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
2020-07-14何丹红
何丹红
【摘 要】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选中,古诗文阅读的比重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古诗文;课堂效率;以读代讲;群文阅读;文言并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85-02
语文教材改革后,古诗文比重增加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有所得,变得尤为重要。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笔者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读代讲”,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味诗文的内容和情感
俗話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读”是最关键、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尤其应保护、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文,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和情感,极为重要[1]。
笔者曾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尝试这种“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颇有成效。在这堂课上,笔者设计了八次诵读活动。第一遍,全班一起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第三遍,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后进行点评。第四遍,在学生点评和教师补充朗读方法后,全班齐读。第五遍,学生自己读一读诗歌标题,结合注释,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第六遍,默读诗歌,体会一下诗中哪些词句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和思念之情。第七遍,听音频,学习如何朗读整首诗歌,再全班一起朗读。第八遍,自由朗读并背诵诗歌。这样八遍朗读下来,同中有异、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起教师自己为学生分析并强行灌输知识,或者只布置一些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看着诗歌绞尽脑汁地分析,这种“以读代讲”“由读而悟”的方式无疑更轻松、有效。另外,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积累古诗文也大有裨益。在本堂课的最后,全班同学都能背诵这首七律,就是最好的证明。笔者认为,要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以读代讲”应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二、课内外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群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新课改对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初中用了统编版教材之后,更加注重了“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强调突破教材,使用“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思路。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古诗文阅读也逐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2019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说明》中也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基本读懂与教材篇目难易程度相当的古诗文。因此,教师在古诗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也绝不能局限于教会学生掌握课内的知识,而应注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群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笔者之前听了本校徐老师上《孙权劝学》一课,对此实践颇有心得。首先,徐老师在上课之前提前让学生自己查找并阅读《三国志·吕蒙传》一文,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吕蒙其人和“孙权劝学”的意义。其次,在学完《孙权劝学》一文后,徐老师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课外阅读《伤仲永》,其用意有二:一是培养学生自读与所教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二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读书的重要性”,这与《孙权劝学》一课所蕴含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且徐老师所选的这篇《伤仲永》的作者是王安石,与《孙权劝学》的作者司马光乃是政敌,然而两人对读书、学习的看法却如此一致,这样学习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群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不可不培养。
三、“文言并重”,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的能力
古诗文阅读之所以难,就在于它是用文言写成的,即相比阅读现代文,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多了一道工序,必须首先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然后才能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情感。而文言字词的意思又很复杂,同一个字放在不同的句子中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这就给学生理解上带来的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古诗文时会格外注重“言”的积累,即总会花很多精力让学生记住、掌握、巩固课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的意思,而相对忽略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的能力。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古诗文会仅仅局限于理解诗文大意,而很少去体味诗文的内容和情感,至于内容是如何表现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更加不会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去深究了。这就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流于表面,那么他们阅读课外古诗文的能力又怎会提高呢?
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应当“文言并重”,不该重“言”轻“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做到“文言并重”,教师不妨尝试一下“依学而教”,即学生原本就懂的不必教,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必教,学生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后能学会的也不必教。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讨论后仍然存疑的知识点。这样看来,教师完全可以将“言”的教学和积累放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至于课堂上,除了极个别难点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还应把时间用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的能力,因为这才是学生更需要指导的地方[2]。如笔者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时就这样尝试了一下。课前,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词义。为了让学生切实做好这一步,笔者特地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对重要字词句意的理解。这样到了课上,笔者就只把作业中出现的几个有问题的字词句意疏通一下即可。而后,笔者只出示了两个问题: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词人的“狂”体现在哪里,词人又是如何来表现这种“狂”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就能步步深入地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偏差并给出及时的指正,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如此安排教学还能节省课堂时间,待学完这首词后,笔者还留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了苏轼的另外两首词,从而实现了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思路。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对苏轼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收获颇多。
可见,要想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文言并重”,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的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重在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在“吟哦讽诵”中学习古诗文,重在培养学生“群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文娟.提高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11(10).
[2]蒋香梅.论如何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