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愧疚
2015-07-18郭相奎
郭相奎
饿,天天挨饿,饿得难忍难受,饿得似煎似熬,这是我初中学年的最大感受。
我饿,我的同学饿,天下人都饿,一个“饿”字,是那个年代用的最多的词眼。
那是一九六〇年,家乡的饥饿已至极限。瘦骨如柴的我,考入了河南濮阳三中读书,饿得整天头痛头晕,医生检查为营养不良,神经衰弱所至。
岁暮天寒,北风萧萧。那个星期三的下午,门卫——敲钟人老刘的话筒里,传出校门口有人找我的声音。
后背抵在校门上的一个干枯如枝、苍老病恹,满身尘埃的佝偻身影,扶着一把铁锹,锹把上缠着一个空布兜,要不是他主动向我靠近,我简直认不出,这就是我的伯父。
“大爷(老家对伯父的称呼),您是咋着啦!”
“小,快给我买几个馍吧。我饿坏了。”伯父颤抖着身体,声音是那样的有气无力。且带着几分乞求。我一阵心酸,跑去了食堂。
饭票夹里仅有六张馍票,这是我三天的食粮。我用四张票买了四个小小馍馍。说是一两面一个,仅多八钱,而且净是红薯面掺糠做成,也叫糠团子。
我跑回递给伯父。只见伯父急忙将四个糠团子捧在手里,迫不及待地张开饥饿的大嘴,一下狼吞虎咽了,好似没嚼几下。
“还有吗?”伯父问。
“只剩两张票了。”我正要往食堂跑,被伯父拦住了。
“留着你吃,快去上课吧。”伯父似乎知道,这是我三天的给养。
伯父没能吃饱,忍着饥饿,冒着嗖嗖寒风,就这样走了——摇摇晃晃,跌跌撞撞,踽踽艰难地挣扎着走了。
我望着伯父飘遥欲坠的身影,心里难过极了。这就是一向疼我爱我的伯父,这就是曾经风风火火的伯父,这就是平日庄重大方受人尊重的伯父,这就是往日身强力壮精神怡怡的伯父。而今天的伯父,却是如此的落魄。一阵心酸,我昏厥了。
后来才知道,伯父是那个虚晃盛世的年代去安阳大办钢铁,积劳成疾回家的。一路步行两百多里,怀抱饥寒,痛苦不堪。
回到家里不几天,伯父已病入膏肓,苟喘残延。接到报信,我急忙赶回了家。
伯侄相见,以泪洗面。伯父已不能讲话,只是挣扎着用力蠕动着嘴唇,断断续续,声音很小,小得简直听不清楚:“念——念好书,才能吃——吃——饱饭。”
“呣。”我擦着眼泪,点着头。
面对伯父生命的痛苦挣扎,沾泪的目光不忍直视,不觉移向窗外。窗外,那轮沉沉的夕阳,透过那株枯杆苍桑枣树的斑驳枯叶空隙,穿过西窗,洒落在伯父身上——夕阳、枯叶、伯父,三影叠加,是那样的悲壮苍凉,又是那样的凄苦残烈。
没想到,这竟是与伯父的最后一面,这竟是伯父的最后遗言,这竟是和伯父的诀别。没想到,苦难饥饿中的生命,是如此的岌岌可危,脆弱不支,如同一片枯叶,经不住风雨,随时就要脱落;就像吹琉璃咯蹦,一不小心就可能破碎。
安葬那天,大雨滂沱。伯父连个棺材也没有,是拆掉两扇木门,支成三角空间掩埋的。添土那一刻,我禁不住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我痛恨责备自己,如果把那两张票都买了馍馍给伯父,我饿上两天,多喝几碗盐水,也会撑过去的,或许伯父不会这么快去世。
伯父没有儿子,把我做为亲儿对待。我怎么也不会忘记,儿时常常给我送好吃的是伯父;上小学表演“驾着飞机望长城”的课文,受到老师和观众喝彩,第一个带头鼓掌叫好的是伯父;因家穷无好衣服穿,不能在村里古会上参加腰鼓表演,而哭泣时,第一个安慰我的是伯父;上五年级患肺炎时,领着我到处求医看病的是伯父;当我考入重点中学后,头一年几乎每个星期六下午,站在村头接我的是伯父……
至今,那久远的年代,模糊不了我清晰地记忆。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放学回家途中,下起了大雨。临近村头时,透过雨丝,就看到了站在那里的伯父,披着湿淋淋的蓑衣,拿一把为我准备的雨伞,分明已驻足久候了。伯父见我全身淋透,冻得嘴皮发紫,浑身哆嗦,撑着雨伞把我送回家后,又为我煮了一大碗白菜疙瘩汤,送来驱寒。我喝后出了一身大汗,才没有感冒生病。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面对涌泉之恩,却无以报滴水,于情于理,于心于面,都难以相对,愧对了伯父。我常常幻想,假若伯父还在,我会倾全部精力,全部感情,报答伯父。可惜,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人生征途无返程,往事逝去不再回。
无奈,我只能为伯父竖碑,刻下这段文字:伯父视侄如子,恩深如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然而,当伯父在时,我却无力回报;当我有力回报时,伯父不在了。但愿人生真有轮回,来世侄儿再来报答。
伯父,您早早走了,让侄儿被迫无奈地践行了“子欲孝,亲不待”这句让人追悔的古言。伯父,您知道吗,这让您心爱的侄子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吗?不仅仅是无限的思念,不尽的泪水,更是万分的自责,无比的歉疚。多少年,我的心,一直都侵泡在沉重的痛苦之中。
年年清明年年泪,天天思念天天情。一想起伯父,我就揪心的疼痛。那是深深的追悔,永远的内疚!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