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海诗韵
——古筝重奏曲《透明海》的音乐特征与表现意境
2020-07-15吴莉
吴 莉
引言
古筝在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习筝人数的不断增加,一大批优秀的古筝当代作品纷涌而出,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播的积极推动力量。这其中,古筝重奏作品的创作引起了作曲家们的关注,并得到筝界的广泛重视,对古筝艺术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人们期待出现更多既能够充分展现中国文化意蕴,同时又能够体现当代艺术创新形态和精神追求的原创性作品。
由作曲家陶一陌教授为八台古筝而创作的古筝重奏曲《透明海》,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古筝重奏类作品,作品在艺术传承与语汇创新方面有着很好的融合与呈现。乐曲创作于2017年4月,并于同年5月在台北音乐厅首演,得到业界广泛赞誉。2018年,作品入选当年“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本文将从作品的诗情与曲意、音乐的律动与艺术形态、音乐的音场营造与刻画,以及演奏与音韵呈现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透明海》的音乐特征与表现意境展开分析论述。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研究,可以对古筝重奏类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
一、诗情与曲意的相互映照
《透明海》以诗歌为引,以写意为抒,以时代语汇为笔触,借海与透明之寓意,以景带情,借景抒情,抒发和表现爱的真谛。为此,作曲家创作了一首别具一格的诗歌,可以认为这首诗歌就是《透明海》无声的引子和美妙的题解,从中可领略《透明海》的思想与内涵:
如果,
树是透明的,
我们会看到旋出曼妙弧线的年轮。
如果,
花是透明的,
我们会看到蝴蝶留下的一片片彩色的吻。
如果,
云是透明的,
我们会看到一颗颗水滴正在轻柔地唱吟。
如果,
海是透明的,
我们会看到天空把蓝色的墨水注入海的深沉。
如果,
就在这一刻,
时间是透明的,
你会看到谁静静地守在那里,
等着与你一起驻足黄昏?
树、花、云、海是写意的景致所感,更是拟人所致。最终,人与人心灵的交合,在海的凝望下,在穿透阻隔的“透明”的万物依伴下,在等待的宁静与深远中,将爱的真谛渐渐渲染与呈现出来。
大凡写海的作品,都是通过海而写人,《透明海》也不例外。《透明海》以诗情映照曲意,赋予大海以情和意。蓝色的诗,蓝色的海,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当把诗歌的“海”与音乐的“海”关联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诗歌联想到音乐,反之,又可以通过音乐联想到诗歌。诗潮乐海,同根同源。诗歌与音乐相互交融、相互映照,浑然一体。
首先,呈现在第一古筝上的《透明海》音乐主题,既是对诗的美好诠释,又是对海的由衷赞叹,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挖掘。《透明海》的音乐主题简洁、凝练,在不逾越一个八度的范围里,旋律的动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音乐主题在娓娓倾吐中缓缓而至,悠然舒展。
谱例1 《透明海》四3—10小节(1)本文谱例均摘自陶一陌古筝八重奏《透明海》。
当主题在高八度重复时,第一古筝以摇指的演奏方法,更增添了音乐的透明感,就像迎面吹来一丝凉爽的风。
柔美、愉悦、惬意的旋律,平静时就像一叶漂流的扁舟;欢悦时恰似一只盘旋的海鸥,或是一群低飞的海燕……诗情画意的《透明海》的音乐主题,既是诗的回响,也是情的映照。我们吟咏诗歌,弹奏乐曲,聆听大海的声音,投向大海的怀抱。
二、律动与形态的写意描摹
在《透明海》中,作曲家巧妙地利用持续性织体、重复感乐节的律动来描摹音乐的形态。应当说,这些对于构成《透明海》的音乐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题段(第1—24小节),第二古筝与第四古筝以均匀的节奏,反向演奏的琶音而形成的固定音型,好似在静怡的海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构成了微波荡漾、连绵起伏的织体音型,而第三古筝平稳、持续演奏的泛音,又似乎像海面上泛起的粼粼银光,给“透明”的大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谱例2 《透明海》
从上例可以看到,琶音与泛音之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富于律动感的持续性织体犹如在湛蓝的海面上泛起的层层波澜和绽放的朵朵浪花。律动的织体是清澈、透明的,而透过“透明”的织体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深邃广袤的海底——蔚蓝的光影在摇曳。
当音乐主题由第一古筝在高八度重复呈现时——请注意这时已由两台古筝演奏,这样无疑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深度。第二古筝与第四古筝照例延续之前的反向演奏的琶音所形成的固定音型,而第三古筝则终止了泛音的演奏,改为在内声部以摇指的方法来铺陈、增厚内声部。在这里,第三古筝摇指演绎的“哼唱”恰似心潮滚动一样而富于摇荡感,在平静的大海深处注入了不平静的思绪。
在乐曲的对比中段(快板部分)的第一部分,首先由第二古筝奏出轻巧、欢快的旋律(第25—32小节),第三古筝则以鲜明的点状跳音增添了跳跃感和灵动感。当第一古筝高八度重复第二古筝旋律的时候(第29—32小节),第四古筝也以跳音来配合第三古筝而“闯入”进来,并加强了低音声部的重音以及f力度的渲染。在这一段落里,连续切分及连续重复的曲调,恰如孩童们在海边嬉闹追逐,而洁白的浪花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其间。
在中段的中间部分(第33小节开始的展开性部分),第二古筝出现了由前面切分节奏演变过来的新的更加鲜明的切分节奏,而大二度和音也增添了一份明快、好似浪花四溢的音响效果;第三古筝则以单纯的点状音型,来表现活泼、轻松的情绪;第四古筝则放弃了前面的跳音奏法,改为加强低音声部及在弱拍上弹奏欢快、活跃的“华彩”音调,而在第37小节,第四古筝又把“华彩”音调传递给第三古筝的上方声部来弹奏,而下方仍然伴以点状音型,使整个段落保持了曲调与织体的高度统一。
谱例3 《透明海》
可以看到,通过古筝跳跃性的切分节奏以及颗粒性演奏技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音乐的贯穿感和动态灵性,让我们似乎能够透过“透明”的浪花看见了海底的涌动,透过“透明”的蓝色大海看见了阳光投射的点点斑斓,而那斑斓之中是我们的曾经和未来,和我们跳动的心。
三、音场与空间的拟真拓展
在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中,尤其是在标题音乐中,以各种不同体裁如交响乐、交响诗、交响音画等来表现大海的作品不胜枚举。当今,在我国的音乐作品中描写大海的也屡见不鲜。但是,以中国民族乐器,特别是古筝来刻画、模拟大海的音乐作品却是非常少见的,尤其是以单一音色的乐器来描绘大海的作品更是鲜见。
在《透明海》中,作曲家以“音场”来刻画和营造音乐的音响空间,并以新的演奏技巧来重塑新的大海形象。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作曲家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锐意的开拓精神,这一点从本曲独具匠心的古筝弹奏技法即可窥见一斑,这也正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仅就作曲家在《透明海》中如何运用刮奏等技术手段来营造音乐的音响空间略作分析。
在《透明海》中段的引入部分,作曲家以12个小节的复合和声效果及渐强和渐弱的对比手法,造成了紧张的音响氛围和宽阔的音场空间,预示着海潮的即将来临。
在整个中段部分,先后出现了独立的三次大段刮奏,且这些刮奏不是过渡性质,而是担负着总体艺术呈现的作用。相同的刮奏,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第一次刮奏段出现在第54—61小节;第二次刮奏段出现在第62—71小节,与第一次刮奏段是连续进行的;第三次刮奏段则出现在中段之后和第一部分主题再现之前的第86—94小节。独立的三次大段刮奏,相当于三次大的“浪潮”。下面以第一次出现的“浪潮”为例:
谱例4 《透明海》中段第一次出现的“浪潮”
从谱例4可以看到,造成渐强效果的手段是依靠八台古筝自下而上的递增或传递(泛音刮奏过渡到实音刮奏)来完成的(从第八台古筝开始至第一台古筝结束);反之,渐弱则是依靠从实音刮奏转换至泛音刮奏(结合音量的逐步削减)来完成。在刮奏过程中,作曲家与演奏家运用创新型的演奏技巧和声音特征,通过泛音与实音的变换、左手义甲快速刮弦等,从而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音响效果。
解决泛音与实音的衔接问题,如同解决声乐的“换声点”一样,需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强化问题的解决。在《透明海》中,作曲家采取音量变化(从pp—f—pp)的手法,帮助音乐更好地“穿越”演奏节点。大幅度的渐强和渐弱造成了潮起潮落、浪打沙滩的音场空间,强时就像潮水般汹涌,弱时犹如浪花般轻盈,音乐充满了宽广的幅度和巨大的张力。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左手义甲快速刮弦”这一演奏技法的运用。在层层跌宕的海浪中(持续刮奏部分),左手义甲快速刮弦以相对自由的方式从不同声部出现,创造一种特别的音场形态,音乐的空间感被迅速拉伸,迅疾的刮弦声如天空传来的声声海鸥啼鸣,与大海的波涛遥相呼应,令听者宛若身处大海之畔,仿佛海鸥正从头上低飞而过,海浪已把衣履打湿。
综观以上所述的演奏技法,都为作品创新型的声音特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当把人的情感注入演奏技术中时,音乐的空间感便获得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
第二个“浪潮”过后,第73小节处,中段的音乐主题再次出现。
谱例5 《透明海》中段音乐主题
这时,第73—76小节的音乐主题,由一台古筝在弱奏(pp)的持续低音的衬托下,如同海滩上的款款脚印,由远至近,似乎听到曾经的欢乐脚步再一次不期而遇。随后,被压缩的第77—79小节的曲调及织体是第37—40小节曲调及织体的又一次再现。而后,第三次“浪潮”(刮奏)又通过复合和声的效果及渐强和渐弱的对比手法再次出现。
“浪潮”过后,风平浪静。原来淹没在雾海中的一叶扁舟,又以半遮、半掩的面孔,一半的音乐主题在海平面上出现。
应该注意的是,主题再现时织体是变化再现的,也就是说,由最初的富于摇荡感的织体变为单纯、含蓄的织体,特别是泛音的再次运用,似乎又增添了一丝惆怅感。
从第98小节开始,音乐主题在高八度上重复,而且是主题段落的完全重复。这时的织体又回到了最初的“摇荡”织体,从而无论是旋律还是织体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再现。
结尾则以泛音的刮奏形式,并从pp—f—ppp的渐强到渐弱的幅度来结束全曲。
四、演奏与意韵的相衬互润
单一音色的重奏曲,特别是八台古筝这种形式,要完成乐曲意境和内涵的完好呈现,在演奏方面需要有细致入微的把握。以乐曲主题部分的陈述为例(参见谱例2),其中第一声部为歌唱性主题线条,第三声部则是与之有一定对应关系的断续呼应;第二和第四声部是流动性织体,呈现海面微澜起伏、延绵不休的形态。这段音乐的处理,需要各声部在音色把控上有明确的区分。首先各声部的触弦方式和触弦位置应有所差异,在颗粒形态和光泽度方面寻求不同,从而缔造音色的不同“景深”,让声部之间更具立体感。二四声部的“波澜织体”,应在弹奏中有意识地适度转换触弦位置,通过触弦“游移”,两个声部在转换时还应以错落的方式进行,造成音色微妙的动态变化,营造海面波光粼粼摇曳的形态与意境。
乐曲中几处大段的刮奏(参见谱例4)在音乐的表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它把海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特别是一些特殊演奏法的运用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这几段刮奏在演奏上要特别留意,一般性的演奏是无法到达乐曲要表达的情绪和形象的:
首先是泛音刮奏的方法问题。乐曲采用了泛音刮奏与实音刮奏的变换处理,两种刮奏的衔接就成为了需要特别注意的位置。作曲家利用力度变换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实现“换声点”的跨越。但在实际演奏中,要注意利用刮奏位置适时平移的技术和力度控制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两种音色的“无痕”贯通。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原”乐曲所要表现的大海层层跌宕的浪涛之境。
其次,此部分的古筝不再按声部划分为四组,而是八台古筝独立处理自己的演奏。因此,每一位演奏者的刮奏处理都要有意识地相互协调,在速率、幅度,以及起伏张力等方面应有所区别并相互支撑。从第八台筝到第一台筝的逐步加强,以及反过来的逐步递减,都需要做好相互间的演奏衔接。
同时,左手义甲快速刮弦的演奏处理十分关键。对于音乐要表达的音场状态和氛围意境,左手义甲快速刮弦的作用极为重要。作曲家没有明确左手义甲快速刮弦的具体时间点,乐谱所标示出的是一个大概的位置,仅提示左手义甲快速刮弦是相互间隔的,这就意味着演奏者有着充分的自由度。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精心的演奏考量和声部间隔设计,这种自由度的出现恰恰很有可能造成在实际演奏效果上打折扣,比如刮弦的位置重叠、力度层次缺失等。因此除了时间点之外,左手义甲快速刮弦本身在演奏处理上的音色控制、刮弦的长短(包括速率问题)、两指夹弦力度差、音量变化等,都需要有精细的统筹考虑。只有这样,音乐的空间感和灵动感才能得到有效展现,也才能充分表达乐曲的核心意韵。
结语
古筝重奏曲《透明海》的成功上演,不但促进了古筝艺术在学术和文化层面的探索,而且为丰富古筝重奏作品在音乐教育、研究与艺术实践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对《透明海》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把《透明海》的主要艺术特色做如下归纳:
首先,《透明海》体现了鲜明的诗乐相间、景情相合的特征。作品以诗歌为乐思的铺展提供依托,同时以多筝重奏的形式给予作品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涵以恰当的表达和揭示;其次,作曲家将中国特有的线性旋律美学与古筝的弹拨点状音色特点相融合,并通过八台古筝在舞台上的同时呈现,使古筝的层叠形态和韵律铺陈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再次,通过古筝演奏法上的创新和声部动态、声场营造等方法,塑造出了更加多元、拟真和丰满的音乐形象。同时,乐曲的呈现形式和一些独特技法的运用,更加强调技术与音韵的有机融合,这也在演绎方面给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透明海》透过海而写人,透过海而寓意。筝似海,海如诗,筝海诗韵,筝海和鸣。如果海是透明的,愿海的情怀永远浸润我们的心灵;如果音乐是透明的,愿她的音韵永远映照我们心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