说唱做旁白贯穿全剧,演绎了一个碛口古镇的晋商家族与这个商贸古镇的传奇故事。剧中人物个性鲜明,陈三锡、陈三多、伞头艺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舞台表演亦歌亦舞,具有丰富多彩的观赏性;唱词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音乐纯朴清新,临县道情特色鲜明,唱腔委婉柔美;舞美设计凸显了依山而建、院院相通的碛口古镇风貌。
该剧由山西省著名剧作家赵爱斌、王辉担任编剧,著名导演雷守正担任总导演,一级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小毅担任副导演,演员阵容由我省知名戏曲演员冯斌、梁忠威、牛建伟、金小毅、张冬香、李莉芳、贺桂芳等联袂演出。该剧可以说是一部出生土长的本土戏曲作品。剧目整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讲述黄河岸边的小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大主题。《大河古镇》的故事情节不复杂,一线贯穿,矛盾冲突也没有激烈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可以说是一个情节简单的小故事。但这个小故事却蕴含着一个大主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陈三锡的家族经过祖辈的几代艰苦奋斗,经营着大宗买卖,财资雄厚。但他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发达和家庭财富的积累,在经营自家买卖的同时,他一心想重建碛口码头、加固碛口堤坝,造福一方百姓。他认为自己作为商会会长,有经营好碛口的商贸,带领大家奔向好前程的责任,这是他根植于内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黄河决口,碛口遭灾,大批难民涌入。面对此景,他放粮赈灾,施粥舍饭。不仅如此,他还做出“将潮湿发霉的银子在碛口当街开晒”的决定。就是富人拿出自家的银子,放到大街上太阳底下晒着,意为银子因存放过久发霉了,拿出来晒晒太阳。实则是让遭灾的人自由取用。陈三锡的“晒银”举动在剧中是一个重要桥段,这种疏财仗义、扶危济困的行为背后,是他自身具有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特殊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就是他深深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命和责任让他承担起救灾救难、赈济贫民的重任。谁说商人无义,剧中的陈三锡在履行着自己的义,是陈三锡对百姓的大义,是晋商群体对社会的大义。
二、戏剧人物关系、情节设置巧妙,彰显编剧能力。剧中有一个说书人(伞头艺人),他出现在幕前、幕后或幕中,起着评说剧中事件、贯穿剧情发展的作用。他作为一个局外人,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周遭发生的一切,靠一把三弦评说着剧中的人和事。他像一个智者,洞穿事态。这是他在剧中前几场的身份。故事进展到第四场,他由古镇的说书人变成陈家的前辈、陈三锡兄弟俩的叔叔。由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这个身份的转变让人颇感意外,但细细想来却也在情理之中。五十年前的陈家众兄弟分家单过,叔叔一家在灾荒之年紧闭大门,不舍粥饭,饥民怨声载道,趁夜入室抢劫,满门遭灾,只有叔叔幸存。遭此家门变故,叔叔痛定思痛,洗心革面。化身为说书人,行走乡间。这个人物处理是一个巧妙之举。还有剧中的重点桥段“晒银”,应该是编剧的智慧想象,或许发端于晒秋?但含义却大不相同。“晒银”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不会有,但放到剧中那个特定的情境中,它就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让观众觉得历史上确有其事,从而被他的行为所感动,引起心灵的触动,艺术真实的魅力皆在于此。
三、吕梁民俗与临县道情戏的贴切融合,蕴含浓郁的本土地域风格。序幕,一束追光下说书人的一段临县三弦书演唱,“黄河弯道九十九,弯出九府十八州;州城府县不如镇,碛口富得流了油!”极有韵味,四句话道出了浓浓的地域风情,略带苍凉的嗓音唱出的乡音土韵十分吸人眼球。剧中多处人物对话,巧妙嵌入了吕梁临县的地方特色物产,如“是地道的柏籽羊吧?”“黄河鲤鱼打回来了”“老爷最爱吃咱临县的水豆腐。”“咱乡的红枣,又没收成了。”“潲子碗脱用刀刀划,红印印饼子撒芝麻,牛蹄蹄馍馍热油茶。”柏籽羊、黄河鲤鱼、临县豆腐、红枣、碗托、红印印饼子等都是当地很富盛名的特色产品。把这些特色产品自然而然地嵌入人物对话中,地方特色和风味愈加浓郁,还起到了巧妙宣传的作用。再加上方言土语的道白和伞头秧歌、“黄河歌舞”的运用,使得整部剧充满着浓烈的乡风土韵,看来非常亲切。
四、戏曲和旅游融合的一部佳作。该剧作为剧场表演的舞台剧,它有叙事完整的故事结构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还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塑造,戏剧要素完整。从这个角度说,它是一部完整的、优秀的舞台剧。但是该剧所具有的黄河风貌、吕梁民俗、碛口风情、古镇生态的特色十分鲜明,它又可以作为一个宣传山西、宣传吕梁、宣传碛口古镇的旅游演艺产品。只是该剧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印象系列”“又见系列”等实景旅游演艺节目,它更具艺术性、戏剧性。这部剧具备了这样的双重功能,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戏曲和旅游融合的力作。
据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员介绍,该剧在国庆前后的一段时间曾在碛口古镇的广场演出,演出期间观者如云,络绎不绝,压根不用发愁没有观众,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散场后仍不舍离去。古镇广场一边紧邻黄河水,一边是古镇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房屋店铺,没有了舞台演出时的布景和LED大屏,在碛口古镇原生态的空间里、真实的场景中演出,更让观者有一种别样的新鲜体验,这部舞台剧的艺术魅力或许会久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