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时期美国对华与对苏物资援助航线比较

2020-07-14马天新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马天新

摘 要:二战时期,美国出于战争局势变化以及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需要,根据《租借法案》分别对中国、苏联进行物资援助。中美两国开辟的“驼峰航线”与美苏双方开辟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空中走廊”,不仅缓解了中苏两国战时物资短缺的压力,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无法抹杀的贡献。这两条物资援助航线的开辟与运行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需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但是在航线的开辟、运行以及影响上各有千秋,这不仅折射出中苏两国在国情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也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诉求,所采取不同的战时合作策略。

关键词:“驼峰航线”;“阿西空中走廊”:物资援助;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91-02

二战时期,美国由于法西斯侵略势力在欧洲、亚太地区蔓延,已危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安全,美国逐步打消“中立”的想法,对法西斯由妥协绥靖转变为坚决抵制,继而对中国和苏联进行援助。通过同中国、苏联多轮的协商谈判,于1941年同意租借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展至中国,同年与苏联签订了《对俄供应第一号议定书》;期满后续签《对俄供应第二号议定书》。这些文件的签署以及后续实施,极大地支援了中国与苏联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为“驼峰航线”与“阿西空中走廊”的开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文就“驼峰航线”与“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空中走廊”(以下简称为“阿西空中走廊”)分析对比,试图阐明二战时期美国对华和对苏物资援助空中航线方面的特点与异同。

一、美国对华和对苏物资援助航线的开辟背景

(一)“驼峰航线”开辟的背景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日军的进攻方向划分为两支,及从自北向南的进攻,更改为自北向南与自西向东同时推进,此外日本海军为配合陆军作战,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企图切断中国从外界获取援助的通道,将中国军队逼退至西南大后方,接连攻陷香港、仰光等主要城市,继而实现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于日本的构想。尤其是仰光的陷落致使中国赖以生存的外资援助国际通道被破坏,中国政府所需的战略物资无法输送到境内,国民政府有朝不保夕的势态,在此形势下,为缓解中国物资补给压力,中国与美国协商合作开辟出一条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航线以维系中国政府的生存,这条航线被称为“驼峰航线”。

在日军截断滇缅公路之前,中国飞行员曾尝试探索一条从西南大后方通往外界的可靠航道,“中国方面在1941年3月开始接受美国租借法案援助后,便着手开辟中印航空线和勘测中印公路路线。”[1]期间曾多次尝试开辟多条运输航线,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虽然美国政府对在群峰耸立的高原开通运输补给线抱有谨慎的态度,但在中方外交人员与中国航空公司的共同努力之下,罗斯福总统仍然表示:“无论日本人取得什么进展,都会找到方法来实现飞往中国。我们记得,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是第一个站起来反抗侵略者的人。”[2]美国决意开通出新的援华物资空中运输线。滇缅战役后,中方开辟出汀江——昆明、宜宾——汀江、泸县——汀江的三条主要航线。1941年11月中美共建的“驼峰航线”开始通航。

(二)“阿西空中走廊”开辟的背景

“阿西空中走廊”的开辟是由于美国对苏海上运输的现状无法满足苏联对德作战的需要,美国对苏联已经开通的物资供应航线主要为:北方航线、波斯航线以及太平洋航线,北方航线是三条航线中里程最短的航线,但是由于德国潜艇在盟军运输航线区域设伏偷袭,导致通过该海域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例如4、5、6月,在载着522万吨物资的84艘船只中有23艘被击沉,终抵摩尔曼斯克港的仅为44艘;波斯湾航线通往伊苏边境的铁路设施非常落后,此阶段的波斯湾航线还处于建设阶段;北太平洋航线相对比较安全,但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未充分发挥运输潜力。”[3]加之,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阿留申群岛,直接影响到北太平洋航线的运输量,客观上加速了美苏共同开辟“阿西空中走廊”的进程。

“阿西空中走廊”开辟协商的过程与“驼峰航线”相比更加曲折,苏方对美国的援助有所防备,双方间的不信任感仍有存留。苏联对美国提出的借用西伯利亚空军基地作为租借飞机的转运站的方案,斯大林察觉到美国此举的另外意图并予以回绝,“以阿西空中航线太危险为由不再谈论相关事宜”[4],即使之后苏联在此争议上的态度有所缓和,但是苏联仍拒绝美军进入西伯利亚的提议。同时明确指出由苏方飞行人员来完成租借飞机的运输任务。苏联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禁止美军借助援助飞机之际侦探西伯利亚地区实际情况的企图,谨慎地做出了关于苏方自提租借飞机的决策,将“阿西空中走廊”输送飞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化被动为主动摆脱不利的外交地位。“驼峰航线”中的运输人员除中国人外,还有三分之一的美国飞行员参与其中。

二、美国对华和对苏物资援助航线运营的比较

(一)在极端气象条件下开展运输工作

“驼峰航线”在开通之后首先面临着极端恶劣、变化无常的气象挑战,飞行员所驾驶由美国麦道公司所生产的C系列运输机,飞行途中穿越茫茫高原,致使途经该区域的飞机只得穿行于高原群峰之间,驾驶人员正常的视线受到限制,不仅考验着运输机的性能和驾驶人员的操作技能,倘若驾驶人员稍有不慎则会撞向高原上的山体最终机坠人亡。而且“驼峰航线”所覆盖的区域树木丛生、野兽时常活动于该地段,同时增加了事故出现后进行救援工作的难度。此外,“驼峰航线”还潜伏着两大危险因素,隐形的危险因素是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所给飞行员造成的缺氧问题,加之当时限于政府物资不济,无法为每一位投身于该航线的飞行员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显性的危险因素是日军在沿“驼峰航线”地带设伏袭击,尤其是在航线的南线区间,而国民政府无空中武装力量予以护航保卫,面对突然发起攻击的日军战机,携带大量援助物资的运输机只得疲于奔命而又无招架之力,导致物资援助常常中断,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即使在1943年到1944年期间第10航空队新增為“驼峰航线”飞行人员保驾护航的任务,但对于保证不间断的运输队伍安全来讲,仍是杯水车薪,不足以扭转中国飞行人员的不利局面。

而通过“阿西空中走廊”的租借飞机绝大部分是飞越东西伯利亚山地区域,与“驼峰航线”相比,几乎不存在整个航行都需穿梭于茫茫雪山之间的可能性,参与“阿西空中走廊”的飞行人员需要在冬季同极寒天气做斗争。例如:“1942—1943年冬是阿拉斯加30多年来最为酷寒之冬,12月气温降至零下67度。”[5]与此同时,为降低飞行的事故率保障飞行员的生命安全,美国与苏联利用先进的气象监测和预报系统,对伊尔库茨克至费尔班克斯区间的气象信息相互预告,以此制定飞机的出航时间和飞行航线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反观“驼峰航线”则不具备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此外,苏方飞行人员不存在受到战机侵袭的可能性,“阿西空中走廊”在苏联所有物资援助线路中处于安全的地位,由于空间阻隔和实力所限,苏联的敌国纳粹德国对于“阿西空中走廊”无法实施打击,而同属轴心国的日本出于保障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日苏之间都恪守《日苏中立条约》,日苏双方在二战期间维持着微妙的双边关系。而这对于“阿西空中走廊”的正常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阿西空中走廊”兼具直接性、安全性、有效性于一体的运输通道。

(二)援助物资的类型及对其利用情况

从援助物资的类型来看:通过“驼峰航线”而运输到中国的物资品种繁多、运输物资总量巨大;包含轻重枪炮武器、医疗器械、药品、燃油等等;空运物资的数量吨位经历了缓慢增长到呈指数级增长;但“驼峰航线”初期运输的物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中国的抗日需要。卡萨布兰卡会后,美英领导人达成共识,增加在“驼峰航线”上的运输机和运输物资的数量,这些飞越驼峰送至中国的援助物资被源源不断地分配到前线将士手中,有效地补充了中国军士的军备需要,其中医药品为拯救受伤战士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阿西空中走廊”主要是运送军用飞机,运输的物资种类较为单一。“1943—1945年间进入阿拉斯加的7 000架飞机当中有6 430架租借给了苏联”[6]。这些飞机几乎都是通过“阿西空中走廊”运入苏联境内,占二战时期苏联租借飞机数量的一半以上。苏联在对于租借飞机的利用,除直接投入苏德战场作战外,苏联还深度挖掘这些飞机的潜在价值,根据飞机投入实战的效果加以改进,同时在借鉴了这些飞机的良好性能助力本国飞机的研发和制造。然而,中国政府由于自身薄弱的工业制造能力,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态,所以只借用了援华飞机的表层价值,并没有将援助飞机作为本国飞机研制的参考对象。

三、美国对华和对苏物资援助航线影响的比较

(一)在战胜法西斯方面的作用

“驼峰航线”是世界航空史上运输范围最广、运输物资最多的空运交通线之一,在世界航空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陆上生命线——滇缅公路被截断之后,取而代之作为美国援华的空中生命线,通过“驼峰航线”所运抵至中国的各类物资成为支撑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和坚决抗日的力量源泉,突破了日军对华的全面封锁的包围圈,对稳定抗战情绪和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执行坚持抗日的政策方针,促使日本陆军主力长期置身于中国战场,间接地缓解了盟军在太平洋上的作战压力。

“阿西空中走廊”的开辟解决了苏联对德作战急需的军用飞机问题,弥补了苏联战斗机数量不足的现状。另外,美国援助的战机在苏德空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佳绩,鼓舞了苏军战胜德国的士气,为后续的苏联对德国的战略反攻做出了贡献。“二战期间苏联空军中的第16战斗机飞行团,1943年4月9日到30日期间,第16战斗机近卫飞行团驾驶P-39战斗机共出击289架次,共击落包括75架战斗机在内的81架敌机。”[3]“阿西空中走廊”作为美苏双方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通道,例如:时任美国总统特使的温德尔·威尔基,正是经过这条空中航线完成访问苏联的外交使命。此外,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等人亦是由此进入美国开展外交活动。与“驼峰航线”相比,“阿西空中走廊”的外事活动价值展现得更为突出。

(二)对美国的影响

“驼峰航线”是中美在二战期间齐心合作的成果,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将物资经“驼峰航线”分批次输送到中国,不仅有助于中国抗战,而且有利于美国协调中国战场与印缅战场关系,在国民政府就派远征军渡过怒江入缅作战问题上摇摆不定之时,罗斯福再三致电蒋介石要求派遣远征军参战,并提出如若不履行则削减对华援助物资,蒋介石只得做出让步、批准远征军进入缅甸配合盟军作战。美国以援华物资为筹码作为平衡盟国之间的利益天平,服务于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大局。

“驼峰航线”运送的巨额物资对美国空运能力的提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冷战期间,美国的远程空运能力在柏林危机中得到了集中展现,在苏联强行对柏林进行全面封锁之后,美国联合英国出动运输机对围困的柏林人民进行生活必需品的空投,在不进行美苏正面对抗的情况下化解了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将苏联针对柏林发起的封锁计划成功粉碎。而在“驼峰航线”承担运输任务的C-54运输机再度出现在柏林上空,圆满完成对柏林的空中补给任务。此次柏林危机的化解离不开美国在“驼峰航线”中所得到的空运经验。

四、结论

中国与苏联是二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中国是东方战场上牵制和抗击日军的主力军,而苏联是欧洲战场上阻击和反击德国的重要国家。但是同属反法西斯阵营的中苏两国,在接受来自美国物资援助的物品类型和时间却不尽相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美国对中、苏的战略定位随着二战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現实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徐康明.中国远征军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2]David S Hanson. The Airpower Leadership of Lt Gen William H Tunner[M].Air University Press,2008.

[3]刘佳楠.二战时期美苏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空中走廊[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

[4]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Claus M Naske, Herman E Slotnick. Alaska: A History of the 49th State[M].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4.

[6]Brian Garfield, The Thousand-Mile War: World War II in Alaska and the Aleutians[M].University of Alaska Press, 1995.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