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0-07-18姜芳芳
姜芳芳
摘 要在当前新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微课成为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传输式教学法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微课教学,利用微课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本文将对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提出微课教学方案,希望可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微课教学;初中数学;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016-01
数学科目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项必考的基础性科目,教师为了将数学知识快速的传输给学生,往往在教学中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被动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盲目和机械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成长。所以教师必须要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而微课教学则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在初中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利用微課,就成为了当前数学教师所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的基本原则
在当前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微课课件来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演示和讲解,而微课课件主要是指利用视频录制工具,把教学中的知识点或者解题方法录制下来制作成视频。这样的教学事情简短,针对性较强,并且可以更加直观地利用视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需要讲究一些基本使用原则,首先微课具有针对性较强和微小这两方面的特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应当选择具体的知识点和较小的教学范围,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去了解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短时间内增强对于知识点的认知。所以说微课的使用必须要满足微课的特点,避免出现教学知识点较为广泛,导致微课教学无法生效的情况出现。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选择微课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符合学生本阶段的微课内容,让学生在以学习到的基础知识之上获得一定的提升。避免由于微课讲解内容难度过高而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情况,最终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提高的目的。
二、利用微课加强课堂导入
课堂的有效导入是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效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所以说一节课是否能够上好课堂导入至关重要。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意义,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大纲,将需要讲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上课之前对于教学内容没有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微课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两个特点,利用微课加强课堂导入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相似图形”的时候,由于该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事先根据教学内容来制作微课课件,并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认真的观看。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入其中,通过对比相同型号但是比例不同的玩具,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相似的性质,随后在教学中引入相似图形的证明方法,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去想象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哪些相似的图形,让学生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相似图形的知识。这样通过良好的导入,让学生可以将个人的思维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思维,使学生可以进一步跟随教师的教学思维展开探索,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拥有较强的逻辑性,每一个章节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关系。但是在当前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中的章节来将数学知识独立传输,学生无法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无法构建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必须要将各章节中的数学知识关系搞清楚才可以做到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构建属于个人的完整知识体系。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展示,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和相关联系,学生在明确掌握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区别的同时有效复习所学习过的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知识体系。在学习较为相似的数学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比找出知识间的共同点和区别,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教学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微课展开教学活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微课展开教学导入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中德.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学周刊,2020(0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