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农村0~6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研究

2020-07-16曾娅琴尚蕾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

曾娅琴 尚蕾

摘  要:农村儿童早期的健康发展需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保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三峡库区农村0~6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中存在对医疗机构满意度不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不到位、基层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管理、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多渠道提高基层机构的宣传教育能力等途径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农村儿童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儿童;医疗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4-0009-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下,社会投资理念在西方国家开始发展,许多福利国家在改革的进程中加强了对儿童早期的干预,目的在于使儿童具备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儿童具备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参与的能力[1]。儿童作为一个民族蓬勃发展的希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儿童早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儿童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较少。相对于城市家庭而言,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对公共服务的支付能力相对不足;农村儿童家长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也较低,缺乏科学的养育知识。尤其在西部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宜的家庭环境。近些年,医疗卫生的重要性已在决策层和民众中得到广泛认可,全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从2008年的5%提高到了2018年的7.3%[2],但是总投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服务效果的必然提升,因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果不但受投入力度的影响,也与服务的供给效率相关。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状况起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多着眼于留守儿童群体或者教育等方面,对于0~6岁儿童群体在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方面的学术研究甚少。笔者以“农村儿童”+“医疗卫生”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仅搜索到21篇相关文章。为了解三峡库区农村0~6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笔者在重庆市万州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提出了建议。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下辖12个乡、29个镇和11个街道,作为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其农村儿童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于2019年10月在重庆市万州区下辖乡镇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0~6岁儿童的主要照看者为调查对象,由调查人员采取一对一填写问卷的方式,共获得238份有效样本,被调查儿童的基本特征见表1。

儿童的健康情况与主要照顾者密切相关,在被调查儿童中主要照看者是父母的占75.2%,主要照看者是祖辈的占24.8%。兒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养育理念和行为,本次调查中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为主体(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

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干预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两周患病率为指标对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两周患病率是指被调查居民中两周内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按照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概念,“患病”是从居民对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角度考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患病”,主要依据被调查者的自身感受和医务人员的客观判断综合确定[①]。本次调查根据家长回忆,获取孩子患病的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两周患病率为28.21%,比2013年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农村0~5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10.6%)高出17.61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时间正处于夏秋季节转换有关。其中,男童的两周患病率为33.33%,女童的两周患病率为22.22%,经卡方检验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少年儿童主要的疾病构成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本次调查以腹泻和咳嗽作为患病的表征询问儿童家长,结果发现以腹泻为表征的消化系统两周患病率为2.56%,以咳嗽为表征的呼吸系统患病率为26.92%,均高于2013年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农村的比率。

(二)农村儿童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医疗服务是指由医院或医疗技术人员向人群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本次调查通过医疗机构的可及性、两周患病治疗情况以及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综合反映农村儿童医疗服务的利用状况。

1.医疗机构的可及性。可及性是综合衡量公共服务分布的指标,它考察民众获得公共机构服务的难易程度。本次调查选择用样本儿童家庭与医疗机构的最远距离和距离分布来描述卫生服务机构的可及性。统计结果发现,样本儿童家庭与医疗机构的距离上四分位数为0.5公里,中位数为1公里,下四分位数为2公里,最大值为10公里。与笔者五年前的调查相比,医疗机构的可及性大大增强。而距离样本儿童家庭最近的医疗服务机构有27.3%为私人诊所,27.4%为村卫生室,36.5%为乡镇卫生院,8.8%为县医院。

2.两周患病治疗情况。本次调查的两周患病儿童中,59.09%的儿童有就诊,未就诊儿童的家长主要采取了自我医疗的方式(自购药),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感病轻,没有必要就诊。在就诊儿童中,两周患病治疗的首选地点为私人诊所(40.91%),其次是区县级以上医院(31.82%),而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的比例仅为13.64%。可见,当公共医疗机构不能方便地覆盖所有人群的时候,私人诊所有效地补充了医疗服务的不足。根据统计,就诊儿童的平均治疗费用为131.76元,其中自付费用均值为109.12元,报销费用均值为9.41元,报销费用均来源于新农合基金。

3.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40.91%的就诊儿童家庭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表示满意,表示“一般”的占36.36%,还有22.73%的就诊儿童家庭表示“不满”,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表3):对设备不完善表示不满意的家庭比例达到27.28%,是不满意比例最高的因素。其他的不满意因素包括药品种类少、技术水平不高、收费高、等候时间长等。此外,还有家长在调查中提及对私人诊所安全问题的担忧。

(三)农村儿童获得的公共卫生服务状况

给儿童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是保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提出了十四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本次调查包含儿童的计划免疫、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情况等。

1.计划免疫情况。计划免疫是中国政府的强制性服务,即不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状况如何,都应该落实。儿童计划免疫卡的建立比例就是度量这种基准化服务水平的基本指标。在本次调查中,明确回答有计划免疫卡的家庭比例为86.97%,没有计划免疫卡的家庭比例超过5%,未建卡率远高于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农村5岁以下儿童的计划免疫未建卡率(0.6%)。

除了计划免疫卡的建立情况外,本次调查还对第一类基本疫苗的免疫情况进行了调查,按照我国计划免疫的程序安排,婴儿出生后就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满两个月龄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满三个月龄接种百白破疫苗;满八个月龄接种麻疹疫苗等。本次调查得出的第一类疫苗接种情况如表4。接种率最高的是乙肝疫苗,超过90%;其次是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和百白破,都超过了80%;接种率最低的是甲肝疫苗,52.56%。

2.健康管理情况。儿童健康管理,尤其是0~36个月婴幼儿的健康管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0~36月龄儿童接受的健康管理项目主要有新生儿访视和健康检查。

新生儿访视是儿童保健的重点工作。根据研究,5岁以下儿童死亡最常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期;婴儿死亡的60%~70%发生在28天内的新生儿期;新生儿死亡70%发生在出生7天内的早期新生儿身上。为防止新生儿死亡,在新生儿出院3~7天內,医生及时上门访视十分重要[3]。本次调查发现,在回答“孩子出生后,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是否提供过上门访视服务”时,给予肯定回答的家长占51.28%,有41.03%的家长明确回答“否”。但70.51%的被调查家庭回答孩子在乡镇卫生院接受过免费的健康检查,孩子在健康检查中获得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见表5。由数据可见,农村儿童的健康检查中测身高、测体重、血常规检查和视力检测等常规检查项目的使用率最高,而其他项目的使用情况比较差。

3.健康教育情况。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承担农村居民健康教育工作的基层机构,应通过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农村居民提供有关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家长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积累、养育态度形成等过程除了受本身知识文化水平的影响外,还需要从外界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我们考察了七种影响家长养育知识来源的可能途径,根据调查结果(见表6),在家长回答的儿童养育知识来源中,除了个人总结经验、老人和亲戚等渠道之外,网络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超过了电视等较为传统的渠道,幼儿园老师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说明对家长养育行为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大众传媒和家庭经验传授。而发放资料和黑板报、各种宣传活动等知识获取渠道的比例并不高,县级和村级的宣传活动的效果对家长的养育行为的影响很小,基本上很难被家长感知。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当前三峡库区农村0~6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不到位

为了保障城乡居民的健康,2009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和2017年对规范服务内容进行了完善,其中涉及0~6岁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预防接种和儿童健康管理两大板块。在预防接种服务规范板块,明确要求必须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而在本次调查中,没有计划免疫卡的家庭比例为5.05%,说明预防接种档案服务还没有全面覆盖。在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板块,要求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新生儿家庭访视,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1.28%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过上门访视服务。在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方面,要求每年为4~6岁儿童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或血红蛋白)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生长发育、疾病预防、预防伤害、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导。然而根据调查结果,除了测身高和测体重两项常规项目使用率较高之外,其他项目的使用率都未能超过50%,说明0~6岁儿童应该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开设不全,致使农村地区的儿童群体未享受到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此可见,当前重庆市农村针对0~6岁儿童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还未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相关政策未能落实到位。

服务是否到位与项目资金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已经从2009年的15元上升到2019年的69元。在政府加大投入的情况下,规范项目资金的管理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关键。村医作为乡镇卫生院公共服务的分支,承担着通知、组织、登记儿童计划免疫和进行健康监测的重要任务。根据相关规定,40%左右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由村医承担的,应当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落实补助经费,从而达到公共财政资金用于“做事”的目的。然而,2019年河南省通许县朱砂镇全体乡村医生辞职事件暴露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资金未能及时足额发放等问题,使得村医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导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医疗卫生机构的顾客满意度不高

本次调查中我们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来评价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许多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将顾客满意度引入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中[4],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调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5],公民满意度调查成为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方式。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长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仅为40.91%。农村医疗服务质量低下,既有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历史原因,也有政府职能缺位的制度原因。尽管在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后,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对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年均增长速度[6],广大农民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大大改善,但未能解决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激励问题,导致基层无法留住优秀人才,这也成为广大农民对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不信任的主要原因[7]

此外,在患病儿童的就诊机构中,有超过40%的家庭选择了私人诊所,可见大量私人诊所的存在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看病难”问题,同时也带来服务质量监管的难题。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典型的“信任品”(Credence Goods),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消费者即使在享受了服务之后也难以辨别服务的质量,需要由专业的机构评估。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需要政府介入,进行服务质量的监管。然而,在三峡库区,由于山区的地理特征,农村人口呈面状散居,医疗机构分散,导致监管成本非常高,因此,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基层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能力不足

在农村,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本次调查显示,儿童家长的学历以初中和高中为主,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因此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传授育儿知识与技能,从而改善儿童生长的家庭环境。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共服务机构在改善家长养育和教育行为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宣传和社会动员能力不足。多年来,我国的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供给模式仍然是供给导向的,在靠近所服务群体的能力方面存在缺陷。農村的相关宣传活动频次不足,讲座的质量不高,形式单一,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宣传活动的效果不彰。此外,即使开展了宣传活动,也并不意味着家长的育儿能力一定会提高,还取决于群众的接收率以及接收效果。目前对于宣传活动效果的后续跟踪较少,缺少相应的反馈机制,这也是基层的宣传教育活动一直在做却并未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8]

四、改善农村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建议

儿童的健康、营养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标志一个国家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指标。早期儿童综合发展服务属于复杂的公共服务,它与简单公共服务的差别就在于它不是有投入就一定有产出的,复杂公共服务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投入水平,更取决于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范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不断实施,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在监测儿童健康和营养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的一些机制问题,提出提高公共部门效率的措施,奠定国家儿童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针对农村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在部分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通过幼儿园为入园儿童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幼儿园教师也在育儿知识与技能的宣传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将有助于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跨部门合作是整体性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整体性政府治理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思于1997年提出,“整体性理论就是政府机构组织间通过充分沟通与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9]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于我国地方政府探索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治理机制有较强的针对性。首先,整体性治理围绕结果和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设计,在不取消政府部门专业分工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合作,增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协调性。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需要系统设计有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跨部门政策,各部门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其次,整体性治理主张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应该共享信息、协调政策,形成灵活的调控机制。这就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改变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中政府各职能部门间信息隔断、政策衔接不畅的状况。政府从整体视野处理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中的现实问题,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下,整体性治理将有助于破解碎片化管理的困境,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

根据整体性政府治理理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还应当是多部门共同合作的事。因此,需要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该机制不仅要建立以主管县长为领导的联系制度,更重要的是这个工作机制要填补合作的工作内容,将跨部门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规范化,避免操作的随意性。例如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两部门建立跨部门共享的信息系统,可共享儿童的出生信息、入园信息等,就能在跨部门信息交流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再比如,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由民政部门提供结婚名单,为卫生部门提供孕前检查服务奠定信息基础;幼儿园开放服务与散发公共卫生部门养育材料结合、计划免疫与儿童早期教育结合等等,都会大大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

(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管理

虽然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总量逐年增加,但是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仍然不高,这与财政支出的效率有关。我国财政资金的支出一直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各级政府关注的是财政资金的获得问题,却忽视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10]。在缺乏严格的资金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资金分配的效果都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容易导致低效的财政支出。因此,提高财政支出的水平,建立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主体是县区级财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需要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来完成,因此,发挥乡村医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服务项目的落实到位。要提高村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需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县区级政府可以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细则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具体的操作细则,根据本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和任务量,合理测算各项服务补助或支付标准,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为依据拨付经费;同时完善绩效考核程序,以结果为导向,注重服务的效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但应注意避免因考核程序太复杂出现拖延拨付的情况。

另外,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可以列支从事基本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及劳务费,但没有明确相关费用补助的标准[11]。但事实上服务的补助资金在覆盖服务开展的成本之后,很难保证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而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缺乏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补偿机制,确保他们的待遇,从而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机制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制度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政府相关监管规则的制定及完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民办医疗机构有可能通过聘请低质量的医护人员、购买不合格的医疗材料等方式降低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大大降低了民众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这就需要政府对民办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并将监管结果公之于众,从而引导公众辨别民办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通过市场选择对其造成巨大的调整压力。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由于政府监管不力带来的监督困境。

对于公共医疗卫生机构而言,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政策的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重心应当转变为努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控制医疗服务的成本。基层政府应设立专门针对儿童医疗服务质量的投诉意见箱,安排专人定期对意见进行汇总处理,并督促被投诉的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此外,政府还可在网上设立意见投诉箱以方便市民投诉。在政府处理完投诉意见后,还需在网上对处理结果进行公示,以达到针对性改善服务质量的目的。

(四)多种方式提高基层机构的宣传教育能力

科学的儿童养育知识、儿童伤害预防和常见病的应急处理知识等对于农村0~6岁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基层机构应当在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可以通过上门访视、联合幼儿园等方式来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的知晓率;目前网络已成为家长养育知识的重要来源渠道,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提供视频讲座等线上宣传服务,以摆脱现场宣传活动频次不足的困境,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宣传教育活动的反馈机制,了解民众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以民众需求为导向调整宣传的方式和重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已在我国农村全面推行,目前来看,民众对家庭医生的了解和认可度并不高,但家庭医生在为民众提供一对一的儿童常见病咨询服务方面显然存在天然优势,可以以此作为突破口,树立民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心。总之,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政府提供的0~6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五、结语

农村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突出矛盾。制度缺失和制度缺陷是现阶段阻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均衡,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选择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证服务的质量,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另一方面还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及时获取民众的需求信息,因为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准确有效是建立在充分的需求信息基础之上的。农村儿童早期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关系着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国家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积累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积极地推动涉及儿童的各类公共服务的发展,确保农村儿童能够获得均等的、达到质量标准的公共服務。

参考文献:

[1] 梁誉,冯敏良.超越“奥菲悖论”:社会投资理念的兴起与转变——兼论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着力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88-92.

[2] 孙春兰.2018年全国财政预算医疗卫生支出1.5万亿[EB/OL].(2018-12-28) [2020-03-23].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8/12/28/534767.html.

[3] 新生儿访视,非做不可[EB/OL].(2016-04-12)[2020-03-23].http:// www.bjyqyy.cn/ Html/News/Articles/1726.html.

[4] 张权.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公共品供给效率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8(4):85-91.

[5] 周志忍.论政府绩效评估中主观客观指标的合理平衡[J].行政论坛,2015(3):37-44.

[6] 保基本 防大病 兜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成就综述[EB/OL].(2017-10-16) [2020-03-23].http://www.moa.gov.cn/ztzl/xy19d/fzcj/201710/t20171018_5842908.htm.

[7] 韩晓芳,朱恒鹏.北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0.

[8] 李雪峰.贫困与反贫困:西部贫困县基本公共服务与扶贫开发联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2.

[9] 韓兆柱,于均环.整体性治理、合作治理与合同制治理理论比较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5):45-52.

[10] 王彪.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1] 双爱琴.浅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用好管好公共卫生资金[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12):1624-1626.

(责任编辑:张新玲)

Research on the Utiliz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for Rural Children Aged 0-6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Zeng Yaqin  Shang Lei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

Abstract: The early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ldren needs the guarantee of the public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Field investigations have found that the two-week prevalence of children aged 0-6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In the utiliz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ow satisfaction with medical institutions,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projects, and insufficient publicity and mobilization capabilities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These issues are suggested to be solv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or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mprovement of fund management of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projects, strengthening of supervision of medical service institutions, and improvement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apabilities of grassroots institution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to ensure that rural children have access to satisfactory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Key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rural children;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①]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报告判断患病与否的依据是调查前两周内有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发生:(1)因疾病或损伤去医疗卫生机构就诊;(2)为疾病或损伤有过服药物或其它辅助性物理治疗;(3)因身体不适而休工、休学或卧床休息一天及以上的情况。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认为“患病”。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障碍、原因及对策分析
湖北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价及预警系统
生态原产地保护促进三峡库区绿色发展探讨
论金融支持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三峡库区桑园间作草菇可行性分析
三峡库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