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医宝鉴》对丹溪学派医著引用情况研究❋

2020-07-17朱建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派原文内容

朱建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金元四大家”是我国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其中朱丹溪是南方医家的佼佼者。朱丹溪先师从许谦研习理学,后学医拜杭州罗知悌为师。罗知悌得北方刘完素之再传,又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两家学说,所以朱丹溪师从罗知悌,实际上传承了北方三大医家学说。朱丹溪结合江南地域特点,将南北医说融会贯通,撰写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名著,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新论,主张滋阴,创用大补阴丸,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滋阴派”,成为丹溪学派的开山之祖。追随从学的入室门徒、再传弟子、私淑其学的后世学子,将丹溪学说发扬光大,汇成丹溪学派,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外传东邻朝鲜、日本等国家,譬如在日本形成的“后世派”并成立“丹溪学社”。从朝鲜名著《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情况来看,丹溪学说同样受到朝鲜医学的重视,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丹溪学派医著概述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享,字彥修,浙江义乌人。据《丹溪学研究》[1]载,丹溪学派医著包括丹溪亲著、后学编集、弟子著述三类。朱丹溪亲撰的著作有《格致余论》一卷、《局方发挥》一卷、《本草衍义补遗》一卷、《金匮钩玄》三卷、《丹溪医案》一卷。明代后学编集的医著,主要以《金匮钩玄》为蓝本,广收群方以为补充,述而不作,传承丹溪学说,其中以程充辑《丹溪心法》五卷、方广辑《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流传最广。朱丹溪弟子所撰医著,包括入室弟子戴思恭著《推求师意》二卷、《证治要诀》,校补整辑《金匮钩玄》,王履著《医经溯洄集》,徐彦纯著《医学折衷》(未竟稿本);再传弟子刘纯在《医学折衷》基础上增补而成《玉机微义》,另撰《医经小学》等;私淑弟子楼英著《医学纲目》,虞抟著《医学正传》《方脉发蒙》《苍生司命》《医学真诠》等,王纶著《明医杂著》《丹溪附余》(东医宝鉴引书目录载),汪机著《石山医案》等,多数今有传本且影印、排印并整理出版。

2 《东医宝鉴》概要

《东医宝鉴》是朝鲜民族古代医药学史上的巨著,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1595年,著名医学家许浚奉宣祖李昖之令,与太医杨礼寿、儒医郑碏等一起开始编撰,光海君2年(1610年)撰成,3年后(1613年)正式刊行。《东医宝鉴》内医院初刻本,现藏韩国首尔大学图书馆奎章阁。之后在朝鲜(12种)、中国(16种)、日本(2种)等国家有30余种不同刊本。目前中国较为通行的《东医宝鉴》是2001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高光震等校释的《东医宝鉴校释》[2]。

《东医宝鉴》23卷108门,按人体部位系统依次论述人体生理、病因病理、治则、处方用药、单方等。之后再列汤液、针灸两篇,呈现出从内部脏腑到外部形体,从人体生理到病理变化,从患病到治病,从复方到单方,从药物治疗到针灸治疗的类编逻辑理路,是朝鲜医学引进中医学并开始本土化的代表性著作,是中朝/韩医学交流史上的灿烂篇章。

表1示,《东医宝鉴》主要引用或选摘中国明代万历以前医书和非医籍,以及少量朝鲜医书类编而成。根据《东医宝鉴·内景篇一》“历代医方”整理,有中国医书83种,其中丹溪学派医著12种,朝鲜医书《医方类聚》《乡药集成方》《医林撮要》3种。实际上《东医宝鉴》所引书籍远远不限于此,“历代医方”所载之外,尚有不少引书被遗漏。据初步考察[3],“历代医方”未载而标在引文之后的古籍约有110种。《东医宝鉴》引用历代医书古籍达190多种,其中非医书60余种。

表1 “历代医方”载朱丹溪学派医著

3 《东医宝鉴》对丹溪学派医著引用情况概述

《东医宝鉴》成书年代正是朝鲜理学鼎盛时期。受理学深刻影响的丹溪学说及其著作传入朝鲜半岛,自然很快被接纳、被传播并受到推崇。这从《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的种数、次数、知识面,以及具体原文引用、不同程度调整后引用等情况可以看出。

表2示,《东医宝鉴》引征丹溪学派著作的条次之多,居各类各种医书之首。据党志政统计,其内容达到《东医宝鉴》的20%[4]22。表2示,《东医宝鉴》征引丹溪学派医著种数、次数、字数。值得注意的是,丹溪学派医著11种,经考察其中“丹溪”实际包括《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朱丹溪医案》,故引书14种2934次,字数占全书的16.5%。

表2 《东医宝鉴》征引丹溪学派医著种数、次数和字数比较

表3示,据党志政《东医宝鉴》引用文献频次统计[4]42-46,全书共引文献206种,其中中国200种,朝鲜6种。据此作进一步统计,全书总引文献206种计17754次,其中中国图书200种17366次,而引丹溪学派医著14种2934次,占总种数的5.3%,占总次数的16.5%,比征引朝鲜医书6种(实际比“历代医方”多出《俗方》《郑北窗方》《中朝传习方》3种)还要多。

丹溪学派医著在《东医宝鉴》各篇中均有引文。《东医宝鉴》分内景篇一至四、外形篇一至四、杂病篇一至十一、汤液篇一至三、针灸篇共23卷分108门,其中对朱丹溪亲撰著作及后学编集《丹溪心法》类书的引用主要集中在内景、外形、杂病三篇,而《医学纲目》在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均有引用,说明丹溪学派医著受到《东医宝鉴》编撰者的普遍重视且影响遍及各个方面。

表1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丹溪学派医著见于《东医宝鉴·内景篇一》“历代医方”有12种。表4示,与《东医宝鉴》实际引书有出入,不仅种数而且医著也不相吻合。编撰者引文前或引文后标注出处非常随意,如标“丹溪”,实际却有《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朱丹溪医案》等多个来源;又如标“心法”“丹心”,出处皆指《丹溪心法》,这给今天文献出处溯源带来诸多困难。造成这种引书名称混乱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文献学家参与。《东医宝鉴》编撰之初没有规范引征文献的设计,多人编撰没有可以遵循的统一规定,编成之后也没有很好地采取补救措施。

表3 丹溪学派医著在《东医宝鉴》各类引书中的比例(%)

表4 《东医宝鉴》“历代医方”记载丹溪学派医著与实际引书对照比较

4 《东医宝鉴》对丹溪学派医著具体引用探讨

《东医宝鉴》对丹溪学派医著具体引用情况主要有6种: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剪裁编辑,调整次序;删除、补充内容;佚文;间接引用丹溪/丹溪学派医著。

4.1 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

表4-1、4-2、4-3示,《东医宝鉴》引“朱丹溪”“丹溪”文,实出朱丹溪《格致余论》,表4-4示 “丹心”引文与《丹溪心法》原文相同,上述内容属于体质、饮食、色欲、气火之论。表4-5示《东医宝鉴》引诗文,文尾标注来自“丹溪心法”,查与《丹溪心法附余》相同;表4-6示引“纲目”荣气在经脉中循行的文字,与楼英《医学纲目》原文内容相同;表4-7 示,“沂洄”所引经文与《医经溯洄集》原文内容相同;表4-8 “正传”所引脉学文字与《医学正传》原文内容相同,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属于中医理论。可见,《东医宝鉴》编撰者对中医理论内容多照搬、少有体会而不敢擅改。其原因大约有二,一是传入的中医理论比较新,需要时间消化吸收;二是结合后文,编撰者主要是临床家,理论研究少有心得。

表4-1 引文与《格致余论》原文内容比较

表4-2 引文与《格致余论》原文内容比较

表4-3 引文与《格致余论》原文内容相同例

表4-4 引文与《丹溪心法》原文内容相同例

表4-5 引文与《丹溪心法附余》原文内容相同例

表4-6 引文与《医学纲目》原文内容比较

表4-7 引文与《医经溯洄集》原文内容相同例

表4-8 引文与《医学正传》原文内容比较

4.2 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

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述上有不同的变化。如表5-1、表5-2,《东医宝鉴》引“丹溪”文,实出朱丹溪《局方发挥》或《金匮钩玄》;表5-3“丹心”引文与《丹溪心法》原文内容基本相同;表5-4“纲目”引文出自《医学纲目》,这些内容属于临床证治。

表5-1 引文与《局方发挥》原文内容基本相同例

表5-2 引文与《金匮钩玄》原文内容基本相同例

表5-3 引文对《丹溪心法》原文内容基本相同例

表5-4 引文与《医学纲目》原文内容基本相同例

4.3 剪裁编辑,调整次序

如表6-1示,《东医宝鉴》“丹溪”血证引文,实出朱丹溪《金匮钩玄》;表6-2“心法”痞证引文,实出《丹溪心法附余》;表6-3 “纲目”遗精引文,实出楼英《医学纲目》,内容属于临床证治。

表6-1 引文对《金匮钩玄》原文剪裁编辑调整次序例

表6-2 引文对《丹溪心法附余》原文剪裁编辑调整次序例

表6-3 引文对《医学纲目》原文剪裁编辑调整次序例

4.4 删除、补充内容

如表7-1示,《东医宝鉴》引文尾注标“丹溪”,实出朱丹溪《金匮钩玄》;表7-2示,引文尾注标“丹心”,实出《丹溪心法附余》;表7-3示,引文尾注标“正传”,实出《医学正传》,内容属于临床证治。

表7-1 引文对《金匮钩玄》原文删除、补充例

表7-2 引文对《丹溪心法附余》原文删除例

表7-3 引文对《医学正传》原文删除例

由上可知,《东医宝鉴》编撰者主要是临床家,有临床经验且有心得,所以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对内容略有增删,或对原文进行剪裁编辑、调整次序或进行删除、补充。

4.5 佚文

丹溪医案散佚较多。2004年出版的《丹溪学研究》将《丹溪医案》列为“待考诸书”,刘时觉等苏州访书所得《丹溪医按》二册,2005年收入出版的《丹溪逸书》中。如表8示,《东医宝鉴》“干咳”案尾标注“丹溪”的引文,却未见于《丹溪逸书·丹溪医按》[10],可见是丹溪医案的佚文。而这段引文直到2013年出版的《朱丹溪医案》[11]才见到。

表8 引文为丹溪医案佚文例

值得注意的是,《东医宝鉴》引用方剂时,常常会对组方药物的叙述和顺序加以调整,同剂量的药物合在一起,并按剂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介绍。从行文看更为简洁,不过这样是否打乱原方君臣佐使的排列顺序有待研究。

4.6 间接引用丹溪/丹溪学派医著

表9-1示,引用“丹心”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正是朱丹溪倡导的主要学术观点,虽然在《丹溪心法》上未查到原文,但内容可追溯到朱丹溪亲著的《格致余论》,文字有所调整但内容相同。明·李梴《医学入门》虽未被《丹溪学研究》列为丹溪学派医著,但该书被《东医宝鉴》引用的内容可溯源到丹溪。表9-2示,《东医宝鉴》引用朱丹溪创用的名方大补阴丸,标注出自“入门”,查《医学入门》确有此内容,但进一步追溯可在《丹溪心法》中找到,原名称“大补丸。”这也说明了朱丹溪影响之大,不仅创立丹溪学派,而且影响中医学术界继而影响到国外。

表9-1 引文间接引用《格致余论》内容例

表9-2 引文间接引用《丹溪心法》内容例

朱丹溪是中医发展史上一颗闪耀的医学明星。以朱丹溪为旗手的丹溪学派,不仅影响着我国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而且传到日本、朝鲜影响着邻国医学,其中通过丹溪学派医著对朝鲜医学产生影响是其重要的途径。本文通过对《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内容的分析,发现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用的大补阴丸、越鞠丸等核心学说和主要经验已经被朝鲜所接纳,同时反映出17世纪的朝鲜医学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改编、吸收、融合,开启了中国医学本土化之历程。

猜你喜欢

学派原文内容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主要内容
论浙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