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加强感恩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20-07-14黄国辅黄冠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感恩中华传统文化感恩教育

黄国辅 黄冠

摘要:感恩具有个体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加强感恩教育,无论对个体成长还是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感恩教育,当报知遇之恩而尽忠,报祖国之恩而深爱,报养育之恩以尽孝,报友朋之恩而明义,报夫妻之恩还以礼,报逢缘之恩广为仁。在感恩中进行感恩教育,以教育之爱去引发受教育者爱的回应。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1-0005-04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悠久、最绵祚的民族之一,虽历经内忧外患万千劫难,仍能国祚民福、繁荣昌盛屹立于东方,究其原因,正是具有优秀的文化且深深根植于广大国人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那些为了国家社稷不畏牺牲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们的家国情怀,那些为了报答父母而奉亲尽孝的感人故事,那些为了朋友兄弟情谊义薄云天的凛然壮举,那些患难与共互谅互让的恩爱夫妻,那些萍水相逢却慷慨相助及受人一时之惠却终身相报的无数感人事迹等,其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灵魂!今天,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正在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而奋勇前行,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感恩教育是关键。所谓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或者说就是滴水之恩而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1],感恩是爱和快乐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

一、加强感恩教育,报国家之恩而尽忠

加强感恩教育,增强爱国情怀,时刻感念组织知遇、培养、信任之恩,忠于国家民族、报效人民。诸葛亮之所以被无数仁人志士所称颂,除了他足智多谋、通古博今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忠,他忠于主上(刘备刘禅父子)、忠于汉室、忠于国家。他之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感念白帝城托孤的信任之恩,感念自己本为一介白衣书生却能运筹帷幄决胜疆场,匡扶汉室的抱负得以施展之恩。伊尹佐商汤亡夏、吕尚辅武王灭纣,他们都是为报知遇之恩,否则,他们也可能默默无闻,一事无成。对此,王安石曾赋诗云:“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等等,都是感念知遇之恩、忠于国家社稷的报恩之士。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未被当时朝廷重用,却仍矢志不渝地或爱国为民、或奔走呼号为民请命、或投笔从戎战死沙场的志士。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词,“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等都是他爱国忧国的呐喊。还有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精忠报国的岳飞,“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顾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毕生致力于收复河山却又报国无门的辛弃疾等。古往今来,这样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

今天,身在组织、被组织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各级干部,当感念组织给我们平台、信任、培养与支持,理应全力以赴工作、建功立业来感恩组织、服务群众。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但事实上却不然,诚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要常怀感念组织之恩,忠于国家社稷,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为民情怀。然而却有些身居高位的人不仅不感恩组织全心为民,反而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简直罄竹难书!有些人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有些人拉帮结派,游离于组织之外;等等。如果这些人懂得感恩,哪怕少许,都不致于走向反面,成为组织的败类、人民的公敌!

二、加强感恩教育,报养育之恩而尽孝

加强感恩教育,终身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奉亲尽孝。父母给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个中艰辛不言而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力所能及地尽一份孝心,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

百善孝为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宗教”,胡适针对外国人嘲讽我国没有宗教信仰时曾说,中国是有宗教的,那就是《孝经》。孟子告诫道: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古往今来,中华大地发人深省的奉亲尽孝故事不胜枚举,其中许多已是家喻户晓。如因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董永故里被称为孝感(湖北省孝感市)。又如缇萦救父的故事。西汉时期,山东名医淳于意因得罪了当地权贵而被诬告获罪,按律须押解京城长安行刑,十五岁的小女儿缇萦决定陪伴照顾父亲,两千多里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终到京城,为给父亲申冤,她又勇敢上书朝庭,甘愿为奴以救其父,汉文帝感慨缇萦一片孝心,孝行着实可嘉,便降旨使其父沉冤得雪并废除了相关酷刑苛法。还有像王祥为满足继母因病想吃鱼的愿望,而在严冬里卧冰求鲤的孝行故事,等等。

在当代也有不少感恩尽孝之人。如中华十大孝亲敬老楷模、荆楚理工学院的刘芳艳,14岁起就赡养照顾双目失明、体弱多病的母亲,并带着盲母上大学,边学习边打工边照顾老母亲。又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孟佩杰,她5岁那年,其父因车祸丧生,寡母在不得已将她送人领养后也撒手人寰,8岁那年,其养母因病瘫痪在床,其后,他的养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从8岁起,她就独自一人扛起家庭重担,跑步上下学,急匆匆回家料理瘫痪在床的养母刘芳英和全部的家务活,为报养母收养之恩,她不离不弃,毅然担起了这对她这么小年纪的孩子来说太过沉重的担子,一直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她又毫不犹豫地将瘫痪的养母带着一边上学一边侍奉,每天为养母揉腿按摩、端屎端尿、擦洗身子。其实,当地政府也表示愿意帮助她安排好养母,而她选择了尽孝,不给政府、他人添麻烦。相比之下,却有一些子女,自己锦衣玉食、宽敞别墅、豪华车辆,而自己的父母却是衣食不保、栖身简陋、年老体衰出不了门,他们既没有物质上的孝敬,也没有平时精神上的慰藉。有的子女视父母为陌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还有的子女不仅不孝,反而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众所周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黄雀也知衔环,动物界的这些感恩父母和报答恩人的行為,不知现实中那些不孝之子作何感想?如果这些人知晓传统文化,懂得传统孝道,明白尽孝乃为人立世之本,则断不致如此忤逆不孝,既伤害父母,又破坏社会和谐。

还有不少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奉行独身主义,不结婚或丁克,让父母们为之操心着急,食之无味,夜不能寐。他们不明白传统文化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不仅辜负了养育自己的父母,而且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三、加强感恩教育,报友朋之恩而明义

加强感恩教育,时常感念友朋相助之恩,彰显大义。被追奉为关圣帝君、武圣人的关羽,论文韬武略、战场杀敌,很多人都在他之上,况他还有自负轻敌、大意失荆州以致蜀国丢了大片土地、孙刘联盟破裂、张飞丧命、几十万大军东征惨败夷陵,气急败坏的刘备也命绝白帝城之事,但这些都没能影响、抹去他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光辉形象与崇高地位,究其原因,即是他的桃园结义那一拜,为大哥兄弟一诺终身,义无反顾。在高官厚禄、封候拜将面前他封金挂印,千里单骑护嫂奔兄;与既是宿敌又是恩人的曹操狭路相逢,是擒是纵的艰难抉择之际,他置性命之忧的军令状于不顾,放走了他而舍生取义;在痛失荆襄、败走麦城英雄末路之时,他大义凛然慷慨赴死。要说刘备之于关羽,也只有结拜兄弟之情并无同胞手足之实,但却如此感恩相报。他是一诺千金掷地有声的大丈夫,他是义薄云天、生死度外的真英雄,无愧为大义之人和忠义的化身。

四、加强感恩教育,报夫妻之恩还以礼

加强感恩教育,经常感念夫妻互爱之恩,相互以礼、包容彼此,增进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夫妻二人由于出生家庭、成长经历以及性格爱好、立场角度等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必然会有不少分歧,磕磕碰碰与争争吵吵在所难免,双方应感念夫妻之情,尽量包容对方的小缺点与不足之处,经常交流沟通,以使夫妻之爱日久弥新。夫妻恩爱则家庭和睦,老人心情愉快,孩子健康成长,并且这种相互感恩的和谐家庭,也会影响身边的其他夫妻及其家庭。常言道,家和万事兴,而家兴睦邻的关键是夫妻感念夫妻之爱,感念“一日夫妻百日恩、报答平生未展眉”。相反,如果总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都要对方服从、服务自己,迁就、忍让自己,只想获取而自己不愿付出,把夫妻间的矛盾都归结为对方之错,既不反思自己之过,也看不到对方之优,更不感念夫妻之情,把矛盾激化升级,互不相让,会导致离婚,伤击无辜,使父母伤心,让孩子垂泪。201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离婚夫妻数占结婚夫妻数的40%以上,有些省市高达50%甚至60%;我国离婚率甚至高于不少发达国家。尽管这种高离婚率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不感念夫妻之恩、不珍惜夫妻之爱。这既是不负夫妻之责,也是不负家庭(夫妻双方的大家庭)之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负社会之责的个人主义自私表现。

五、加强感恩教育,报逢缘之恩广为仁

加强感恩教育,不时感念相逢之恩,珍惜缘分,重视交集之人,主动付出,广施仁爱,对他人之恩倍加报还。马克思指出:从本质上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共同组织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今天,社会分工更趋精细、人员关系更为紧密、人们交往更加密切,可以说,任何人的任何行动、作为和成就,都离不开他人的配合、支持与帮助。因此,要不时感念给予我们帮助,哪怕是微不足道帮助的人,并尽力感恩回报。

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中的过往之人,即便是不曾谋面的人。萍水相逢自是缘分,同船过渡当是五百年难修,因此,对这些人都不应冷眼旁观。鲁迅先生曾深情地说过,“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难料,当他人有需要时,我们应主动伸以援手,以报有缘之恩。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寒、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以替人漂洗麻片衣物为生的老妇人见此情形,将自己一碗饭分一半给韩信帮他度过了饑寒。若干年后,助刘邦夺取了天下、被封候的韩信,专程对当初给予一饭的漂麻妇人馈以重金相报(此即为“一饭千金”的典故)。伍子胥当年遭追杀,被一渔翁舍命相救,很多年后罢兵以报当年救命恩人之子,让其国家民众得以保全而受赏,这就是“感恩图报”及其由来。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影响深远的感恩故事,广为流传。而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却有些人对于素昧平生之人的竭力相助,反倒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好像别人欠了他什么,是应该的,心中少有感恩,更不思回馈报答。曾看到一个报道:一位普通工人省吃俭用,先后资助过27名学生的中学、大学学业,当他老了病倒在床,却没有一个人慰问,更无一人上门看望!看完后我沉默良久,这些被资助过的人怎么了?这位素不相识、本身并不富裕、节衣缩食来帮助你们的人,难道他本该如此吗?一句电话问候、一次登门看望就那么难吗?难不在这些,难在他(她)没有感恩之心、不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有些人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忘了自己的祖国,丢了自己的祖宗,言必称西方,崇尚自我、崇拜金钱,抛弃我国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不知道自己是谁、忘了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这样的人被全社会所不耻,也终将被淘汰。卢梭曾说过,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是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一些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大肆鼓吹他们的价值观如何适用于先进文明,其实不然,与中华优秀文化相比却是黯然失色、相形见拙。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感恩始终是中国人民不断践行与推崇的普世价值。感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不经意的投资,播种善因、必结良果,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更是一种美德[2],当一个人的行为不属于应尽义务,而是一种自觉贡献时,就不仅具有道德的价值,而且更具美德价值了。因此,中华文化是足可坚定自信的文化。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援助和支持以各种方式予以感谢,并在国内疫情还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派出了若干支医护专家团队奔赴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他们援助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和世界人民及时分享防控经验和医疗技术成果,再次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知恩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笔者一直有感于晋文公重耳,因介子推曾割股相救,当他复国成功后招介子推入朝为官,而介子推却为了专心孝敬侍奉老母,便带着母亲坚避绵山(即今山西介山,也因介子推而改此名)不出,文公不得已烧山逼其下山赴任,却致介子推母子被焚致死,从而下令全国,每年这一天禁火寒食以感恩纪念介子推,是为寒食节。当将这一节日作为咱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感恩节,以不断加强感恩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并将寒食感恩节及时向世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符合“非遗”全部条件),以彰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感恩报恩的民族,寒食节比西方感恩节要早两千年!在纷繁的现实中,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着诸如循私枉法贪腐者、忤逆父母不孝者、欺上瞒下失信者、为官不为者、见利忘义者、为富不仁者、损人利己者、偷税漏税者、坑蒙拐骗者等等,凡此种种,归其一点,都是缺乏感恩之心、不知恩图报甚至恩将仇报的结果。可见,大力弥补感恩教育的短板与缺失已是十分紧迫和相当重要的了。

概而言之,当报知遇之恩而尽忠,报祖国之恩而深爱,报养育之恩以尽孝,报友朋之恩而明义,报夫妻之恩还以礼,报逢缘之恩广为仁。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着重要意义[4]。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感恩宣传,大力加强感恩教育,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感恩之心深入人心、让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使感恩之行内化于心自觉而为,让感恩图报充满人间、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凤琴,赵虎英.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一项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749-1764.

[2] 高德胜.感恩教育:从直觉到自觉[J].中国教育学刊,2019(3):89-96,102.

[3] 黄国辅.略论中国当过自己的感恩节——寒食节[J].荆楚学刊,2018,19(1):5-7,27.

[4]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12.

收稿日期:2020-01-13

作者简介:黄国辅(1964-),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黄冠(1989-),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王妍]

猜你喜欢

感恩中华传统文化感恩教育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