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打比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2020-07-14邱爱国祁燕丽

天津教育·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邱爱国 祁燕丽

【摘  要】低中段学生抽象思维薄弱,认知经验浅显,遇到较复杂的纯数学气息浓厚的学习材料,就经常出现一些知识上的盲点、认识上的空缺点等问题。“打比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脚手架”、一个理解思考问题的平台。巧用“打比方”的教学策略,既优化了教学设计,降低了知识难度,又减少了学生的外在认识负荷、心理压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关键词】打比方;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实践成效

一、概念的界定

1.比方:是指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

2.打比方:是向别人解释一个问题的良好方法,比方打得好,形象生动,就容易让人明白。

二、研究的背景

中低年级孩子普遍存在生活经验不足、认知经验浅显等问题,面对复杂的纯数学气息浓厚的学习材料,更显得困难重重,经常出现一些知识上的盲点、认识上的空缺点、思维上的断层面。例如:看不懂学习材料,靠胡思乱猜;不理解基本概念,靠死记硬背;不知道算法算理,靠大量训练;不明白理解的重要,求完成任务等一系列学习上的疑难困惑。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提出的认识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从减轻学生外在认知负荷的角度来改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启迪我们,要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前知识认识水平程度,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调整学生的认知负荷。而数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中提出:数学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善于举例。可见,“打比方”也是数学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所谓“智者善喻”,有智谋或智慧过人的人善于比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打“比方”,既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更是师生之间互动,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三、研究的成效

我们的“比方”有时不一定非常贴切,但不严格的理解总比严格的不理解好,它犹如一剂强心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数学经验,触发其思维灵感,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杜威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就现在带学生出校门禁止较多的现状下,“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只有借助“比方”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来实现。

1.借助“比方”,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学“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个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品,一个学生演除数,一个学生演余数。除数:大家好,我叫除数。余数:你好啊,大哥。除数:你好啊,小弟。余数:为什么我总是比你小呢?除数:因为你老跟在我屁股后面啊。(学生大笑)余數:为什么我必须比你小呢?除数:小弟,你是一个数平均分后剩余的部分。余数:这样啊,如果我比你大怎么办呢?除数:平均分的时候,是根据我除数的大小来分的,如果你比我大,被除数就可以再分一次了,商就会加1。余数:哦,明白了,平均分的时候如果刚刚分完,我就不存在了,我是平均分后的剩余部分,我一定比你小。

通过“打比方”,把除数和余数分别比作“大哥”与“小弟”,生动形象。以后学生出现“余数比除数大了”这种错误,教师只要一句话点拨:你大哥小弟搞错了,学生立即领会,大大提高了订正效率。

2.运用“比方”,解释数学现象。方法好教,道理难讲。如教学“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我打了个狗吃肉骨头的比方:“狗看见前面有肉骨头,它会笔直地冲过去。狗都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我想以后学生看见狗就会想起这个“比方”的。

又如认识小括号,人教版一年级10-2-3,可以写成10-(2+3),有的学生到了五六年级还要忘记小括号。为突破这个重难点,我比方教师现在要将脚上的两只鞋扔到教室外面,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一只一只地扔,另一种是先将两只鞋捆扎在一起然后一下子扔,结果都是将两只鞋扔到了外面。丢鞋子游戏中的一根带子,就是小括号,先要把两个数捆起来,我们只有先算出2+3的和,才能用10去减。接着,我乘胜追击,把小括号比作贵宾卡,告诉孩子小括号的本领可大了,它像一张贵宾卡,贵宾的特权是可优先办事不用排队,小括号的作用,就是在一个算式里可以先算小括号里的。生活中谁不想做贵宾呀,一张贵宾卡牢牢地把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印在了“贵宾”们的脑袋里。

3.依托“比方”,解决数学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当学生不能解决某个问题时,只要带他到实地去看一看,那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40分钟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带学生一一去实地观察,但如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那问题就简单多了。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4页思考题: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用一次,□+□=□+□=□+□=□+□=□+□

孩子们经过反复思考填出答案,我板书:

再引导学生观察其中藏着的秘密,大家发现是大数配小数、小数配大数,我立即接上:“原来是大手牵小手呀!”学生顺势接上“快乐一起走。”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的歌词形象地总结出了解题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在很多低段数学习题中都能用到,以后每当用到此方法,小朋友们都会情不自禁说:“大手牵小手,快乐一起走。”

4.凭借比方,加强组织教学。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主持人大赛》决赛中,把这个节目比作一列行驶的动车,自己比作播音员,列车将到达终点,比赛也将结束。我把每节课也比作一列行驶的动车,动车开始在我们绍兴东站,旅客们有的下车、有的上车。现在动车已停止检票,要驶向下一站杭州站,要先上车,等会儿去补票,否则要丢在绍兴了。这一出真灵,避免了一个环节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时,动作慢的学生还在埋头苦干前一个环节的现象,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进入下一个内容。

(二)发展了学生素质

1.增强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打比方”的教学策略,像天降神兵,悄悄地把一些数学问题移步换影成为学生熟悉的事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久而久之,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有趣、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师的和蔼可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提升了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打比方”能培养孩子们的联想能力、推理能力、类比能力、建模能力等等,学生在生活中找原型,在经验库里找经验,化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深刻,转沟堑为通途,积累了数学经验,沉淀了数学思想,收获了优异成绩。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

3.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修养。数学知识是有“根”的,它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打比方”好比桥梁,让数学与生活握手,学生渐渐地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方法、头脑来观察、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修养。

(三)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当教学中出现困惑,学生似懂非懂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去找一找身边理相同类不同的事物或现象,把它搬到课堂来做“消防兵”,现场“救火”。这样促使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全方位地把握教材,提升了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拓宽了我们的思维,逼着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生活富有诗意,让我们的工作轻松自如。生活是数学知识根植的最为丰厚的土壤,是学生建构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最为直接的武器。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比喻道:“经验是根。”学生的学习就好比在经验这个“根”上接枝,“接得上去”“活得下来”。作为教师,无非就提供让“根”成活的土壤,“打比方”就是改善土壤,使土壤更肥沃的有机物。

参考文献:

[1]林秀銮,张贤金,吴新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打比方”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6).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