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视域下优化失地农民营商环境的路径
2020-07-14黄艳蕊
摘要: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过程中,各种开发形式也迅速发展,用地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失地农民。虽然征地补偿款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了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但是农民长期生存权益的保障仍然需要通过再就业实现。本文从当前海南省营商环境现状,结合海南省失地农民特点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在海南自由贸易背景下打造和谐营商环境对策,旨在为推动海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海南自由贸易;失地农民;营商环境
海南自由贸易区是国家在海南省全岛建立的试验区,也是国家推动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对于该区域的规划立足于国际视角,由浅及深,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海南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部分特殊群体——失地农民,他们的土地被城市建设征用,如若忽视对该部分群体生活和未来就业的关注和管理,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为此,借助海南自由贸易区推动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打造全新的营商环境,从多个渠道增加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且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当前海南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近年来,海南省在招商引资、打造营商环境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一定不足,且这些不足极易被忽视,影响本省经济向前发展。如其中不见面审批在完成一系列手续后,扔需要见面将已经上报到网上的材料送至窗口。再者,简政放权初衷是为了方便企业办事,但由于事项下放不明确,导致企业办事难上加难。此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参与经济发展。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失地农民群体特点
失地农民是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中,由于建设用地需要其土地被征用,导致失去耕地的一类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属于特殊失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将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引导他们放弃第一产业的生存方式[1]。不仅如此,还要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本省的营商活动当中,通过创造性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可见,失地农民群体具有特殊性、群体性,且文化水平并不高。因此要促使该部分群体更好地发光发热,从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南自由贸易视域下优化失地农民营商环境的路径
1.坚持开放创新原则
创新和开放是优化海南营商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因此面对新生业态,要敢于推陈出新,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营商机会。同时,从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及情节等角度出发,对轻微违规经营的行为予以处罚,让参与主体能够在规范的法治氛围内经营。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可以避免少走弯路,通过组织到上海、深圳及香港等地进行调研和学习,将对方的先进经验与本地特点结合,构建适合海南自身发展的营商环境。针对失地农民群体特点,可以通过培育中小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有效解决农民的生活和工作问题,最大限度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2.营商便利化
营商便利化不单是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限,其核心在便捷性。在保证公共安全和利益的基础上,简化审批事项的报审要求,将不合理、不必要的事项取消,如简化注册、注销等制度,取消一般投资项目备案等,为企业经营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当前,各级政府及部门分别搭建了一些政企沟通平台,但都各自为政,效果并不理想[2]。为此要优化本地归口管理制度,提供统一的跨部门沟通平台,能让上级了解到企业诉求,与此同时,还能确保企业及时接收到相关部门下达的政策和指令,打造和谐营商环境,从而推动海南省经济健康发展。针对本地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失地农民要占据一定招工比例。建立就业安置奖惩机制,奖励政策落实较好的企业,反之则减少其优惠及支持力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劳有所得。
3.优化产业升级
“互联网+”背景下,个性化需求将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的到来为失地农民营商带来全新契机,政府可以鼓励发展类似的特色劳动密集型项目,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并加强对该部分人的技能培训及就业创新政策指导,让失地农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全新的产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3]。诚然,失地农民失去了大量土地,但开发区周围的大量土地仍然需要劳动力,因此可以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开展与服务相关的产业,如旅游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等,将现有特色區域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逐步打造支柱性品牌产业,鼓励失地农民建立信用联合体等,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海南省自由贸易的发展。如利用马村港、东水港等具有一定渔业发展基础的港湾,打造特色健康美食等项目,使海鲜美食与近海捕捞、海钓等项目有机结合到一起,真正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且能够展现海南省的全新面貌,助力海南逐步走向国际化。
4.完善二级服务
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并不高,故要继续完善乡镇就业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就业信息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理性的就业。由于失地农民长期参与农耕,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并不熟练,但好在互联网时代使他们接触到了手机、电脑等设备,相关部门需要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设备搜索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就业和创业[4]。在实践中,相关部门要适时将各类信息整合,建设专门的服务平台,将社会、行业前沿信息传递给农民,为他们提供选择。如条件允许,还可以定期开展创业交流会,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提高就业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是海南省顺利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贸易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关注不同群体,还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管理和引导,坚持开放和创新原则,立足于国际贸易,从宏观角度学习和引进先进经验,推动适合失地农民营商的产业发展。还要完善营商便利化,相关部门要切实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有关政策和法规的调整,真正意义上为失地农民就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结合自由贸易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做好二级服务,为失地农民提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优化营商环境中,达成共识,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蓝庆新,韩萌,马蕊.从国际自由贸易港发展经验看我国自由贸易港建设[J].管理现代化,2019,39(02):35-39.
[2]刘思瑞.中国(海南)自贸区解纷机制创新路径研究——以经验梳理为视角[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26(03):69-77.
[3]陈恩,李丽.传统农村社区的外源性转型及适应机制——基于一个海南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田野调查[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2):89-95.
[4]李俊莉.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黄艳蕊(1979年—)女,河北人,硕士研究生,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国际旅游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俄语教学、境外旅游。
课题项目:
2019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科学研究项目,“自贸区(港)背景下海南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以三亚市为例”,课题编号:Hnky2019-99,主持人:黄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