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策略
2020-07-18冶慧颖
冶慧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面对全球发展提出的理念和愿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而语言则是“一带一路”进程中实现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培养什么样的语言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语言人才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一带一路”贸易状况及未来趋势
截至2020年1月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200个合作文件。合作国家遍及全球,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西亚、东北亚、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中美洲。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比例逐年攀升, 从2013年的25%到2018年的27.4%,贸易总额已超过6万亿美元(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中外智库2019年5月7日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报告》)。
根据张茉楠等学者的模型计算,到2030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预测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8%,比全球2.8%的年均增长率高两个百分点。 GDP总量也将从目前的23万亿美元增长到近40万亿美元,全球份额也将从目前的31.1%增加到38.2%。此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在接下来的10年,“一带一路”65国将为世界提供1.35亿个就业岗位,该数据占到了全球新增就业岗位总量的45%[1],“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我国非通用语教育培养现状
(一)语种设置和招生规模不合理
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联合国已将六种语言(包括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设置为通用工作语言。我国大学里习惯性地将英语以外的语言称为“小语种”,即“非通用语”。目前,虽然英语是世界公认的通用语言,但若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深入的经贸往来,还得要有懂当地语言的人才。笔者统计截止2019年6月全国有2688本科院校(含民办)(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网),其中有532所院校开办了非通用语本科专业(含135所民办院校)。至2019年6月,上述高校开班招生的共有56种非通用语言,其中开设语种最多最全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开设101种外语,基本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用语,但北外目前开班招生的本科生中只有47种非通用语言。截止2019年,我国非通用语本科招生培养规模约54000人,排名第一的语种是日语,年招生规模约22000人,占非通用语招生总数的40%。第二到八名分别是年招生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的俄语、法语、朝鲜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泰语,第九到十一名是年招生规模在500人以上的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越南语,这11种语言占我国非通用语年招生规模的94.4%。年招生规模在100~300人之间的语种分别是缅甸语、印尼语、波兰语、柬埔寨语、捷克语、印地语、波斯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乌尔都语、老挝语、马来语等12种语言,这12种语言占总招生规模的3.8%。剩下的33种语言年招生规模合计约910人,仅占总招生规模的1.8%,而且在这33种语种中,常年招生的不多,基本上是隔2年或4年才招一届,有些语种每届招生不超过10人。
图1 2019年我国年招生500人以上的非通语种
图2 2019年我国年招生100~300人的非通语种
上述数据说明,我国非通用语种设置和招生规模不太合理,日语开班太多,供大于求,而一些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至关重要的语种,如乌尔都语、印地语、土耳其语、豪萨语、斯瓦西里语,从参与培养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上来看,都严重不足。尤其是豪萨语和斯瓦西里语,二者是非洲三大语言中的两种,它们的使用人口均在5000万以上,是西非和东非的重要语言,但目前豪萨语仅在北外开办有本科班,全国也仅有四所高校开设有斯瓦西里语,其它一些小语种每年培养的人才数量就更少了。这些语种师资匮乏,每届培养的人才被外交部各使领馆、文化部、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等机构招聘后,所剩人才寥寥无几,每年的人才输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2]数据显示,只有2.60%的企业可以提供“中译外”和“外译中”服务,其余企业均需要外聘专业外语人才,非通用语服务能力极其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进行贸易合作。
(二)高端专业性非通用语人才短缺
我国非通用语人才除了在人数上存在短缺之外,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服务“一带一路”所需的是关键性高端人才,即既精通对象国语言,又了解其国情,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国际金融、经贸、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因对投资国的法律和国情缺乏研究导致投资巨额亏损、甚至失败的例子有很多。2010年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波兰A2公路建设中亏损巨大,投资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海外竟然不知在公路下面建设青蛙等小动物通道是欧洲标配,导致造价升高,而调价未果。2009-2010年,中国铁建赢得了沙特政府麦加轻轨EPC项目合同[3],结果巨亏41.53亿元,主要原因是对沙特市场不了解,对EPC合同和运作不熟悉。2005年中海油185亿美元要约全资收购优尼科失败,主因是中海油对美国的《埃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以及《能源法案》缺乏深入研究[4]。
因此,目前不仅具有“一带一路”语言的背景文化知识,且能在国际专业领域从事分析、管理甚至决策工作的综合型外语人才稀缺。
三、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需服务经济贸易热点区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50多种官方语言,显然短时期不可能全部培养出这么多非通用语种人才,但可根据沿线经济和贸易热点区域的外语人才需求,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同时规划还需有前瞻性。首先“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人口大国,其官方语言的外语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起来。历史已证明,人口大国,由于其人口众多,其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必然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即使目前它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战乱因素也会导致投资环境不安定,但它们迟早都会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非通用语教育要未雨绸缪。
图3 2005-2018年中国基建投资前十国家(单位:十亿美元)
图4 2018年全球人口近亿的国家
2020年全球人口5千万以上的国家有28个(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及各国统计局,截止2020年4月),除去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我们经济往来较频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还有印度、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埃及、越南、刚果(金)、伊朗、土耳其、泰国、坦桑尼亚、南非、缅甸、肯尼亚等19个发展中国家,上述国家中2018年有11个GDP增速超过了5%(注: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及各国统计局),2019年东盟已成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
其次是外语人才培养要服务于我们的对外投资和贸易往来。中国显然已经将基础设施连通性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在“一带一路”建设六个主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即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和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欧洲连接起来,以加强联系与合作。近年来,中国的投资高度集中在经济环境较好、社会稳定、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欧盟、东盟、南美、俄罗斯、南亚和中非等地区。
图5 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图
图6 2000-2018年中国对欧盟累计投资(十亿欧元)
表1主要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我国招生规模偏小,但又是经济贸易热点区域的使用语言。其中葡语被称为除联合国六大语言之外最具影响力的第七大语言,使用人口众多,其中安哥拉是中非第三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中国在南美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葡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议将葡语远期年招生规模扩大至1000人以上。印地语为印度的第二种官方语言,其国内有4亿人将其作为母语,目前印度经济增速强劲,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根据丹佛大学预测,至本世纪中叶,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印互为邻国,2018年印度已成为中国的第十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具有广阔前景,建议将印地语远期年招生规模扩大至500人以上。印尼语和马来语是东南亚的重要语言,两种语言同根,使用人口众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建议将印尼语和马来语远期合计年招生规模扩大至500人以上。乌尔都语为巴基斯坦的第二种官方语言,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带的建设,乌尔都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议将乌尔都语远期年招生规模扩大至300人以上。菲律宾语和孟加拉语分别是菲律宾和孟加拉国的第二官方语言,使用人口众多,两国经济发展强劲,和中国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建议远期将菲律宾语和孟加拉语年招生规模分别扩大至100人以上。波斯语和土耳其语分别是伊朗和土耳其的唯一官方语言,两国是中伊土经济走廊带上的重要国家,伊朗对我国的能源保障至关重要,而土耳其被称为“亚欧的十字路口”,因此建议远期将波斯语和土耳其语年招生规模扩大至500人以上。荷兰语是荷兰和比利时两国的官方语言,在南非也约有600万人使用,荷兰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而南非则是中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荷兰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内荷兰语招生规模偏小,甚至还不及波兰语和捷克语,建议远期将荷兰语年招生规模扩大至200人以上。鉴于豪萨语和斯瓦西里语在非洲的重要地位,建议远期分别将其年招生规模扩大至100人以上(注:招生人数参照目前使用人口数、GDP、经贸往来综合分析给出的建议)。
表1 “一带一路”主要经济热点区域经贸数据、使用语种及招生规模
(二)外语人才培养点空间分布需助力区域发展
外国对华投资区域有“扎堆”的现象,例如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日资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地区,德资集中在京津塘、长三角和珠三角,意资主要集中在香港、上海等地,芬兰、荷兰、瑞典、西班牙等国外资则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因此当地的外语教育可根据投资国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和招生,更好地服务于招商引资和外资企业发展,并以点带面,争取将外资引入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中西部人力成本优势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图7 “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带
目前我国非通用语本科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高校,空间分布不均衡。北上广经济文化发达,也是外资投资的首选地,三地培养的人才不愿意流动到其它区域就业,不利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建设。随着欧亚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带的建设,乌鲁木齐、喀什、兰州、西安、成都、南宁、昆明等城市必将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桥头堡,由于山水相连,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些地区高校的非通用语教育需助力“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带的发展,做好前沿服务。
从“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带我国前沿省市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点布局来看,中蒙俄经济走廊带、中印缅经济走廊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带存在问题较小,语种开设较为齐全,每年招生规模也不小,因此建议在云南省高校开设孟加拉语本科教学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带前沿省份目前还缺白俄罗斯语和荷兰语本科教学点,建议教育大省江苏在有条件的高校予以设立,白俄罗斯语和荷兰语也是我国非通用语紧缺语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带前沿省份乃至全国都缺乏中亚五国通用语本科教学点,目前仅有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有哈萨克语专业。作为欧亚三条经济走廊带前沿要地的新疆,非通用语教育事业应随着“一带一路”浪潮大展拳脚。目前新疆的54所本科院校中,仅有6所开办有第二外语本科专业,6所高校全部都设有俄语本科专业,其中有2所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仅有新疆师范大学开设了乌尔都语专业。建议北疆地区的高校在有俄语专业的基础上,择机开齐中亚五国的通用语,这些国家都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目前通行各国民族语和俄语,但各国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我们应提前布局。除此之外,建议北疆地区的高校开设波斯语和土耳其语专业, 这两种语言人才目前全国招生规模各约140人,大部分教学点都在我国东部发达省市,毕业生供不应求,很少会到新疆来。将来随着两条经济走廊的建设,土耳其和伊朗必将和地处欧亚腹地的新疆开展越来越频繁的经贸往来,本地培养的外语人才将更好地为新疆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南疆的喀什是古丝绸之路的著名城市,也是中巴经济走廊中方起点,该走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物流动脉,建成后贸易网络覆盖波斯湾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仅有喀什大学开办有俄语专业,建议增设乌尔都语、印度语、阿拉伯语、普什图语等专业。
表2 “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带沿线涉及语种及我国前沿省市招生现状
(三)培养复语型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仅仅掌握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已经远远不够,要开拓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复语型”人才是指掌握多种语言的人,通常采用某一非通用语种专业,再加上任何一种通用或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培训模式,使学生实现从“单语型”到“复语型”的跨越。“复语型”人才应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进行有目标的培养。例如中亚五国目前通行本国民族语言和俄语,“复语型”人才培养则可采用“俄语”+“哈萨克语”、 “俄语”+“乌兹别克语”等模式;菲律宾通行菲律宾语和英语,培养方式可采用“英语”+“菲律宾语”的模式;以此类似的还有“英语”+“印地语”、“英语”+“乌尔都语”等。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除语言外还必须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人才。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培养模式:一种是单语种专业加其他专业知识的教育模式,另一种是非通用语专业加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双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建议文、理均招,文科生可学习掌握商贸、法律等某一门专业,而理科生则建议了解或掌握能源、交通、矿产等行业中的某个专业,因为目前六大经济走廊带所涉及的大部分领域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开发。
(四)企业非通语人才委托培养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但就我国目前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来看,单独靠学生自己或者本专业的力量来打造综合型的非通用语专业人才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就业时从事了其它行当。既然非通语人才如此紧缺,那么学以致用才应该是我国目前语言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非通用语人才学成后不能在所学领域就业服务,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利用企业的力量完成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有益又必要。当然,委托培养的目标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有针对性的,并且要与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需求相一致。
目前我国在海外建设和投资的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大型央企或国企,其在海外工作的人员都是单位的技术骨干,这些单位有意愿也有财力根据对象国的项目情况,委托高校帮其培养具有外语技能的人才。这种培养方式一方面避免了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有学习外语的实际动力需求和方向, 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较差的问题。当然高校若为企业进行委托培养,也需要对目前所设置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其课程设计应更偏向于实际专业和实践运用。目前我国在中巴经济走廊带投入巨资,该走廊是我国的战略出海口,也是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支柱,建议通过有关部门牵线,为在南亚地区工作的中国企业建立这种非通用语委托培养模式,并不断总结经验,及早将这种模式推广开来。
(五) 加快“一带一路”外语类特色智库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非、欧上百种语言,沿线国家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各异,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首先必须解决语言交流障碍,研究各国国情国策。作为拥有最齐全的外语专业、最密集的外语人才和最广泛的对外往来的智库,中国的各种外国语学院和大学应该承担此重任。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其发布的《全球智库评估研究报告》[5]中评选出了20家“一带一路”研究特色智库。多年来,我国外国语院校智库特点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影响小,在全球智库中难有一席之地。而在这次报告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三所外语类高校智库荣登“一带一路”研究特色智库榜单,因此我国其他的外国语院校也应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充分利用好目前的大环境,尽快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
(六)对外交流培养
当前,师资短缺是非通用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高校间的交流,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将本土培养的优秀学生“送出去”,促进中外交流,取长补短。有条件的高校应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教学与实习基地,采取“2+2”或“3+1”的教学模式,即2-3年在国内培养,1-2年在国外培养,有些高校间也采用交换生的培养模式。当然送学生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去学习或实习,目前一些高校还承受得起,但将学生送到欧美去学习,办学资金压力还是挺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目前全国新增了不少民办高校,有些侧重于外语教育,如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南方翻译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河北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等,这些高校普遍采用合作办学和交换生的培养方式,这是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希望公办高校能扩大硕、博招生规模,将这些民办高校的优秀学生吸纳进来,以缓解我国非通用语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压力。
四、 结语
经贸往来,外语先行,有关方面应抓住“一带一路”历史契机对我国的非通用语培养进行顶层设计,要从近远结合、供需平衡、空间布局合理上进行系统规划,避免语言人才在种类、结构、人数上的失衡。各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一批语言基础扎实,精通对象国背景文化、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