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施策略让学生乐于质疑

2020-07-14龙学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质疑培养策略能力

龙学萍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笔者从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入手,研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53-0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但是,当下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强。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该课题组也对我校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提问情况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7%的初中生希望教师能够让学生提问,但只有4.23%的老师能偶尔留出时间供学生提问,只有13.03%学生有强烈的主动提问的意识;仅有1.13%的学生会经常对老师和课本知识持怀疑态度。

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长期不让学生提问并主动思考,学生就可能出现过于信奉权威、盲目接受知识的情况。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回归课堂本位,巧施策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语文阅读的规律,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要关注学生的质疑需求和阅读期待

一些语文教师讲课时,几乎从来不问学生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以《灰姑娘》一课为例,中美教师的讲课方式有所不同。美国教师在讲课时这样向学生提问;①你喜欢故事中哪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②午夜12点的时候,如果辛黛瑞拉没有跳上车,会出现什么情况?③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后妈,你会阻止辛黛瑞拉参加舞会吗?④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中国教师是这样提问的:①预习了吗?文章出自哪里?作者是谁?作者生平?②故事讲了什么道理?③如何给文章分段?相比之下,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关注学生的质疑需求和阅读期待。

教师应坚持学生本位的课堂理念,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想办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要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总认为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质量不高,那么就会影响上课进度。其实只要学生敢于提问就是令人欣喜的。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要知道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了解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用聪明来形容骗子合适吗?老大臣和官员真的诚实、称职吗?大人们维护的只有面子吗?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人性的思考,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逐步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对人性有全新的、深层的解读。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去反复阅读文本,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期待,并考虑如何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堂,从而使学生的质疑生成与教师的教学预设巧妙的重合。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挑战的兴趣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了避免学生过于信奉书本和权威,教师在讲课时,要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矛盾之处或不足之处,让学生探索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读懂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巧妙布局。如讲解《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短,没有深究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挑一挑作者的“语病”,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经过反复阅读,学生发现四处不合理的地方。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学生认为这句话用词啰嗦。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学生认为这句话所使用的量词不恰当。③学生發现独往湖心亭看雪与后面的舟中人数矛盾④“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学生认为这句话答非所问。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再进行仔细研究,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张岱特定的人生境遇下的寂寥、怅惘的感伤之作。这一堂课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了学生怀疑的精神、治学的态度和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也避免了学生过于服从权威。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于“无疑”处“善疑”,并根据教材设计相应的活动,那么课堂就会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引导学生紧扣语文学科特点质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学生一味深究语文学科以外的疑问,势必会削弱语文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提问。

(一)问词句

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是会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词语的语境、象征、指代、修辞、修饰、双关等意义,还要让学生多思考体会文中关键句、结构句、修辞句的含义、作用以及表达效果等。

如《老王》中的比喻句赏析:“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学生认为作者将熟人“老王”比作“僵尸”,虽然从外形来看很恰当,但从感情来看不合理。为此学生展开讨论,从“老王在行将就木之际,还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来送给杨绛”来看,老王已然把杨绛一家看成是这个世上他最为可亲的人,但杨绛却没有这样的亲近之意,对于老王的以往示好,她们都是拿钱来客套的拒绝。所以行将就木的老王在她眼中就是让她害怕的“僵尸”,甚至只想拿钱打发老王赶紧走。这样看来,“僵尸”的比喻就是恰如其分了,这句修辞的解读让学生自然理解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真正原因是作者辜负了一个善良人的善意。

(二)悟文法

要想全面把握一篇文章,还需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主题表现、观点论证等写法技巧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质疑提问的环节,让学生多发表意见,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如对《猫》的主旨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作者通过养猫来表现失去心爱的小猫后的难过之情,还有冤枉猫后的负罪感。但养过小动物的学生却对“我们”一家人是否真的爱猫提出质疑。因为“我们”一家人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虽然喜欢,但仅视作玩物,不关心猫的死活,以至于两只小猫悲剧告终,还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竟没弄清真相就虐打小猫,致使猫离家后死在外面,所以“我们”对动物是没有爱心的。讨论后学生认识到作者最终想表达的对于人类以强者自居,如何对待无辜的弱者的深刻自责和反省。

(三)品文化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但当代学生很多文化现象并不理解或认同,让学生多提问题,然后结合创作背景、资料链接进行文化解读,可以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

如学习《次北固上下》,学生在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问到书信可以邮寄,为什么要让大雁去捎带呢?教师解释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古诗中的常见文化现象,该诗句中的“归雁”就是寄托思乡之情的意象。古诗中不仅用“雁来寄托思乡之情,还有其他的意象,我们来找找看。然后让学生从相关诗句中了解到,“明月”“杨柳”“浮云”“子规”等也是古诗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常见意象。一番积极的探讨中,学生了解到中国古典诗歌崇尚含蓄,其中有无优美巧妙的意象就是诗歌的重要看点之一。

(四)练思维

质疑式阅读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习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质疑活动:文章矛盾处在哪里,作者的表达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文章的观点与事实的逻辑支撑是否能说服你,你觉得文章写得怎么样,还能从哪里进一步修改会更好等。

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有学生提出“小说要着力表现梁山好汉的智谋,为什么不以梁上好汉的行踪作為叙述的重点,反而着力去叙述杨志怎么押送生辰纲呢?教师没有给出解释,而是组织学生将梁山好汉作为叙事主人公,对人物行踪和小说情节进行改编复述,学生脑洞大开,补充了小说中很多没有的情节,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情节的来龙去脉解释的一清二楚,然后学生感觉改编后的故事索然无味了,还是原文的情节扣人心弦、神秘感十足,学生在质疑活动中既体验了小说悬念设计的妙处又训练了思维。

五、要巧用方式引导学生解疑

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应全盘包办,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孔乙己》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自学简单的地方,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有规律的地方只讲一处,如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以前讲过,本课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应让学生自己分析。让学生体会文中感情,以读代讲,分析人物形象。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问题,如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孔乙己这样一个小人物去写,他是喜剧人物还是悲剧人物?这些话题对学生认识作品的时代意义有很好的帮助。再次,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写作,学习文章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最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要讲清楚。如孔乙己为什么不愿脱下长衫,为什么不靠体力去养活自己,读过圣贤书的丁举人残忍地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学会了质疑,能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知识的“探索者”,从而受益终生,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总之,新时期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师应树立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探索学生质疑反馈的处理策略,鼓励学生带着预习质疑有目的进入课堂,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来解决疑问,唤醒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讨论、答疑解惑的阵地,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质疑培养策略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