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教育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调查研究
2020-07-18葛贤
葛贤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筑魂育人的重任,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微观环境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背景下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两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中,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基本观点[1]。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这些因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均发生巨大变化,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产生作用,对教育的内容、目标、方式、方法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并对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出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将有利于系统地、深入地、发展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
马克思曾说过:“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天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人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践,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同样受环境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应界定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因素的总和”[2],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释义。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因素,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仅指教育者有意识选择并利用的,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子环境。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环境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影响教育本身。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的探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出发,了解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网络环境,微观环境主要指与大学的活动直接相关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及其周围群体,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始终跟进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政治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本课题调查研究数据显示,74.15%的大学生认为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影响大。有79.6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75.2%的大学生认为政治气氛对其有影响,70.23%的大学生认为政党和政党制度对其有影响,69.97%的大学生认为政治制度对其有影响,63.45%的大学生认为国际政治局势对其有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政治多极化发展,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多方位拓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间的问题日益增多,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核安全、网络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恐怖主义、公共卫生问题等,这些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政府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应对危机的能力的看法,也影响到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从国内政治环境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总体来看,国内政治环境安定团结,政府公信力逐渐提高、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不断提高、法治建设也逐步推进,这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经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数据显示,65.54%的大学生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影响大,其中有73.37%的大学生认为经济制度、社会财富分配对其影响更大。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个体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更多的人失业、改革创新瓶颈问题逐渐凸显,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迷恋不已,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等。因此,分析经济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
(三)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数据显示,78.3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而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96.61%的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影响,分别有65.27%、62.92%、30%的大学生认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此外,调查显示,有高达98.17%的大学生认为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社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影响。在文化多样化、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社会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充分把握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有重要意义。
(四)网络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自由,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形态的线性和块状结构,它蕴含在网络的数字当中。网络具有相当明显的虚拟性、自由性,网络呈现出的自由程度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开放程度要高,正是基于网络文化超越时空和其本身具有虚拟性,使网络文化有很高的自由性,网络中每一个主体都是匿名的,网络文化的主体并不需要过于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不合时宜,因此他们往往会将心里话说出来,互相交流沟通,在网络中完成很多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做的事。此外,网络还具有共享性、传播的匿名性、广泛性、零散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征,这使得网络空间中充斥着海量的、多样的内容,如各类网络新闻,多样的网络娱乐,如视频、音乐、游戏,各种生活服务信息和资源等,这些内容是集政治、经济、社会、体育、艺术于一体的网络信息。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这种碎片化、生活化的通俗文化出现的频度相对于有质量、有深度的高雅文化要高。因此较容易进入大家的视野,同样易被大家所接受,在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时,人们倾向于快餐式与零散性地阅读与了解。调查中,有94.7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通过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且37.2%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传媒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高達78.6%的大学生认为消极的网络言论会对自己的价值认同产生负面影响。调查结果还显示,高达90.86%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交,84.07%%的学生通过网络看影视娱乐消息,52.22%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打游戏,仅有47.26%和38.64%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了解国内外新闻。几乎所有的学生每天都会用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上网,“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以 2~4 小时和1~2 小时者居多,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1.4%和 36.6%,另有 8.8%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 说明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阵地,高校教育应好好将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结果与彭静波[3]、汤晓玲[4]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生活,开拓了眼界,为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提供了方便渠道,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非常大影响。另一方面,也避免不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许多互动型的网站甚至是网络广告等途径,散播许多捏造的、反动的负面信息,严重伤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正确性。由于互联网上的新闻、舆论,被嗅觉敏锐的国外媒体恶意利用、歪曲,造成不利于我国的舆论环境,这些都有可能使思想政治体系尚不健全的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党甚至对国家产生不满,怀疑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低估国家的发展前景,出现对党和政府甚至对国家的叛逆心理,直至对社会的安全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应有的价值。
(五)学校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仍在学校,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结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媒介,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取向,提高政治实践能力,成为合格的政治公民的基本途径,调查数据显示,有84.6%的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了解社会现象,82.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品德素质,此外,也有许多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组织、表达、思维等综合能力。84.0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枯燥,教育手段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有效信息反馈等,同时也有45.69%的学生坦言因为手机网络的影响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
此外,由于受特定生活条件的影响大学生需要在校内、校外与朋辈群体度过更多的时间,学校与朋辈群体的影响力日趋增大。大学生活是由一群年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内心体验、兴趣爱好、社会地位等大致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生活。朋辈群体可以对个体施加约束力,大学生群体由于其环境、知识结构方面的相似,也具有共同的需求,他们渴望寻找同质性、相似性交往的同伴,再加上相投的兴趣爱好、相近的思维方式、相仿的心理特点、行为习惯和社会地位等特点,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结构中具有极高的同质性群体。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中经常性地进行群体间的交往与互动,大多数人的行为类型趋于从众,在思想上相互交流,情绪上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他们之间普遍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彼此间的信息可信度高,因而价值观和信息材料容易传播,且速度较快。这样的特点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生群体特性的影响。因此,优化学校环境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
(六)家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学生成长的初始环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小环境。家庭的作用随着人的逐步社会化而不断减弱,但是对大学生的初期教育和影响将伴随大学生的一生。在较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前辈会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后代。在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人物选择中,大部分同学认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少部分同学也受同学朋友或名人的影响。有70.5%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如果家中父母喜欢谈论政治话题,经常看新闻,对自己也会产生影响。大学生进入校园时,思想品德素质已在父母及长辈的训导和熏陶下基本形成,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定势性作用或导向性影响。正是这一时期,形成了学生基本的价值和政治态度,而这种价值观直到他们成年后仍然起作用。有时候父母对现实的不满、抨击,很多时候足以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态度,从而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
从以上研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网络等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受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微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背景下教育的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环境
调查显示,有94.78%大学生认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国际国内政治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国家制度、政策的优势,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将大幅提高,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将逐步建立,从而使政治环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经济形势,形成正确的价值利益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环境
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文化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依然存在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大、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创业难、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在宏观层面取得的成就较为肯定,然而部分民生问题还有较多的诉求和期待,他们尤其关心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房价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网络文化、网络舆论。建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鲜活、价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空间,利用校园传媒的影响力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90.88%的大学生会根据学校网络空间的建立情况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因此,大力建设各类优秀网络平台,以先进的思想、鲜活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关注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扩展先进文化的网络阵地是优化网络环境的首要目标,如增强校园新闻网站建设、推广运用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官方自媒体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官方自媒体平台、开发思想政治网络教学资源网站等。其次,需要开发更多优秀网络文化资源,网络文化多元并存,既有优秀的精神文化,亦有腐朽的思想糟粕。网络文化建设除了加大平台开发,还应充分挖掘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扩大优秀网络文化数量,使优秀的思想文化主导网络文化发展,如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探索更多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形式等。总之,要以先进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空间,使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有害的网络思想文化。
(五)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的学习氛围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投入学习,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文化墙、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到校内开展讲座、学生参与讲课比赛、张贴各类名人名言等形式都有利于优化学校环境。也有学者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带领学生走出去,每所高校都处在具有特色的社会环境、地域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都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故居等红色文化场所的教育价值,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体验和体认的形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此外、学校的管理制度应更加人性化,教学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初始环境,对其一生有重要影响。父母应树立好的榜样,形成正确的三观,让大学生成长在温馨、有爱、团结、奋进的家庭中,此外,还需主动关注国内外新闻,多与孩子交流,理性回答孩子的问题等。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教师,48.8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个人魅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80.42%的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因此,高校教师应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理论功底,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做到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新方法、以网络媒介为新载体、以教學内容、方式多样化为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7.
[3] 彭静波.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教论坛,2016,15(17):235-236.
[4] 汤晓玲.网络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德育与成才研究,2016,1(3):9.
[5] 任立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3(8):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