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发展逻辑与当代价值

2020-07-14贾如月

学理论·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列宁毛泽东习近平

贾如月

摘 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进行初步论述,考茨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灌输理论的基本框架,由列宁完善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与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赋予灌输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武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灌输理论;列宁;毛泽东;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30-04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形成,实现了将科学理论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开拓性举措,同时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自身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历史长河中经历重重考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空不断丰富其内涵。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李大钊等人的传播在大众中迅速掀起思想革命,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在于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回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中国化发展历程,见证马克思主义带领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理论源泉

学术界对灌输理论的提出者至今存在争议,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明确的灌输理论,但他们的经典著作中无不蕴含着灌输理论的身影。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首次出现了灌输理论的萌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可理解为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从工人运动以外灌输进来,依靠工人运动并不能够自发产生精神武器,工人的生存困境使他们没有精力进行理论学习与创造,社会主义最初只能由“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1]。共产党必须要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唤醒他们的阶级思想觉悟。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形成灌输理论的系统著作,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文献中反复提及理论“灌输”的重要性,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理论旗帜,并将其上升为指导无产阶级实践的行动原则和教育手段。

灌输理论的系统化由国际工人运动理论家考茨基完成。19世纪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客观形势要求各国无产积极政党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和组织建设,顺应这种潮流考茨基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形成了灌输理论的基本体系[2]。1886年考茨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上提出了“灌输论”的基本框架。1888年,在参与制订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海因菲尔德纲领》时,考茨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灌输理论,“灌输教育能对无产阶级产生极大的动力与号召力,主张深入到无产阶级群众当中进行政治地位与革命任务的灌输。”[3]1901年考茨基在《新时代》杂志上有力反驳了当时盛行的伯恩斯坦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叙述,强调了灌输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系统化过程犹如经典作家的一场“理论接力”,传递到列宁这里才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列宁对灌输理论中的诸多要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当时俄国经济派主张的“自发论”风靡一时,否定革命斗争以及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1902年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系统回答了灌输的必要性、主客体、方式方法等问题。“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工人受其生活环境的限制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要帮助工人克服自身认识能力和狭隘社会分工的局限性,从而跳出工人与资本家的范围去认识工人运动的意义,将其上升到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从最初由少数知识分子提出的理论转变成为工人阶级掌握的理论,工人的意识也从单个个体的意识转变成为阶级的群体意识[4]。列宁对灌输理论的发展并非是对考茨基的直接引用,而是将灌输理论与俄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在革命中将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一声炮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指导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把中国经验凝结成新的理论继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这一过程不是自发地、无条件实现的,首要途径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理论灌输。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灌输理论。毛泽东同志首先针对革命主力军(工农阶级)开展理论灌输,尽管中国工人阶级有着引以为傲的彻底的革命性,但同样难以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且极易受资本主义错误思想的引导。其次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自身具有分散的局限性,缺乏先进的组织领导。如果共产党不对工人、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灌输,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就难以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定。《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指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但需要的是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决反对脱离具体实际和中国国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此后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到对人民和士兵进行理论灌输的必要性,“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5]其中“政治动员”“告诉”的实质就是理论的灌输过程,我们党要持续不断地向前线士兵和人民宣传我们战斗的原因,要让人民群众坚守为光明的未来而战斗的决心,这种理想信念的灌输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上升为人民内心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从革命阶段向士兵和人民灌输战争的政治目的,到土地革命时期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理想,灌输的内容随国情而变。毛泽东将灌输理论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灌输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客观形势,因时制宜创造了适用于当时中国的灌输理论。资本主义国家诋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道路,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使国内民众甚至很多学者对国家性质产生质疑,对此邓小平同志格外重视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理论灌输,以及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素养培育。“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6]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传播的前沿阵地,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要积极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理论灌输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手法,需要教师认真设计“艺术形式”,增强理论灌输的深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青年。“学生从到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6]。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发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灌输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创新。

站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导思想必须一元性,坚决抵制任何试图将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行为,处于指导地位上的只能是社会主义思想。江泽民同志还注重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灌输,“一定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并真正深入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头脑之中,成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7]成功的灌输首先要有由浅入深的灌输过程,继而内化于人民的心中,最终外化为人们自觉地行动中。他还强调灌输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在群众中发挥思想引领道德支撑的作用,“必须努力把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能够在群众的工作和奋斗中不断发挥精神支柱的巨大作用。”[7]江泽民同志在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细化灌输理论的内涵,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显现出骄人成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强调党的建设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思想政治建设,而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在于理论建设,要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进行巩固与加强,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与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在我党、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胡锦涛同志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思想建设之根本,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習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列经典作家相关灌输理论的基础上,格外注重新时代灌输理论的时代性与灌输形式的丰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从顶层设计中不断涌现更多智慧,用外部的力量将先进、正确的意识科学传递给党员同志,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同时他还鼓励宣传思想部门在意识形态的灌输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保卫人民心中不可撼动的净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8]“中国梦”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坚守,也是当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讲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新面貌,“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全党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故地重游红色革命基地,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源源不断地向人民群众输送革命年代的斗争精神,激发全体民众的爱国情操和自强不息的昂扬斗志,增强党的文化内涵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侵蚀,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液源源不断,红色基因脉脉相传。

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来看,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的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传承与发展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始终饱含勃勃生机的根本缘由。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探索对民众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国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在实际的理论灌输过程中涌现出新举措、丰富了新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一)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是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

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我们发展,中国共产党只能在摸索中谨慎前行。对外要抵抗国外资本主义反华势力的敌视和阻挠,对内要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一刻也不能懈怠地对人民进行灌输教育,使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推进。千百年来始终追求的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何使人民群众与共产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在理论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当今中国公民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一块“香饽饽”,各种反华势力摩拳擦掌。民众的思想犹如一张白纸,社会主义不尽快写满这张白纸,就会被其他主义占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价值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

(二)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种理论的价值既可以在其自身框架内得到逻辑证明,更需要其他学科的学理支撑。灌输理论可以从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许多学科中得到论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8]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青年是国家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青年殷切期望。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思想上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等的冲击,出现信仰偏离、政治觉悟动摇的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使沟通交流跨越国界,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价值文化间激烈交锋,一些青年开始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将社会主义形容为落后、贫穷,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危机。青年缺乏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不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难以从青年头脑中自发产生并得到认同,只能依赖外界把先进理论灌输进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青年只有不断地学习理论,通过深入思考与实践启发,头脑中才会形成先进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最终外化为青年自觉性的行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三观的理论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让信仰的力量唤醒青年改变世界的无限种可能,激发青年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昂扬斗志,早日成为无产阶级队伍的中流砥柱。

(三)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

当前社会正面临信息科技革命引发的传播秩序改变、信息碎片化,对民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了颠覆式影响。海量信息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形形色色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青年身上。融媒体时代,网络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占领。社交媒体是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新阵地,主流观念不去占领,外来价值观念就占得先机。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时代使命。首先,融媒体时代更加注重灌输理论的“与时俱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的思想引领渠道与民众渐行渐远,将主流意识形态充分融入新的传播环境、适应新的传播载体、重塑新的传播体系都需要灌输规律的指导,融会贯通灌输的方法论内涵,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尽管新媒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带来无数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其次,中国化的灌输理论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媒体中无门槛的信息自由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信息流的纯净性被污染,教师的权威性被消解。学生群体中发酵的价值观危机敦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加速发展,将课堂教学与现实关切紧密结合,在灌输形式上推陈出新、灌输内容上精耕细作,将价值引领与理论灌输有机融合。正是在科学的理论灌输与不断地自我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灌输方式方法的创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中国化发展历程启示我们,灌输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的理论基石,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10.

[2]孙来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4.

[3]王学东.略谈考茨基的“灌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2):125.

[4]孙来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当代视界——“列宁的灌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课题成果介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6):135-138.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306.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3,134.

[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70.

猜你喜欢

列宁毛泽东习近平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拉美有多少“列宁”?
标题党
纪念列宁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