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几何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算”与“思”(下)

2020-07-16

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 2020年5期
关键词:三棱锥二面角折痕

曾 荣

传统“作—证—算”,重在思维,多思少算

例1(2019年高考全国I 理科卷)如图,直四棱柱的底面是菱形,E,M,N分别是BC,BB1,A1D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C1DE;

(2)求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

上期我们已经对例1 作了分析,本期继续对第(2)问探索.

图1

【思路剖析】(综合几何法,利用三垂线定理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进行计算)

过点A作AH⊥A1D,垂足为H,连结MH.

因为底面是菱形,∠BAD=60°,所以△BCD为等边三角形,

因为E是BC的中点,所以DE⊥BC,所以DE⊥DA.

又AD,D1D⊂平面ADD1A1,AD∩D1D=D,

所以DE⊥平面ADD1A1,所以DE⊥AH.

又DE,A1D⊂平面A1DEM,DE∩A1D=D,所以AH⊥平面A1DEM.

所以AH⊥A1M,又AM⊥A1M,AH∩AM=A,所以A1M⊥平面AMH,所以MH⊥A1M,所以∠AMH为二面角A-MA1-N的平面角.

在Rt△A1AD中,因为AH⊥A1D,所以AH·A1D=AA1·AD,求得.

所以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为.

敲黑板

这里采用传统“作—证—算”的综合几何法求解,“作”后要进行严谨的“证”.此法运算量明显小于向量坐标法.

例2(2018年高考全国I 文科卷第18题)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 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

(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

(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

图2

【思路剖析】

本题是以折叠为背景的几何问题,研究此类问题,我们要理清图形变换前后在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上的不变性:

显性变换: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数量关系的不变性DC CM=,AD AM=位置关系的不变性CA CM⊥,CA CD⊥,CA AB⊥隐性 △ ≌△CAMCAD可求得AD BC==3 2,BD=3 3,可证得CD BC⊥可结合AB DA⊥ 证得AB⊥平面CAD,CD⊥平面ABC

第一问思路:证平面ACD⊥平面ABC的大方向是证线面垂直.通常的方法有:

思路①通过证明AB⊥平面ACD来证平面ACD⊥平面ABC;

思路②通过证明CD⊥平面ABC来证平面ACD⊥平面ABC.

第二问思路:

思路①直接作图法,分别求出底面积和高,利用体积公式计算;

思路②利用体积转换法,将求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转化为求规则几何体的体积.

【规范解答】

(1)证法一(通过证明AB⊥平面ACD来证平面ACD⊥平面ABC):

因为四边形ABCM是平行四边形,CM⊥AC,所以AB⊥AC.

又BA⊥AD,AC,AD⊂平面ACD,AC∩AD=D,所以AB⊥平面ACD.

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证法二(通过证明CD⊥平面ABC来证平面ACD⊥平面ABC):

连结BD.

在Rt△ACD中,DC=AC=3,所以.

在Rt△ABC中,AB=AC=3,所以.

在Rt△ABD中,,AB=3,所以.

在△BCD中,,所以.所以CD⊥BC.

又CD⊥AC,AC,BC⊂平面ABC,AC∩BC=C,所以CD⊥平面ABC.

又CD⊂平面ACD,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解法1(直接作图法)

过点Q作QE⊥AC,垂足为E,则QE∥CD.

解法2(体积转换法)

设三棱锥Q-ABP的高为h,因为,所以故.

图3

【归纳提升】

(1)研究线面位置关系问题,同学们要熟练掌握以下关系:

(2)求体积问题时,同学们要善于利用体积之比,将求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转化为求规则几何体的体积,即将一个高和底面积不易求的几何体,转化为高和底面积都容易计算的几何体.善于转化,可使问题越变越简单.

解决立体几何证明和计算问题,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灵活地选用综合几何法和向量坐标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遵循“解而优则选”的原则,多思少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试牛刀”见第48 页)

猜你喜欢

三棱锥二面角折痕
立体几何二面角易错点浅析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综合法求二面角
求二面角时如何正确应对各种特殊情况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求二面角的七种方法
折痕
双舱船
两道三棱锥题目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