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2020-07-14兰振林
兰振林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即促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教育领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我所在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同事们就这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照实验组,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就具体实现途径与大家共享。
一、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指出,大部分小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在完成既定目标时会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但难以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因为个体的能力有限。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方式,不仅能弱化组员之间的劣势,还能在相互合作中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在分配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此才能合理地分配小组合作成员。此外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详细地讲解理论和计算技能等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能自主探究,和其他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深入学生内部,适当为学生提出指导。
以“整理房间”一课为例,该章节在于让学生体验分类过程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在正式活动之前可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活动中应明确告知学生活动要求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实物图上帮助小强整理好房间。学生在此过程中可选取自己喜欢的整理方式,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整理拨浪鼓、小熊、汽车、篮球等玩具;有的学生负责整理笔、文具盒、笔记本、书等文具;有的学生负责整理衣服。学生在整理房间的活动中有效地增强了学习兴趣,而数学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感受到“类”的含义和分类方法。毫无疑问,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性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从逻辑关系层面分析,先有疑问,再有思考,疑问是思考的前提,而思考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需要先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敢于针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或自身对所学知识不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增强独立思考的意识。
以长方形相关知识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长方形内角和为360°,这种直接式的知识灌输会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惯性思维,以后只要提到长方形内角和就会想到360°,而不会主动思考为何是360°。对此,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讲解长方形内角和理论知识时,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后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大家知道这个长方形内角和是多少吗?”借助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计算内角和,并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高年级后就因各种因素不敢举手提问和发言,再加上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这项单一枯燥的科目毫无兴趣。对此,数学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再以“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即:“老师今天有件事需要大家帮忙,可以吗?”学生听了之后瞬间集中注意力,教师继续说道:“前些天,有位朋友送给我一幅画,主题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老师很喜欢这幅画,因为它很有创意。现在老师想在这幅画的四周镶上绿色,但不知道需要多長的彩条,大家有什么办法帮老师计算一下吗?”学生认为需要计算绿条的长度和了解长方形的周长。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除了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长和宽。”教师:“这幅图的宽是15厘米,长是35厘米。”有学生提出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呢?”数学教师将问题反抛给学生,学生全程带着帮教师解答问题的心态探究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效地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紧贴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毫无疑问,教材和新课标有着紧密联系,更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如果数学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那么就需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问题导入法,使学生了解重难点知识。但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经常忽视学生的内在潜能,更忽视学生的提问能力,因而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活跃学生大脑思维。
教材改革是长期完善的过程,虽然教材编写者在编写中尽可能地遵循教材编写基本原理,以及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并贯彻循序渐进和深入浅出的原则,但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以至于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要知道深入基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判断最有发言权,毕竟他们要将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技能,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实现。对此,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入法时应站在客观角度解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应用教材。
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就提出问题:“大家喜不喜欢小动物?都喜欢什么品种的小动物啊?”由于这个问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都纷纷踊跃发言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有小鸡、小兔子、小猫、小狗,小乌龟等。数学教师紧接着提问:“大家知道每只小鸡和小兔子分别有几只脚吗?”学生:“小鸡有2只,小兔子则有4只。”教师在此情境下顺势引入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装有小鸡和小兔子,但我们不知道笼子里究竟有几只小兔子和小鸡,只知道两种小动物有22条腿和7颗小脑袋,那大家可以帮老师计算一下笼子里分别有多少只兔子和小鸡吗?”在上述教学中,数学教师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中,以逐层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学质量。
四、鼓励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都处于浅层阶段,教师在实施实践性学习时应注重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可观察和触摸的真实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为例,此两节教学目标为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顶点、棱、面、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图形表象过程,增强空间观念的同时积累图形和空间的学习经验。首先教师引入新课,先为学生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之后将许多的纸张摞在一起问学生这还是长方形吗?然后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
其次让学生用手触摸长方体纸盒的面,学生触摸后会感到它很平,再运用两只手握一下长方体的纸盒并提出问题:“有何感觉?为何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告知学生长方形会占有一定空间,而这种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形状可称为立体图形。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如果在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课堂秩序,对此应合理选择时机,使动手操作实践性教学发挥最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
[2]连志珍.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师,2018(5).
[3]刘发美.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7(12).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