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媒体在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责任担当
2020-07-14王金文
王金文
摘 要: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生态文明教育是实施生态振兴的重要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农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感也越发增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得以拓展,也提高了农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兴趣。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新媒体技术在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要不断提高新媒体在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新媒体;农民;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02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内含着生态的振兴,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生态的振兴,关键的是要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质,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自身的优越性对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体在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一)丰富了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农民对于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认识的不足,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农民只认识到了需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但对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常识、具体内涵以及所包含的目标和内容缺乏一定的认识。农民由于自身科学素养低等各方面的因素片面地把生态文明教育理解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理念。而新媒体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拓宽了农民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新媒体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并把内容向实践延伸,转变了过去只知理念不知实践的状态。同时,随着网络的传播与发展,农民根据农村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发展绿色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坚持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文明,新媒体技术在农村的运用增加了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认识,农民只有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发挥主动性去投身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
(二)拓展了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媒介主要是指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传统媒介传播获取信息的手段简单、发展时间长,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传统媒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不能全面地服务于人民大众。新媒体的出现,扩展了信息的传播途径。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数字化媒体。它能够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农民,并能够通过平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新媒体因其自身的海量性与共享性把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及教育信息更大范围地在社会上传播,提高了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1]。新媒体的运用创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农民不仅可以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微博、微信、手机QQ以及今日头条等通信工具和新闻工具,政府还可以通过构建公众号把农民与政府连接起来,使农民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国家政府动态。
(三)增强了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参与的积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新媒體在农民生态文明实践中充当着中介人的角色。通过新媒体,农民了解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从而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借助新媒体,可以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快速地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通过打造各种农村生态园,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等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既提高了生态效益又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而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新媒体时代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大范围、快速地让农民了解并规范其自身行为来建设美丽乡村。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协调了各方面的主体利益,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到农民,提高社会各界对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积极性。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新媒体的传播和教育作用使农民充分地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自身责任的一部分,提高了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
二、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新媒体发布的信息与农村受众群体接收的不对等
在数字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使得政府也加入新媒体传播的潮流中。政府通过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以及公众号等向社会发布国家的重大政策。但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政府通过门户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语言精练、严谨正式,因而农民很难获取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政府部门在如此多的信息中筛选出对农民真正有用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困难。早期农村的生态文明传播活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以基层组织机构为传播载体,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书籍材料等方式讲解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为农村居民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农村居民的实际理解接受能力有一定差距,传播效果不佳[3]179-183。农民的需求与政府所关注并发布的信息不对等造成了新媒体运用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自身的有用性。政府在没有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的需求时往往只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容易导致信息化时代下政府与农民在政策与需求上的分离化。受众群体对信息解读的不完整和政府所发布的信息与农民需求的脱轨使得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与实践就更难以深入。
(二)农村无线网络发展的不健全
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民接触新媒体时间较短。在此之前,农民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获取信息,媒介使用过于单一化。一方面,农民使用新媒体更多的是用于家庭通信视频,很少使用新媒体去关注国家大事。乡村新闻信息报道与信息传播大多以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为主,甚至部分乡村地区因网络数据传输的断层,关于农业方面的有效信息很难被农民接收到,乡村内的农业生产生活更无法进行传播[4]138-143。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需要网络光纤的建设,在进行数据库、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使用无线宽带的费用还比较高,这就限制了新媒体的发展和传播运用。最后,农民的新媒体素养有待提高。网络信息世界复杂,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很难识别出哪些是正确的信息、哪些是混淆视听的信息,不能够更准确地找出客观真实、价值量高的信息,很容易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迷失方向。
(三)新媒体技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媒体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例如江浙一带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互联网覆盖率也较高,再加上智能手机的使用,就使得新媒体在这一带地区的使用率较高。浙江已做到“村村通”“三网合一”,意味着农村居民都能看到中央台节目、浏览政府网站的信息,加上下发的红头文件等,保证中央政策能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5]89-95+159。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也较为发达,信息的及时性和多样性使得农民能够更好更快地接收到价值量高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地区对于新媒体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和文化水平差异。年龄较小文化程度略高的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也就更为容易,进行网页搜索和信息预览的判断力也更高。但是,他们往往只是出于较浅层次的信息预览和搜索,并不能从更深层次上去了解和学习。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地域和人口年龄以及文化水平上呈现不平衡的趋势。
三、新媒体推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在农村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助推农民生态文明教育。
(一)提高农村受众与政府媒介的相关性
现阶段,新媒体发展更新速度快并日益多元化。新媒体因其自身的及时性、互动性及广泛性能够更宽范围地向农民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丰富了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新媒体通过传播通俗易懂、可广泛接受的生态文明教育信息,使得农民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新媒体通过站在农村受众的角度,把握受众心理,研究农村生活,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关注焦点、利益追求、精神需要、文化素质和生活习俗,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制作传播的内容,传递受众想知道的信息[3]179-183。同时,新媒体通过各种新闻软件的解读,根据农民的接受能力把各种晦涩难懂的语言转换成农民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文字。新媒体充当了文字转换的使者,让农民更多更及时地更深刻地了解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农民只有看得懂、理解到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农民生态文明教育。
(二)健全农村生态网络环境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基础和载体,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全方位地渗透到了农村,为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条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人数达2.25亿,占网民整体的26.3%,较2018年底增长305万[1]。根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网络使用率逐年上升。但是,农民大部分接触的都是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农村受众多依赖电视媒体来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媒介使用种类相对较为单一[3]179-183。首先,政府要对关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媒介进行大力扶持,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给予这类媒介更多的政策优惠。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让新媒体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法律的监督和制约。其次,新媒体要根据农民各方面的需求,发布更多有价值性和借鉴性的内容,在传播形式上要推陈出新,吸引农民的注意力,传播的内容要更易于使农民接受。农村人口在年龄和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后,农民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要有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多地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未来发展。农民只有多元化地使用新媒体,才能扩大信息面,从各个媒介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熏陶,从而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力量。
(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新媒体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阻碍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原因。完善地区平衡,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有利于新媒体在全社会的普及,也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农民使用新媒体的素养。现阶段农民在使用新媒体进行网页浏览获取信息时往往不能正确地分辨信息的真伪,在舆论信息发酵的时候缺乏自主辨认意识。政府要监管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使用数字化网络的素养。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动数字化信息建设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数字化建设的侧重力度,加大资金及政策优惠投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健全是新媒体技术在农村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缩小与城镇化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同时,政府要给予贫困地区的农民网络安置优惠,鼓励更多的农民安装互联网设施,降低农民使用互联网的成本。农村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政府和社会全面的支持,因此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及贫困山区的农村数字化建设。
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实践,要充分地发挥每一位农民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用。新媒体以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将专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内容传递给农民,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生态文明素质,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9-2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金鸣娟,卞韬.大众传媒在农村生态文明传播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5,36(11).
[4]馬鑫.国内农业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0).
[5]任春晓.乡村环境传播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15(8).