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0-07-14金震

考试周刊 2020年55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语文素养

摘要: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关键的地位与教学价值。叙事性作品在教材中不但所占比例大,而且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可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普遍偏低。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从而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整体感知;语言感悟;语文素养

叙事性作品,即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小学语文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可以培养自己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教学好叙事性作品,发挥叙事性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思路

敘事性作品的本质是叙事形式的文学载体,由于叙事的定义较为宽泛,所以这类作品的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叙事性作品的文学体裁和特征较为突出,其中涉及的情节、人物形象、作品内涵等都有着较为鲜明的表现。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何更好地理解叙事性作品中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教学指导,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叙事性作品很多,而且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也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帮助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思路,首先,应该全局引导,带领学生掌握作品的梗概,帮助学生建立作品的宏观框架,设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其次,教师对作品中关键的场景以及人物特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想,通过讲故事、对话等方式还原作品情境;最后,教师对作品的主旨进行升华,带领学生更进一步分析作品,对作品中的人物、场景与情节等进行再次总结。教学通过上述的教学思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事性作品,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二、 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描述和具体环境的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并了解故事梗概,也就是要从大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学生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

(一)把握文章“六要素”,概括核心

我们都知道,叙事性作品一般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六要素”搞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就可以掌握文章脉络。

我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28年”,地点是“井冈山”,主要人物是“朱德”,故事的起因是“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经过是“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结果是“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慢慢出示了一组关键词:心疼、找扁担、敬爱,并指引学生借助这三个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有的学生这样说:“1928年,朱德同志在井冈山带领战士们去山下挑粮,战士们心疼他,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借助这样的步骤,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大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借助文章“关键句”,概括核心

借助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叙事性作品里就有能直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的最后一段:“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爸爸斩钉截铁地一句话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叙事性作品都有显著的关键句,千万不可以生拼硬凑。不过,倘若我们有工夫去学习寻找关键句,这对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关键的教学方法,也是阅读训练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多阅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训练自己的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地采用各种恰当的朗读方式。

(一)教师范读

范读,即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要带有色彩的扮演书中每一个角色的语言,要读得惟妙惟肖,为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感情朗读。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听了没有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成功地范读,不仅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遐想,还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想象补白

补白,是启发学生将书读厚、读深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设计补白,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似,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先扶后放的手段,重点指导第三、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中第五幅插图描写的是小壁虎艰难爬行的过程,这一路爬行,小壁虎先找小鱼,再找老牛,最后找燕子借尾巴。因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内容的留白,仿照课文进行拓展,思考小壁虎还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么样。

四、 编排课本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课本剧,就是通过对所学课文进行编剧、表演。课本剧来源于文本文字,是在对文本高度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对话、动作等表演形式真正地再现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

策划《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中“啃干粮”这一场面的编演时,我这样启发学生:

教师:在外奔波劳累了一天,李时珍和和弟子庞宪在一座破庙暂住了下来。在破庙里,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呀?

学生:啃食干粮,借月光记载药草,冒险品尝药草的味道。

教师:什么是“啃”?

学生:“啃”就是用力咬的意思。

教师:那你能做个“啃”的动作吗?

学生:(做动作)

教师:真用劲呀!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劲呢?

学生:干粮被风干了,变硬了。

教师:是呀,从这个“啃”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已经在外奔波很久很久了;但他们丝毫不介意干粮已经被风干成硬块。来,再请你面带笑容“啃”一个。

学生:(做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纷纷模仿“啃”的动作)

教师:李时珍在月光下记载药草的功效,冒险品尝药草的味道也有很多动作,大家可以想一想,做一做,看谁表演得最逼真。

认真捕捉、演好每一个动作,用体态语言表达出学生自己对整个故事的感受,能为整个课本剧的表演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做到由内化到表达,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总之,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该站在新课程的高度,关注各种文体的课堂教学,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学生“语文”、教学生“语言”。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强化“语用”意识,才能有效指引学生向“语用”更深处漫溯。

五、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更加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阅读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塑造人文素养,锻炼思维品质,而且也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亚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20(3).

[2]陈丽霞.在阅读中感悟在品鉴中升华: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叙事性文本“品鉴式”阅读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

[3]车华丽.浅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叙事能力的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20):60.

[4]陈元山.叙事性文本的教學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4):28-29.

作者简介:

金震,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语文素养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浅谈“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