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分离1例
2020-07-15汤喜红杜小娟
汤喜红 杜小娟
患者男,76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短10余年,加重伴喘息1月”。1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并加重伴喘息,夜间不能平卧,当地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双下肺重度感染、呼吸衰竭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余年。查体:体温36.4℃,脉搏89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0/60 mmHg。双肺呼吸音低,闻及散在喘鸣音。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 7.07,二氧化碳分压72 mmHg,氧分压48 mmHg,血氧饱和度66.2%);心脏超声:心包少量积液,肺动脉收缩压高,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深静脉超声:右侧腘静脉血流淤滞;心电图(图1):窦性心动过速,频率102次/min,心电轴右偏,肢体导联低电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顺钟向转位,Ⅱ、Ⅲ、aVF及V1~V6导联T波低平、倒置,心房分离,极缓慢房性逸搏心律,频率32次/min(↓处)。
临床医生给予全天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祛痰、平喘、抗凝及预防应激性溃疡等治疗,第12天复查心电图(图2):窦性心动过速,频率102次/min,心电轴右偏,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顺钟向转位,Ⅱ、Ⅲ、aVF及V1~V6导联T波低平、倒置;心房分离,极缓慢房性逸搏心律伴不齐,频率27~32次/min(图2↓处)。
图1 入院第1天使用无创呼吸机前心电图
入院第13天,患者突然出现大汗,继而呼之不应,心电监护仪示:血压78/45 mmHg,心室率44次/min,急查心电图(图3):交界性逸搏伴窦性夺获二联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顺钟向转位,T波改变,心房分离,极缓慢房性逸搏心律不齐,频率33~37次/min(↓处)。
本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低氧高碳酸血症,抢救无效死亡。
图2 入院第12天心电图(使用无创呼吸机)
图3 入院第13天突发呼之不应时心电图
讨论本例患者3次心电图中均可见2种形态P波,一种为窦性P波,PR间期固定,窦性激动下传心室;另一种是窄、小而尖的P′波,频率较慢伴不齐,27~37次/min,P′波与QRS波无关,P′波出现在QRS波前、后,与T波重叠或落在窦性P波上。图1记录时,并未使用无创呼吸机,让患者多次屏气后,P′波仍然缓慢地、规律地出现,且较呼吸频率快(此时呼吸频率24次/min),P′波与随后使用无创呼吸机时复查的2次心电图出现的P′波形态一致,考虑发生了心房分离。
心房分离的心电图特征是在基本节律(窦性或异位节律)的基础上还同时独立存在一个局限性的异位房性节律,具有双向阻滞圈,它不能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心室。异位房性节律通常是缓慢的,偶尔也可能是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据此,可分为以下4型:① 单侧缓慢的异位房性节律,是心房分离中最常见的类型,2组独立出现的P波中,一种一般为窦性节律,也可以是异位节律,能下传心室形成QRS波。另一种P′波形态窄小,频率常在30~50次/min,P′P′间期可略有不齐,其后绝对没有相关的QRS波。2种形态的P波各按自身节律出现,互不干扰。② 单侧心房颤动型,窦性P波与心房颤动波同时存在。窦性P波与其后的QRS波不受心房颤动波的影响。③ 单侧心房扑动型,少见,基本节律常为窦性,异位心律为局限性心房扑动,但F波较一般心房扑动的F波要小。④ 单侧房性心动过速型,更少见,基本节律常为窦性,局
限性异位心律为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医生在诊断房室分离时,首先一定要排除心外干扰因素:如辅助呼吸机所致的伪P′波(为一系列与呼吸周期一致的规则波,但这种波后常有一小阵高频颤动波,伪P′波在屏气后可消失),及肌颤所引起频率不同的伪P′波等;其次,排除房性并行心律、房性早搏未下传。房性并行心律时P′波与窦性P波差不多大,可见夺获、融合波,且P′波可下传心室,而心房分离波时P′波窄、小,绝对不能下传心室或出现夺获、融合波;房性早搏未下传时P′P间期固定,而心房分离时,P′与QRS波无关[1-2]。
心房分离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在病危或临终前出现[2],是一种少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现,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