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主问题”,成就高效课堂

2020-07-16吴传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老支书主问题伯父

吴传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鉴于此,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专门在第二单元教学生提问。在教学时若精心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便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就高效课堂。

一、从文章题目提炼“主问题”

抓住“文眼”来设计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会让自己的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带着问题,初读时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是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再读时,学生们懂得了租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可面对这样的屈辱,却只有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的志向。读到这儿,学生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少年周恩来的形象。

在“主问题”的引领下,本文的阅读层次分明, “为什么立志”这一阅读起点找得准,学生的读就有目的。这节语文课因为“主问题”的设计而高效起来。

二、从关键词中开掘“主问题”

文中的关键词里一般都蕴藏着“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主线。只要我们从中找出主线来设计一个主问题,定能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橋》(统编本六年级上册)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一个“揪”字就揪出了老支书的高风亮节,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这一点并非易事,这恰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后来反复研读,我决定从故事结局入手。故事结尾写道:“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在厘清老支书与小伙子之间是父子关系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既然他们是父子,老汉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中给‘揪了出来?”很快,学生明白老汉不“揪”出自己的儿子,那座承载着生命的“窄窄的木桥”是无法让“疯了似的人们”安全地跨过的,那座桥就有可能是儿子及乡亲们走向死亡的断魂桥。后来的村民们能“依次”过桥,就是来自这一“揪”。此时,一个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就出现在学生眼前,还让学生感受到了那极其纯洁的人性美——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懂得了老支书只是千千万万名党员中的一个,而“这座桥也是党员紧密联系群众的‘桥”。

三、从人物情感梳理“主问题”

李吉林曾说过:“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设计阅读教学还可以从人物情感当中梳理“主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1自然段中最能表达作者周晔悲痛的情感的一句话就是:“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读至此处,提纲挈领的“主问题”随之而至:“这是一个怎样的伯父?为何他的逝去会让身为侄女的周晔如此悲痛不已?”

带着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读到“谈《水浒传》”时,知道了这是一个关心、爱护周晔的伯父;当读到“笑谈碰壁”后,学生读出了伯父的风趣、幽默;当读到“救助黄包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时,一个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的伯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于是再读前面的那段话时,悲痛的语气中就饱含着对鲁迅无比的热爱、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敬仰之情。

深钻教材、理解文本是设计精当“主问题”的基础,课前充分研读背景资料,能使“主问题”的设计更有保证。教师平时还应强化底蕴,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设计“主问题”。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在“主问题”的引领下高效起来。

(作者单位:湖北郧西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老支书主问题伯父
执灯而立
秘密
一幅油画
伯父的黄昏恋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举报信
永远的愧疚
好处费
借给伯父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