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上书面资源的有效呈现

2020-07-17陈惠娟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

陈惠娟

【摘 要】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理念和课堂模式的改变,如今课改越来越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数学思维看得见”最好的方式应是学生资源尤其是书面资源的呈现,而毫无章法地呈现学生的书面资源可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益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案例,通过“串联”呈现,“并联”呈现以及“串联”和“并联”呈现的结合这些呈现方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思维;资源呈现;有效

一、追寻:书面资源呈现的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新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课标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双基”到“四基”的改变,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教育者永恒不变的追求。

而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我们要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数学思维看得见。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和书写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而语言表达得欠缺、转瞬即逝,更重要的很难做到面向全体,使得我们现在更加青睐于呈现学生的书面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一种暴露学生思维的方式,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让思维发展得更好。

二、叩问:课堂书面资源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即动态生成性资源一般从两个途径产生,一是口头,二是书面。本文专门从书面资源这个方面展开研究。学生的书面资源从何而来?又该回到哪去?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这样两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布置一个任务后,每一个学生根据要求把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或任务单上,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自己的思维暴露出来,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用自己智慧的眼光收集学生的资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呈现,在呈现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充分、有效地交流讨论,从而得到结论,促进思维发展。也就是说,书面资源应从学生的思考中来,又该回到学生的思考中去

三、践行:资源有效呈现的足迹

1.“串联”呈现

“串联”这个词的引用是比较形象的,就像糖葫芦串那样一个一个把学生的资源呈现出来,这样的呈现方式需要教师敏锐地去捕捉学生的资源,并智慧地思考这些资源如何一个个先后地呈现出来,才能顺应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吴正宪老师将这一呈现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还记得她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一开始吴老师问道:“你们今年多大,你们的老师袁老师比你们大27岁,袁老师今年多大?”吴老师一直让孩子们用11+27、12+27……这样的算式来表示结果,让孩子们经历了一个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程,接着吴老师抛出了一个任务:“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可以用文字,画图或列式等。”每个孩子都思考着,把自己的想法暴露在纸上,这个时候吴老师可没闲着,她正快速地浏览着学生的作业,把等会儿需要呈现的资源收集起来。

吴老师是这样呈现学生的资源的:

①老师永远比我们大27岁。

②(10+27)岁,(1+27)岁,(100+27)岁。

③同学:                        ;

老师:

④我的岁数加27岁。

⑤x+27。

当时,吴老师就按照这样的顺序来一个个呈现的,一边呈现,一边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的表达方式(与前一个相比)你觉得怎么样?”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吴老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呈现学生资源?①只说明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没有表达出老师的年龄;②只列举了几个,并不全面;③、④全面,概括,分別用了画图和文字的表达方式,但不够简洁;⑤既概括,又简洁。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就是概括、简洁,而这也恰恰是代数思想的灵魂所在,孩子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升华。

“串联”呈现的原理就在于资源与资源之间不相同,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要分层,一个一个呈现,既然资源之间是有层次的,那就不能随意地呈现,而应按照层次的由低到高的顺序来呈现,这样才能顺应并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

2.“并联”呈现

“并联”呈现显然就是与上面的“串联”呈现是相对的,简单地说,就是资源放在一起呈现给大家看,而不是一个一个。

比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因为之前有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所以例题中的“128×16”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列式探索,接下来教师就得收集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份资源放在一起同时呈现,目的就是作对比,让学生发现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呈现和交流,学生能一眼看出竖式计算的问题出在哪,从而克服这个困难—数位对齐,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的思想。

“并联”呈现的资源显然是同一个层次的,有可能是找不同点(如上面),也有可能是找相同点(下面会提到),这要看教师设计时的目的,所以不能像上面那样“串联”呈现,不然就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

3.“串联”和“并联”呈现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候不会只使用到一种呈现方式,往往需要把“串联”和“并联”这两种呈现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应付如此复杂多变的学生课堂。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口算56-22,把思考过程写下来。学生的想法肯定很多,但教师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的想法都呈现出来,而应该有所选择,选择有利于这节课讨论,发展的资源:

我选择了以上4种,先呈现①②,问:相同的地方在哪?再呈现③④,问同样的问题,最后把①③④再呈现一次,问: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哪?这样呈现是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拆分”的共同点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又能让孩子体会到拆两个数和拆一个数的区别。

由此可见,两种呈现方式的结合才能让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变得更具灵性,更有价值,更加美好。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燃烧起来,留住这份亮光,这份美好!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
浅探“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有序思考地引导”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教学中数学思维法则及发散思维的建立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